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从集市上回来,像被抽掉了筋骨。
她把买来的那点可怜的针线扔在炕上,人就直接挺地坐在炕沿,望着窗外。院子里,那台蒙着红布的彩电像个突兀的闯入者,刺得她眼睛生疼。周建国那些滚烫的、带着南方海腥味的话语,还在她耳朵里嗡嗡作响,与窦宝柱蹲在墙角抽烟的沉默背影交织在一起,把她的大脑搅成一团乱麻。
王秀芹正在灶间和面,准备蒸窝头。她没问女儿集市的热闹,也没问猪崽的行市。那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在盆里用力地揉着金黄色的玉米面,动作不疾不徐。她只是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女儿失魂落魄的背影。
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缓缓罩住了赵家庄。没有月亮,只有几颗疏星,冷冷地钉在天幕上。暑热稍稍退去些,但空气依然黏稠。蟋蟀在墙根下没完没了地叫着。
王秀芹点着了炕桌上的煤油灯,豆大的火苗跳动,将母女俩的影子拉长,扭曲地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她拿出那个陪伴了她半辈子的枣木纺锤和一篮子新弹的棉花,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纺线。纺锤在她手里嗡嗡地旋转,一根均匀的棉线从她指间绵绵不断地抽出,像是从她生命里抽出的时光。
赵红梅依旧坐着,一动不动,像尊泥塑。
纺车的嗡嗡声,成了这寂静夜里唯一的声响,单调,却有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过了不知多久,王秀芹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目光落在跳跃的灯焰上,缓缓开了口,声音不高,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墙上的影子听。
“那会儿,我比你现在还小两岁。”她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赵红梅微微动了一下。
“咱村后头,有个唱梆子戏的草台班子来过冬。里头有个武生,叫……叫个啥名儿,忘了。”王秀芹的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家的事,“嗓子亮,身段也好,翻跟头像车轮子转。他偷偷给我塞过一副水袖,绸子的,滑溜溜的。”
赵红梅抬起头,有些愕然地看着母亲。她从未听过这些。
“你姥爷姥姥知道了,差点打断我的腿。”王秀芹扯了扯嘴角,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忍受某种疼痛,“他们说,戏子是下九流,跟着他,就得跑江湖,喝西北风,死了都没块埋的坟地。”
煤油灯噼啪响了一声。
“后来呢?”赵红梅忍不住问,声音有些沙哑。
“后来?”王秀芹重新拿起纺锤,嗡嗡声再次响起,“后来就嫁给了你爹。你爹是个老实人,话不多,就知道闷头干活。嫁过来第三年,他给河工地上抬石头,遇上了塌方……”
她没再说下去,但赵红梅知道那结局。她爹成了一块刻着名字的木牌,和她记忆里一个模糊的、带着汗味的笑容。
“女人啊,”王秀芹的声音低沉下去,像沉入井底的石头,“就像这篮子里的棉花。”她用下巴指了指灯下的篮子,“看着软和,任人揉捏,可里面的籽,硬着呢。”
她拿起一小团棉花,用指甲掐断一根棉线:“但这籽,总得被扎出来,被弹开,被这纺车一遍遍地绞,才能去掉那身硬壳,变得蓬松,顺溜,最后才能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裳,给人遮体御寒。”
她抬起眼,目光第一次直直地看向女儿:“做成啥样的衣裳,不由棉花自个儿说了算。得看是碰上裁缝,还是碰上败家子。可要是那籽一直硬在里头,不肯出来,这团棉花,就只能烂在筐里,啥也不是。”
嗡嗡的纺车声填满了夜的寂静。
王秀芹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纺她的线。她的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瘦削,却也格外坚韧。她的话,没有一句劝解,没有一句指责,却像一把无形的秤,把赵红梅心里的那点念想、那点恐惧、那点不甘,都拿上去称了称。
南方的“黄金”,窦家的“瓦房”,周建国的“激情”,窦宝柱的“老实”……还有母亲手里那根绵绵不断、看似柔软却蕴含力量的棉线。
赵红梅看着那跳动的灯焰,又看向窗外院子里那台蒙着红布的电视机。它代表一种看得见的、沉甸甸的“安稳”。而周建国描绘的那个南方,是迷雾里的、滚烫的“未知”。
母亲的秤,一头是烂在筐里的棉花,一头是不知道穿在谁身上的衣裳。
她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自己心里那颗坚硬的“籽”?
