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婚礼前的考察-《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秋。

  柯明义与欣曦月的婚礼,成了整个华北抗日力量的一件盛事。

  更让柯明义重视的是,延安的三位领导人,竟亲自借祝贺之名,

  带着一个规模不小的考察团(其中不乏一些抱有疑虑的“国际派”干部及其家属),来到了太行山深处。

  车队在蜿蜒但平整的水泥路上行驶,最终穿过一道伪装得天衣无缝的峡谷隘口。

  当视线豁然开朗时,尽管早有心理准备,考察团中的许多人还是忍不住发出了低低的惊叹。

  眼前出现的,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军事堡垒,而是一个……一个仿佛存在于未来画卷中的世界。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下一片错落有致的民居。

  它们并非传统的北方土坯房或砖瓦房,而是借鉴了现代理念的“山地别野”。

  墙体下半部分是利用山体开凿出的青石,上半部分则是淡黄色的水泥墙面,镶嵌着宽大明亮的玻璃窗。

  有些人家二楼的阳台甚至探出些许,用坚固的钢架支撑。

  “这…这是老乡住的房子?”

  一位戴着眼镜的理论干部忍不住脱口而出,他身边穿着列宁装、同是干部的夫人也瞪大了眼睛。

  恰巧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农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走来,准备回家吃饭。

  “老乡,打扰一下,”一位大佬和蔼地叫住他,指着那些房子,“这房子,住着可还习惯?”

  老农一看这几位气度不凡,但也并不畏惧,咧嘴一笑,露出被旱烟熏黄的牙齿:

  “习惯,咋不习惯!比以前那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强到天上去了!走,首长们,外面晒,进屋喝碗水!”

  说着,他熟门熟路地推开一扇装着简易弹子锁的木门。

  屋内的一幕,再次让考察团成员们感到认知上的冲击。

  地面是光滑如镜的预制水磨石,虽然是最普通的灰色,但配着上面繁星点点,小拇指大小的白石,

  干净漂亮地得不像话,反射着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墙壁粉刷得雪白。

  而最让那些干部家属(尤其是夫人们)移不开眼的,是厨房。

  没有想象中的灶台柴火、烟熏火燎。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用白色水泥抹平的整洁操作台。

  操作台上,镶嵌着一个铮亮的铁制灶具,下面连着一根管子,通到墙外。

  “老乡,您这…不用柴火?”一位夫人惊讶地问。

  “用啥柴火!”

  老农颇有些自豪地走到灶台前,熟练地划燃一根火柴,凑到灶眼旁,伸手一拧一个旋钮。

  “噗——”

  一声轻响,一股幽蓝色的火焰瞬间燃起,稳定而安静。

  “这是…煤气?”

  见多识广的周副主席立刻认了出来。

  “柯先生管这叫‘沼气’!”

  老农解释道,

  “各家各户的粪水、猪粪、烂菜叶子,都倒进村后那个大水泥池子里沤着,就能产生这气!

  通到家里,能点灯,能烧饭!干净,没烟,火还旺!”

  他又走到另一个水泥砌成的池子旁,拧开一个龙头,清澈的水哗哗流下,

  “看,这是自来水!从后山水库引下来的,再不用去山下挑水了!”

  几位领导人家属,特别是夫人们,看着那跳跃的蓝色火苗和哗哗的流水,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和震动。

  这种便捷与洁净,是她们在延安的窑洞里也无法完全实现的。

  就在众人沉浸在厨房革命中时,一阵富有节奏的、低沉的 “咚…咚…咚…” 声,隐隐从房子后面的山体深处传来。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仿佛巨人的心跳。

  朱老总军事经验最丰富,眉头一扬,敏锐地问道:“老乡,这后面是?”

  老农呵呵一笑,压低了点声音:

  “首长们不是外人,俺就直说了。

  这是咱兵工厂的‘大锤’在干活哩!

  听说是在锻打啥…啥炮管子。

  柯先生说了,‘前院安居,后院乐业’!

  咱们在前头过安生日子,后头的山肚子里,正给咱队伍造打鬼子的家伙什呢!”

  “前院安居,后院乐业……”

  毛委员轻声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目光扫过这整洁的厨房、明亮的窗户。

  耳中听着那象征着重工业力量的有节奏的锻打声,脸上露出了深邃而了然的笑容。

  他看了一眼身旁同样陷入深思的周副主席和朱老总,缓缓说道:

  “看来,明义同志给我们上的这一课,不仅仅是看看漂亮的房子和方便的灶台啊。

  他这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稳固的根据地,什么才是人民战争最坚实的根基。”

  考察团的成员们,尤其是那些曾经对“东山模式”抱有疑虑的干部,此刻都沉默了。

  眼前的景象,耳中的声响,以及老农脸上那份发自内心的安宁与自豪,比任何理论辩论都更有说服力。

  这太行山深处的百里之地,其内涵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