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发动机的颈瓶-《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太原和武汉这两场“金蝉脱壳”的大戏一落幕,全国各地的军阀大佬们算是彻底看明白了,这年头,死守地盘是笨办法,像老蒋和阎老西这样,关键时刻能带着家当和精锐“转进”,才是真本事!眼红,那是真眼红。

  一时间,通往太行山“东山”基地的隐秘道路上,各种驮着矿产、特产的车队络绎不绝。广西的锰矿、云南的锡锭和铜料、四川的钨砂等等,这些过去被看得死死的战略资源,现在都成了换取“东山”技术、设备和人才委培。

  柯明义的仓库以前是愁原料不够,现在是愁仓库不够大。左玉波看着堆成山的原材料,既高兴又头疼:“老板,这下原料是不缺了,可咱们的肚子就这么大,一下子吃进这么多,消化不了啊!”

  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最简单的,比如生产“东山式”步枪的枪托,需要木材。这好办,木材不缺,多招木工,多开几个木工作坊,产能很快就上来了。

  再比如炼钢,要建新的小高炉。虽然麻烦点,但图纸是现成的,耐火砖、铁矿、焦炭也都跟得上,基地里的工程队经验丰富,咬着牙日夜赶工,新的高炉也能在几个月内拔地而起。

  可真正的麻烦,出在了最核心、最精密的环节,发动机上。

  无论是“风啸-36”战斗机需要的“太行星-2”,还是“山魈-36”运输机和“初教-1”教练机需要的“太行星-1”,这玩意儿可不是靠人海战术就能堆出来的。

  飞机厂的总工程师一脸愁容地找到柯明义和张泽远:“老板,张总工,麻烦大了!发动机的产能卡脖子了!”

  他掰着手指头算:“造发动机,三大难关,一环扣一环!”

  “第一关,精密铸造。 气缸体、曲轴箱这些大件,得用高级铸铁或者合金铝,浇铸的时候温度、速度差一点,里面就有气泡、砂眼,直接报废。

  咱们现有的老师傅和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工就那么多,手工把控,良品率能到五成就算烧高香了。新培养的学徒,没个一年半载根本不敢上手核心部件。”

  “第二关,高精度加工。 就算铸出来的毛坯是好的,接下来更要命。曲轴上的轴瓦、气缸内壁,要求的精度是‘丝’级别的!全靠精密镗床、磨床来加工。这些机器不能停,人歇机器不歇,也才勉强够用。现在发动机需求量翻倍,机器都快磨出火星子了,也跟不上!”

  “第三关,装配与调试。 几百个零件组装起来,每个螺丝的扭矩都有讲究。装好了还得上测试台,磨合、测功率、查漏油等等,一个熟练的装配班组,一天能搞定一台就谢天谢地了。现在发动机的需求像坐火箭,咱们的装配工人都快累吐血了!”

  总工程师最后双手一摊:“说白了,发动机这玩意儿,需要的是顶尖的技工和精密的‘母机’(机床)。这两样,都不是靠堆人、堆原料能快速解决的!咱们现在就像个饭量突然变大的壮汉,喉咙眼却只有筷子那么细,咽不下去啊!”

  张泽远眉头紧锁,对柯明义说:“老板,他说的没错。咱们之前能小批量生产,还能应付。现在要大规模量产,整个生产体系都得升级,这需要时间,急不来。”

  柯明义沉默地听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他当然明白问题的关键。

  柯明义很快做出决断:“两条腿走路。第一,内部挖潜。加快精密机床的生产,同时把所有相关的老师傅、技术骨干组织起来,成立攻关小组!

  优化铸造工艺,减少废品率;研究如何改进现有机床,提升加工效率;装配流程也给我细化,能快一点是一点!”

  “第二,对外下手!告诉‘掌柜’,猎头组织的重心,给我全力转向搜罗欧美那些有经验的发动机工程师、高级机械师!特别是那些熟悉大规模生产流程的!不管是用钱砸,还是用别的办法,尽快给我‘请’回来!”

  “同时,动用所有海外渠道,不惜代价,不惜手段,弄到高精度机床!特别是加工曲轴、气缸用的精密磨床和镗床!旧的也行,只要精度够!走秘密路线运回来!”

  “最后,让海外各佣兵组暂停其他任务,配合猎头和海外渠道行动。”

  命令下达,整个“东山”体系围绕着“发动机”这个核心瓶颈,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车间里,老师傅们带着徒弟们日夜试验;猎头组织的触角伸向更遥远的欧洲工业区;海外的秘密采购员在动荡的局势中寻找着机会。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堆满仓库的原材料,既是动力,也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