夜更深了,蟋蟀叫得越发凄清。赵红梅依旧坐在炕沿,但她的眼神里,不再是空茫一片,而是翻涌着剧烈挣扎的波涛。王秀芹纺线的嗡嗡声,像命运的注脚,持续不断地吟唱着。
她把买来的那点可怜的针线扔在炕上,人就直接挺地坐在炕沿,望着窗外。院子里,那台蒙着红布的彩电像个突兀的闯入者,刺得她眼睛生疼。周建国那些滚烫的、带着南方海腥味的话语,还在她耳朵里嗡嗡作响,与窦宝柱蹲在墙角抽烟的沉默背影交织在一起,把她的大脑搅成一团乱麻。
王秀芹正在灶间和面,准备蒸窝头。她没问女儿集市的热闹,也没问猪崽的行市。那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在盆里用力地揉着金黄色的玉米面,动作不疾不徐。她只是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女儿失魂落魄的背影。
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缓缓罩住了赵家庄。没有月亮,只有几颗疏星,冷冷地钉在天幕上。暑热稍稍退去些,但空气依然黏稠。蟋蟀在墙根下没完没了地叫着。
王秀芹点着了炕桌上的煤油灯,豆大的火苗跳动,将母女俩的影子拉长,扭曲地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她拿出那个陪伴了她半辈子的枣木纺锤和一篮子新弹的棉花,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纺线。纺锤在她手里嗡嗡地旋转,一根均匀的棉线从她指间绵绵不断地抽出,像是从她生命里抽出的时光。
赵红梅依旧坐着,一动不动,像尊泥塑。
纺车的嗡嗡声,成了这寂静夜里唯一的声响,单调,却有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过了不知多久,王秀芹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目光落在跳跃的灯焰上,缓缓开了口,声音不高,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墙上的影子听。
“那会儿,我比你现在还小两岁。”她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赵红梅微微动了一下。
“咱村后头,有个唱梆子戏的草台班子来过冬。里头有个武生,叫……叫个啥名儿,忘了。”王秀芹的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家的事,“嗓子亮,身段也好,翻跟头像车轮子转。他偷偷给我塞过一副水袖,绸子的,滑溜溜的。”
赵红梅抬起头,有些愕然地看着母亲。她从未听过这些。
“你姥爷姥姥知道了,差点打断我的腿。”王秀芹扯了扯嘴角,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忍受某种疼痛,“他们说,戏子是下九流,跟着他,就得跑江湖,喝西北风,死了都没块埋的坟地。”
煤油灯噼啪响了一声。
“后来呢?”赵红梅忍不住问,声音有些沙哑。
“后来?”王秀芹重新拿起纺锤,嗡嗡声再次响起,“后来就嫁给了你爹。你爹是个老实人,话不多,就知道闷头干活。嫁过来第三年,他给河工地上抬石头,遇上了塌方……”
她没再说下去,但赵红梅知道那结局。她爹成了一块刻着名字的木牌,和她记忆里一个模糊的、带着汗味的笑容。
“女人啊,”王秀芹的声音低沉下去,像沉入井底的石头,“就像这篮子里的棉花。”她用下巴指了指灯下的篮子,“看着软和,任人揉捏,可里面的籽,硬着呢。”
她拿起一小团棉花,用指甲掐断一根棉线:“但这籽,总得被扎出来,被弹开,被这纺车一遍遍地绞,才能去掉那身硬壳,变得蓬松,顺溜,最后才能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裳,给人遮体御寒。”
她抬起眼,目光第一次直直地看向女儿:“做成啥样的衣裳,不由棉花自个儿说了算。得看是碰上裁缝,还是碰上败家子。可要是那籽一直硬在里头,不肯出来,这团棉花,就只能烂在筐里,啥也不是。”
嗡嗡的纺车声填满了夜的寂静。
王秀芹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纺她的线。她的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瘦削,却也格外坚韧。她的话,没有一句劝解,没有一句指责,却像一把无形的秤,把赵红梅心里的那点念想、那点恐惧、那点不甘,都拿上去称了称。
南方的“黄金”,窦家的“瓦房”,周建国的“激情”,窦宝柱的“老实”……还有母亲手里那根绵绵不断、看似柔软却蕴含力量的棉线。
赵红梅看着那跳动的灯焰,又看向窗外院子里那台蒙着红布的电视机。它代表一种看得见的、沉甸甸的“安稳”。而周建国描绘的那个南方,是迷雾里的、滚烫的“未知”。
母亲的秤,一头是烂在筐里的棉花,一头是不知道穿在谁身上的衣裳。
她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自己心里那颗坚硬的“籽”?
夜更深了,蟋蟀叫得越发凄清。赵红梅依旧坐在炕沿,但她的眼神里,不再是空茫一片,而是翻涌着剧烈挣扎的波涛。王秀芹纺线的嗡嗡声,像命运的注脚,持续不断地吟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