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裁撤墩军-《1620!夺舍大明从辽东开始!》

  “什么?”

  “裁撤金州境内所有敌台墩架?”

  金州各位指挥使、守备、海防同知,一个个瞠目结舌。不知道兵宪大人怎么会想出,如此抽象的主意。

  裁金州境内烽燧系统,由九十五座敌台、烽火台、了望墩架组成。

  坐落在金州至复州,金州至旅顺以及金州至庄河三个方向,沿途的山地丘陵交通要道上,

  负责预警抵御外敌入侵,目前共有了守官军三百六十名。

  李四白忽然要求,裁撤所有烽燧墩台,将这三百六十人悉数撤回,到金州城内改为屯军。

  这种荒唐操作,金州卫掌印指挥郝文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大人,墩架烽火乃是预警之用,擅自裁撤岂不是自剜耳目?”

  李四白冷笑一声:

  “金州三面环海,背面又有复、海、盖三卫护翼,郝指挥你说警从何来?”

  “若是三州陷落,靠着三百六墩军,可挡的住鞑子?”

  郝文虎顿时语塞。其实谁都知道,除非海上来敌,否则金州的确无警可预。

  金州守备谭岳插话道:

  “大人,烽燧好歹是金州武备。就算无用,擅自裁撤恐怕朝廷怪罪啊!”

  李四白大手一挥:

  “此事不必再议!”

  “若是朝廷降罪,本官一力承担!”

  此言一出,几个兵头顿时闭嘴。虽然操军变屯军,但李四白并没有削减他们的粮饷。所以实际上并未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只要他肯背锅,人家军头才懒的反对。

  所以在金州城内,不但无人无人反对,反而因为免去了士兵守墩之苦,大受底层士兵赞扬。

  所谓守墩之苦,几个字看似不起眼,实则满含士兵血泪。

  所谓墩、台,大多是边境要冲山巅之上,孤零零修筑一个小小碉堡或者柱状墩台。

  三至五个士兵驻扎其中,常年累月不得离开。就为防御敌袭和烽火示警。

  风霜雪雨苦是真苦,然而效果如何各位读者也都知道。后金数次大举进军,沿途堡城几乎都是望风而降。

  堡城尚且如此,敌台墩架什么下场更不用说。御敌能力完全丧失,只剩一个示警功能。

  然而日后己巳之变,竟被后金千里奔袭,“潜越”蓟门直抵京师。是误报也好疏忽也罢,可见烽传系统完全失能。

  堡垒防御体系败坏至此,李四白觉得除了分散兵力,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以开原之战为例,如果当时放弃周边九堡,城内兵力就有近万人。以一敌四,排除内奸的干扰,大有守住的可能。

  而且金州三面环海。鞑子既无水军也无战船,九十五座墩台监视谁?

  倒不如在复州岫岩方向设置探马,足以保证不被偷袭。

  除了台、墩,境内几座堡城李四白也做了调整。

  裁撤红嘴堡、归服堡,三百官军调回金州。东北海岸线,只留望海埚和黄骨岛二堡。

  至此金州境内,除金州卫城,就只有旅顺驿、木场驿、石河驿、金州驿四座驿堡。望海埚堡、黄骨岛堡两座堡城。

  而金州城内的兵力,也终于上升到一千二百四十六人。

  对你没看错,李四白搞了一溜十三刀,金州守军也才就这么多。

  而在此之前,金州城内只有操军五百八十六人。

  当然账面上是近三千人,然而另外两千余人,是从不操练只管种田的屯军。

  在原本的历史,常有鞑子一来,数十城望风而逃的记载。其实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除了个别是武将怂包外,大部分是真的实力不济。

  尤其是金复海盖,因为位置优越看似安全,防守兵力一直不足。

  金州卫操军不足六百。在原本的历史中,鞑子一来全城逃亡避往海岛。

  真不是他们骨头软,实在是金州三丈三尺高的城墙,这几百卫所兵横躺着都铺不满。

  不过话说回来,卫所兵的战斗力神仙难救,李四白也不敢指望他们守城。

  这些人回来之后,李四白立刻派了五百人去南山,帮助铁场挖矿选选矿。

  另外一百六十人,则派去新盐场,帮助小孟煮盐。

  肯定有人要问了,新盐场不是要晒盐么,怎么小孟现在还煮盐呢?

  说来也是李四白想简单了。他的晒盐法虽然没错,但低估了修建盐田的时间。

  金州附近海岸线,淤泥质海滩占了近一半,最适合修造泥地盐田。

  简单说,要在海滩挖池围埂,像修稻田般修造盐田。所不同的是,要把池底夯实,以免引来的海水渗漏到地下。

  单就工艺来说,并没什么难度,除了人工成本也不高。随便一个瓦匠,都能带队把活干了。

  偏偏挖池围埂,暴晒夯实都是慢活。五六十个工,才能挖出一亩,加上暴晒起码十多天。

  小孟带二百人忙了两个多月,才挖了不到二百亩,就赶上入冬霜降了。

  海滩越来越硬,盐田修造越来越费力,只能暂时停下来。偏偏天气寒冷,盐池蒸发近乎停止,想纳潮晒盐也不成。

  两百人闲着吃干饭哪行,小孟只好领着他们架锅煮盐。

  食盐在李四白的计划中,重要性仅次于粮食和钢铁,有多少都不嫌多。这才把余下的人手,送去盐场煮盐。

  若是一般卫所军官,这些人虽凭空多了许多工作,八成也是白干。

  李四白自然不会做这种蠢事。凡是去采矿煮盐者,除原本粮饷每月多发三斗粮食津贴。

  肯定有读者要问,粮食从哪来啊?

  明初之时,金州卫额田近六千顷,位居全辽之冠。占全辽耕地面积近两成。

  每顷等于一百亩。也就是说,金州卫有屯田近六十万亩。而所需缴纳的田赋,不过三万六千二百三十五石。

  然而这次李四白巡视地方,确认金州卫实控屯田仅剩十五万亩左右。

  近五千顷土地当然不可能凭空蒸发。除了军官豪强侵占,更大部分是转化为了民田。

  由于军户持续逃亡,大量军屯荒废。每到此时,自然有军官、大族、乃至民户平民耕种其土地。久而久之,即使重新勾军补足军户,土地却是拿不回来了。

  朝廷有鉴于此,在嘉靖中叶开始招佃户耕荒废军屯。免税三年,十年没有军户补缺耕种,这块地便归佃户所有。

  至此军屯开始合法民用化。金州虽然军屯只剩千余顷,民田却多四千余顷。

  民田过了年限,一样要缴纳赋税。燧比军粮少量许多,但好歹也是一份进项。所以真正损失的,是被豪强大族隐匿的面积。

  如今金州军粮加科粮,每年入库超两万石。而卫所额粮税负,只需上交小部分到都司衙门,大头都是本卫留用花销。

  加上登莱海运补充,所以辽东二十五卫,刨去粮饷开销,实际上每年还能囤积不少余粮。

  这也是为什么,史料中一面说军屯荒废,卫所废弛。而在鞑子南下时,动辄又有在一城一卫中,劫掠数万甚至十几万石粮食的矛盾记载。

  说了这么多,核心只有一个,金州并不缺粮。李四白给军户们发点津贴压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