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长安决战,双雄布局-《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诸葛亮在未央宫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总体战略。

  “陛下,诸位将军。”诸葛亮羽扇轻摇,指向沙盘,“曹魏二十万大军,粮草充足,士气正旺。但我军有三大优势:

  其一,地利之便,据守长安坚城;

  其二,人和之利,关中百姓心向汉室;

  其三,天时之助,冬季作战,北军不耐严寒。”

  庞统补充道:“司马懿必求速战。我军当以持久战消耗其锐气,待其师老兵疲,然后出奇兵击之。”

  刘备点头:“具体如何部署?”

  诸葛亮详细解说防御计划:

  第一道防线:渭水天险 “令孟起率西凉铁骑三万,沿渭水南岸布防。多设烽火台,日夜监视。若魏军渡河,半渡而击之。”诸葛亮特别强调,“但切记,不可死守河岸。若魏军势大,可佯败后退,诱敌深入。”

  马超抱拳:“末将领命!必让魏军尝尝西凉铁骑的厉害。”

  第二道防线:骊山要塞 “文长率五万精锐驻守骊山。”诸葛亮指向沙盘上骊山要隘,“此处地势险要,当深沟高垒,多设弩车、霹雳车。要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魏延信心满满:“丞相放心,文长在,骊山在!”

  第三道防线:长安城防 “云长、翼德率十万主力固守长安。”诸葛亮道,“城墙已加固,粮草充足。当多备滚木礌石,热水金汁。另设瓮城、暗门,以备不时之需。”

  关羽抚须道:“某观曹军虽众,然乌合之众耳。必叫其城下尸横遍野。”

  张飞大笑:“俺的丈八蛇矛早已饥渴难耐了!”

  机动兵力: “子龙率二万精锐骑兵为总预备队。”诸葛亮道,“随时支援各线。特别要注意渭北方向,防司马懿出奇兵。”

  赵云躬身:“云必不负所托。”

  诸葛亮最精妙的安排在于三支奇兵:

  第一支:由王平率领,埋伏在子午谷出口。任务是切断魏军粮道,扰乱后方。

  第二支:由张翼率领,隐藏在终南山中。待魏军全力攻城时,突袭其侧翼。

  第三支:最隐秘的一支,由诸葛亮亲自掌握,用途暂不公布。

  蒋琬汇报后勤准备:“长安存粮可支半年之用。汉中、益州粮草正源源不断运来。已在城内开设十所伤兵营,华佗弟子主持医护。”

  费祎补充:“工匠营日夜赶制箭矢,目前已储备三百万支。霹雳车所用火药充足。”

  陈震负责民心安抚:“长安百姓踊跃支前,已组织民夫五万人,协助守城。”

  在潼关大营,司马懿也在向曹叡陈述战略:

  “陛下,诸葛亮必采取守势,欲持久消耗我军。我军当反其道而行之,速战速决。”

  曹叡问:“具体如何?”

  司马懿道:“臣建议分三路进军:中路主攻长安,东路牵制骊山,西路出奇兵渡渭水。三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难顾。”

  刘烨补充:“正值严冬,我军北兵耐寒,而蜀军多南人,必畏寒冷。此乃天助我也。”

  中路大军:由曹叡亲自统帅,司马懿辅佐,率十万精锐直扑长安。 “诸葛亮必重兵守城。”司马懿分析,“我军当围三阙一,在城西留出缺口。蜀军见有生路,必无死战之心。”

  曹真建议:“可多造攻城器械,特别是井阑、冲车。郝昭擅长攻城,可令其主持。”

  郝昭躬身:“臣必竭尽全力。”

  东路大军:由张合率领,率五万精兵进攻骊山。 司马懿特意交代:“儁乂切记,此路为佯攻。目的是牵制魏延兵力,使其不能回援长安。可多设疑兵,虚张声势。”

  张合会意:“末将明白。必让魏延以为我主攻骊山。”

  西路大军:由郭淮率领,夏侯尚辅佐,率五万精兵渡渭水。 这是最关键的一路。司马懿亲自嘱咐:“伯济渡河后,不必急于求战。当深沟高垒,建立桥头堡,威胁蜀军侧翼。若马超来攻,可诈败诱敌。”

  郭淮担忧:“若马超识破计策,不来追击如何?” 司马懿微笑:“马孟起性如烈火,必不忍辱。只需稍加挑衅,定会中计。”

  司马懿也准备了两支奇兵:

  第一支:由孙礼率领,绕道武关,威胁蜀军后方补给线。

  第二支:最隐秘的一支,由司马懿直接指挥,任务保密。

  毋丘俭汇报:“粮草从洛阳源源不断运来,可在潼关囤积一月之用。另征民夫十万,负责运输。”

  贾逵负责情报工作:“已派细作百余人混入长安,可在战时制造混乱,举火为号。”

  两位顶尖谋士的布局,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诸葛亮谨慎周密,层层设防,善用地利,以静制动。他的核心思想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确保自己不败,再寻找胜机。

  司马懿则积极主动,多路出击,善于造势,以动制静。他的核心思想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主动权,让对手疲于应付。

  但两人都留了后手——那支神秘的预备队。这正是顶尖谋士的默契:明面上的布局只是幌子,真正的杀招往往隐藏在最后。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多疑,故意在骊山方向露出“破绽”,摆出重兵防守的态势。

  司马懿果然中计,认为诸葛亮必定在骊山埋伏重兵,于是将主力放在中路和西路。

  但实际上,诸葛亮真正的主力隐藏在长安城内。他算准司马懿会认为蜀军主力在外线,于是反其道而行之。

  而司马懿也料到诸葛亮可能会料到自己会这样想,于是那支神秘的西路大军,实际上比表面上的人数要多...

  这种层层反转的思维博弈,正是顶级谋士之间的对决。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包含着对对手心理的精准揣摩。

  双方都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诸葛亮希望天降大雪,加重魏军作战难度;司马懿则期盼晴朗天气,利于大军行动。

  至此,四十万大军部署完毕。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一触即发。两位绝代谋士的智慧碰撞,

  而这一切,都只是更大阴谋的序幕。真正的胜负,并不在明面上的兵力部署,而在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奇兵和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