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全国沸腾!两党发声定风向-《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惊蛰”攻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顺着铁路、公路、电报线,往关内疯传!

  最先炸锅的是北平、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报社。

  报童们举着还带着油墨香的号外,在街头巷尾疯跑,嗓子喊得嘶哑:

  “号外!号外!东北大捷!百万军民大破鬼子囚笼!”

  “‘没良心炮’显神威!小鬼子节节败退!”

  老百姓跟疯了似的围上来抢报纸,茶馆、酒楼、街头巷尾,全是讨论东北战事的人。

  “我的娘嘞!百万军民?这是要把小鬼子赶出去的架势啊!”

  “早就该这么打了!咱中国人多,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小鬼子!”

  “听说那‘东山’的队伍,不光能打仗,还会造新枪、修公路,真是厉害!”

  上海的《申报》直接用整版篇幅报道,标题加粗放大:

  “东北烽火燎原!‘惊蛰’攻势改写抗战国局——从被动挨打至主动出击,民心可用,胜利可期!”

  文章里详细写了各支抗日武装如何协同作战,如何用“没良心炮”轰塌鬼子据点,甚至提到了“快响二十式”半自动步枪的威力,把东北的抵抗形容成“觉醒的民族铁拳”。

  天津的《大公报》更直接,分析起了局势:

  “关东军兵力分散,补给线遭重创,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反扑。东北抗日武装借‘基建’夯实根基,又以‘惊蛰’攻势扩大地盘,此消彼长之下,东北抗战争取到关键喘息之机!”

  全国的学生运动也被点燃了。

  北平的学生举着“支援东北!捐钱捐物!”的标语上街游行,号召市民为前线捐棉衣、捐药品;

  上海的学生组织募捐,几天就凑了几十万大洋,找关系往东北送;

  南京的学生更是直接堵在国民政府门口,喊着“出兵东北!收复失地!”的口号。

  连偏远的西南、西北,消息传到后,老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

  四川的袍哥捐了大批粮食,山西的商人捐了银元,甚至云南的土司都派了人,带着药材往东北赶。

  全国上下,第一次因为东北战事,拧成了一股绳。

  这股热潮,很快传到了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在总统府召开紧急会议,面对底下吵吵嚷嚷的官员,脸色凝重。

  最终,国民政府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声明,言辞还算强硬:

  “东北乃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日军侵华行径,举国愤慨。此次东北军民自发抵抗,彰显民族气节,政府对此表示赞许。后续将统筹资源,为东北抗日武装提供必要援助,誓保国土,驱逐倭寇。”

  声明一出,虽然没提“出兵”的具体计划,但好歹表了态,算是给了全国民众一个交代。底下的官员也松了口气,至少不用再面对老百姓的指责了。

  而在江西苏区,共产党的反应更快、更直接。

  《红色中华》报迅速刊登社论,标题鲜明:

  “东北‘惊蛰’攻势的启示——团结一切力量,方能粉碎帝国主义侵略!”

  社论里写道:“东北百万军民不分党派、不分阶级,携手抗敌,此乃民族解放之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愿与全国一切抗日力量合作,共同抵御外侮。东北的胜利证明,只要民心凝聚,哪怕武器简陋,也能战胜强敌!”

  不仅如此,共产党还通过地下渠道,秘密给东北的部分抗日武装送了信,表达合作意愿,甚至承诺提供部分干部,帮助开展群众工作——显然,“惊蛰”攻势展现出的民众力量,让共产党看到了联合抗日的巨大潜力。

  两党的发声,像两颗定心丸,让全国的气氛更热了。

  老百姓一看,连政府和共产党都表了态,更有底气了。

  各地的募捐、支援活动搞得更热闹,往东北运送物资的队伍,从之前的零星几支,变成了浩浩荡荡的长龙。

  北平的明义五金厂,订单也爆了。

  各地的抗日团体、甚至部分地方军阀,都派人来找左玉波,想订购“没良心炮”的铁桶、炸药包,还有简易的修路工具。左玉波忙得脚不沾地,只能让工厂连轴转,还扩招了几百个工人。

  何振军拿着刚收到的电报,冲进左玉波的办公室:“左老师!好消息!柯老板那边传来的,‘惊蛰’攻势缴获的物资,够他们用大半年了!而且不少小股抗日武装,都想跟着‘东山’干,求着要工具、要技术!”

  左玉波放下手里的账本,笑着点头:“好啊!这说明咱们的路走对了!现在全国都看着东北,咱们得加把劲,给前线多送点‘硬货’,让小鬼子再吃点苦头!”

  而在东北的“东山”基地,柯明义看着全国传来的消息,心里也踏实了。

  他对李总队长说:“老李,你看!全国都动起来了!咱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接下来,咱们一边消化‘惊蛰’的战果,一边扩大生产,等鬼子缓过劲来,咱们再给他们来一下狠的!”

  李总队长咧嘴笑:“没问题!有全国老百姓支持,有新家伙在手,别说小鬼子来几个师团,就是来十个,咱们也不怕!”

  此时的东北,不再是孤立的战场;此时的中国,也不再是一盘散沙。“惊蛰”攻势像一道惊雷,炸醒了民族的斗志,也让全国上下,看到了抗日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