第285章 扩大陶罐生产-《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

  清晨六点,车间的灯还没全亮,陈浩已经蹲在搅拌槽前,一铲子一铲子往里加泥料。他动作麻利,但眼神有点飘,像是困得快睁不开,又硬撑着不肯停。

  “第四批了。”他嘟囔着,抹了把额头的汗,“这泥比昨天还黏手,是不是偷懒没筛?”

  娜娜站在终端旁,正调取窑体热电偶的数据。“环境湿度上升5.3%,黏性增加属正常反应。”她头也不抬,“建议减少加水量0.2升。”

  “你咋啥都知道?”陈浩翻了个白眼,还是照做了。他揉完最后一团泥,甩了甩发酸的手腕,把二十个粗坯一个个摆上晾架,“这趟全进窑,中午能点火不?我可不想再等明天。”

  “当前阴干周期需延长1.8小时。”娜娜扫了眼通风口的风速计,“否则入窑后水汽释放过快,成品率预计下降至41%。”

  “哎哟,你还真算得出来?”陈浩撇嘴,却还是起身把晾架往通风口方向挪了半米,顺手拿工兵铲撑地借力站起来,“行吧行吧,听你的,慢就慢点,反正我不赶着去拯救宇宙。”

  娜娜没接话,只是默默记录下这批坯体的编号和摆放位置。

  到了傍晚,第一批十件终于入窑。陈浩蹲在窑门口,挨个检查间距,嘴里念叨:“左三右四,前后留缝……这比排兵布阵还讲究。”

  “通风通道畅通。”娜娜确认道,“主加热系统自检通过,可以点火。”

  “等这一刻好久了!”陈浩一拍膝盖,跳起来按下启动钮。

  炉火轰地一声燃起,窑体外壁缓缓升温。监测屏幕上,温度曲线开始爬升,起初平稳,可没过多久,主加热区的响应明显滞后。

  “不对劲。”娜娜盯着数据流,“升温梯度偏离预设值7.2%,后排温度偏低。”

  “不是刚校准过吗?”陈浩凑过去看,“难道这炉子也学会偷懒?”

  “多批次同时烧制导致功率负载超限。”娜娜快速调出历史曲线对比,“原定程序未考虑大容量热惯性,加热模块无法同步响应。”

  “那咋办?拆一半出来?”

  “不必要。”她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几下,“改为分区错峰加热,先激活前段,中段延后八分钟,后段再延六分钟。同时在窑体外围加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

  “听着像给炉子搞轮班制。”陈浩咧嘴,“行,听你的。”

  两人立刻动手。陈浩搬来几块废弃的耐火砖,在窑体外侧垒起简易挡板,又塞进一层矿棉毡。娜娜则重新设定程序,启动测试。

  第一轮升温失败,后排仍偏低。

  第二轮稍好,但前排升温过快,有轻微开裂风险。

  “再来一次。”娜娜说。

  第三轮,凌晨两点十七分,温度曲线终于趋于平稳。监测点温差控制在±3c以内。

  “成了。”陈浩长舒一口气,瘫在椅子上,“这炉子总算听话了。”

  “定义本次参数为‘t-S01’。”娜娜同步更新档案,“标记为‘标准扩产首验流程’。”

  “听起来像个高科技代号。”陈浩笑出声,“咱这是从手工作坊升级成流水线了?”

  “尚未达到自动化生产阈值。”娜娜说,“但已具备可复制性。”

  “别泼冷水,让我高兴会儿。”他坐直身子,“剩下十个啥时候进?趁热打铁啊。”

  “建议分两批。”娜娜调出设备负载模拟图,“当前加热系统连续运行已达安全上限,若强行满载,故障概率提升至38%。”

  “又是数据说话。”陈浩皱眉,“可都是一样的泥、一样的坯,凭啥不能一块烤?”

