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柯明义的新想法-《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看着地图上犬牙交错的势力分布和日军据点,柯明义的手指最终重重按在了那片被晋察冀、太行山、晋绥、傅作义和北平东北军隐隐包围的广阔区域上。

  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在他脑中成型:好像可以把这几块地方彻底连起来了!

  他立刻铺开纸笔,将自己的构想快速写下。

  这不是一份冰冷的计划,而是他脑海中未来几个月波澜壮阔图景的勾勒。

  核心就一条:只连线,不攻城。

  石家庄、保定这些硬骨头,现在碰都不要碰。

  鬼子重兵守着就让他们守着去,咱们的目标,是把他们变成困在笼子里的饿狼。

  他仿佛已经看到:

  在西边,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太行山出来的兄弟部队,像两把钳子,稳稳地清理着同蒲路和正太路两侧的鬼子小据点,最终在某个山谷胜利会师,牢牢握住彼此的手(梦总要有的)。

  在北边,傅作义的队伍从五原向东,如同坚韧的楔子,一路扫荡;

  北平的东北军则向西出击,两股力量连同活跃在平北的晋察冀部队,最终在张家口附近打通关节,让人员和物资能畅通无阻。

  而这一切的核心支点,就是聂总那十万扎根在敌后的晋察冀精锐。

  他们就像一颗强壮的心脏,位置不偏不倚,正好能向四面八方输送力量,向西连接太行,向北接应傅作义和东北军,向东还能威胁天津,向南死死卡住平汉线,让石家庄、保定的鬼子彻底成为瓮中之鳖。

  “咱们有近千架‘风啸’,数百架“山魈”,天上是咱们说了算!” 柯明义在纸上重重划了一笔。

  这些飞机机的作用不是去炸城墙,而是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死死罩住战场。

  鬼子的援兵别想顺利进来,被围困的据点也别想得到补给。

  至于谢毅峰那两万八千人的快速反应部队,柯明义给他们留了最关键的活,“救火队”兼“开罐器”。

  哪条连接线上遇到啃不动的鬼子硬骨头,这支全机械化的尖刀就立刻扑过去,在空军的掩护下,用绝对优势的火力把它砸个稀巴烂,确保道路畅通。

  他甚至可以预见到,当这几大块根据地终于血肉相连、呼吸与共时,将会爆发出多么可怕的力量。

  兵力和物资可以在广阔的安全区域内自由调动,今天山西吃紧,谢毅峰的队伍能从河北经内部通道迅速驰援,再也不用绕远路、闯封锁。

  而被孤立在石家庄、保定这样大城市里的鬼子,下场只会有一个。

  咱们围而不打,用时间和饥饿磨掉他们的锐气。

  天空被封锁,补给被切断,他们要么在绝望中困守孤城,坐以待毙;要么就只能冒险突围,而一旦离开乌龟壳,在野外遭遇我们的机动部队和空中打击,那就是他们的末日。

  想到这里,柯明义心潮澎湃。

  这个战略,避实就虚,扬长避短,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主动。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人心的大整合。

  一个横跨华北、背靠“东山”工业科技的庞大抵抗联盟一旦成型,将真正成为插在日军心脏地带、无法拔除的致命匕首。

  他将这些酣畅淋漓的想法仔细整理好,封入信函。

  这不是命令,而是一份饱含诚意的战略构想,一份请三位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帮忙参详的“作业”。

  他相信,以他们的远见卓识,一定能看出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可能,并共同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

  至于怎么搞定傅作义、张学良和阎锡山,这不还有延安的三位大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