  “材料一致不代表热环境一致。”她指着屏幕,“窑内气流分布受装载量影响,后排易形成冷区。分批烧制可验证稳定性,降低整体风险。”

  陈浩沉默了几秒,挠了挠头。“你说得对……我就是怕拖太久,万一哪天这泥又不行了呢。”

  “样本t-04至t-06成分稳定。”娜娜说,“无短期劣化迹象。”

  “行吧。”他叹口气,“先烧十个,剩下十个明早再说。”

  第二批入窑时,陈浩格外仔细。他亲手调整每个坯体的位置,反复确认通风道畅通,甚至用尺子量了间距。

  “你比第一次当爹还紧张。”娜娜说。

  “那当然。”他嘿嘿一笑,“这可是咱的第一条‘量产线’。”

  烧制期间,娜娜全程监控,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陈浩坐在旁边,难得安静,手里捏着一块备用泥料,无意识地搓成小球,又压扁,再搓圆。

  时间一点点过去。

  黎明时分,冷却程序结束。

  娜娜戴上手套,缓缓拉开窑门。热气涌出,带着熟悉的焦香。

  陈浩屏住呼吸,凑上前。

  十个陶罐整齐排列,胎体均匀,色泽沉稳。唯一一件有色差的,也只是表面泛青,不影响结构。

  “全合格?”他声音有点抖。

  “九件完全达标,一件外观微瑕,功能无损。”娜娜轻敲罐壁,清脆的“叮”声接连响起,“抗压测试预估全部通过。”

  陈浩咧嘴笑了,一屁股坐在地上,仰头望着天花板。“嘿……咱还真行。”

  “数据支持结论。”娜娜开始归档本次烧制参数,“建议将‘t-S01’流程固化,作为后续生产基准。”

  “贴墙上吧。”陈浩爬起来,“让这炉子天天看着,别想偷懒。”

  娜娜打印出流程图,贴在操作台旁。陈浩接过笔,在下方空白处歪歪扭扭写下一行字:“别急,慢才快。”

  “这句话逻辑矛盾。”娜娜说。

  “可它管用。”他拍拍她的肩,“以前我总想一步到位,结果全是废品。现在才知道,慢下来,反而走得远。”

  娜娜没回应,只是在终端上新增一条备注:“用户经验总结——‘别急,慢才快’,纳入生产文化字段。”

  收工时,陈浩提议立刻启动第三批制坯。

  “趁热打铁,把剩下十个也做了。”他走向搅拌槽,伸手要开电机。

  “电机过热停机。”娜娜拦住他,“连续运转三小时,温度达临界值,需自然冷却两小时。”

  “啊?”陈浩瞪眼,“就不能歇半小时?”

  “冷却不足会导致绝缘层老化加速。”娜娜调出检测报告,“风险不可逆。”

  “早知道搞个备用电极。”他一屁股坐下,拿工兵铲扇风,“累死个人,还得等。”

  “已列入设备冗余评估清单。”娜娜说,“优先级c级。”

  “c级是啥意思?下辈子修?”

  “表示可在下一维护周期内处理。”

  “哦,那就是等死。”他翻白眼,仰头靠在墙上,“行吧,等就等。反正我也该歇会儿了。”

  两人静了下来。

  娜娜开始复盘全天流程,生成简易图表,标注关键节点与警戒值。陈浩闭着眼,嘴里哼着走调的歌,手边放着“笑尘”陶罐。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睁开眼,抱起罐子对着嘴吹了口气。

  低沉的嗡鸣在车间回荡,像某种古老的号角。

  娜娜看了他一眼。

  “怎么?”他放下罐子,眨眨眼,“不够震撼?要不要再来一遍?”

  “音频频率为137赫兹。”她说,“不在常用通信波段内。”

  “我不是要通信。”他笑,“我是提醒这地方——咱还在干活呢。”

  娜娜没说话,只是把最后一组数据归档完毕,终端提示音轻轻响起。

  陈浩站起身,走到软木板前,看着那张写着“别急,慢才快”的纸,又抬头看了看新贴的流程图。

  他拿起笔,想写点什么,又放下。

  最后,他转身走向搅拌槽,伸手摸了摸电机外壳。

  指尖传来微微的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