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合作社的青砖房就飘起了炊烟。王桂香揣着块凉窝头,蹲在井边搓洗绣绷,皂角泡沾了满脸,她却没像往常那样抱怨,只盯着木框上残留的绣线印子,手指不自觉地跟着比划 —— 这是昨天姜芸教她认的 “齐针” 纹路,说是最基础的针法,得先摸清脉络才能理丝线。
“王婶,水够热不?” 西屋的绣娘张梅端着铜盆出来,看见她冻得通红的手,忍不住递过个暖水袋,“芸丫头说了,你年纪大,要是扛不住就歇会儿,没人催你。”
王桂香接过暖水袋,指尖的冻裂处碰到热气,疼得她龇牙,却还是摇头:“不歇,说好要干活的。” 她瞥了眼东屋,李建军正坐在窗边的绣绷前,背脊挺得笔直,手里的绣针穿梭得飞快,晨光落在他鬓角,竟比前些天多了些光泽。
自打三天前喝了灵泉,李建军就像换了个人。不再是那个游手好闲的懒汉,也没了之前的痴傻劲儿,只一门心思扑在绣活上。姜芸给他派了个活计,让他补绣合作社订单里的牡丹纹样,他竟比老绣娘绣得还快,针脚密得能挡住光线,只是…… 王桂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正琢磨着,院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姜芸推着辆二八大杠进来,车后座绑着个蓝布包,里面是从县城图书馆借来的《苏绣图谱》。她刚进门就看见王桂香,目光在她沾着皂角的手上顿了顿,又扫向东屋:“他今天没闹着要离开吧?”
“没有没有。” 王桂香赶紧站起来,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早上还主动要了碗粥,说要绣完这朵牡丹再歇。” 她凑近姜芸,声音压得低低的,“就是…… 他绣的那花,你不觉得怪吗?花瓣上总多几道线,像…… 像画了啥图案似的。”
姜芸没说话,径直走向东屋。李建军听见脚步声,头也没抬,只把绣绷往她面前推了推:“姜姐,你看这道‘盘金绣’,是不是比昨天顺多了?”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绣品上。绛红色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金线勾勒的边缘闪着光,可在花瓣根部,确实有几道细密的暗纹,不是苏绣常用的缠枝纹,倒像是某种蜿蜒的线条,凑在一起竟有点像…… 龙鳞?
姜芸的指尖轻轻拂过绣线,触感比普通丝线更韧,还带着股淡淡的檀香 —— 这不是合作社常用的真丝线,合作社的丝线都是她从县城丝绸厂订的,带着生丝的腥味,绝没有这样的香气。
“你的丝线从哪来的?” 她突然开口,声音比平时冷了些。
李建军的手顿了顿,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低下头:“就…… 就是合作社仓库里拿的啊,昨天张婶给我的。”
姜芸转头看向门口的张梅,张梅赶紧摆手:“我给他的是白色生丝线,用来勾边的,不是这种带香味的!”
空气瞬间静了下来。王桂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上前拽了拽李建军的袖子:“建军,你说实话,线到底是哪来的?是不是又偷偷拿了啥东西?”
李建军咬着唇,半天没吭声,最后才闷声道:“是…… 是前几天有人塞给我的。在村头老槐树下,一个穿黑外套的人,说让我把这线绣在牡丹上,还说…… 还说绣完了给我钱。”
“穿黑外套的人?” 姜芸追问,“男的女的?长什么样?”
“没看清。” 李建军摇摇头,“他戴着帽子,还捂着脸,只给了我这个线轴,说让我别告诉别人。”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竹轴,上面缠着和绣品上一样的丝线,轴身上刻着个小小的 “东” 字。
姜芸的指尖攥紧了竹轴,指节泛白。这个 “东” 字,让她想起之前港商陈嘉豪袖口的 “东洋丝绸” 商标,还有第二卷伏笔里提到的东洋资本 —— 他们果然盯上合作社了。
就在这时,院门口又传来动静。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姑娘推着自行车进来,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里面露出半本《刺绣基础》。看见姜芸,她赶紧跑过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姜芸姐,我是林晓,上次工商局的李干部是我爸,我…… 我想跟你学绣活。”
姜芸看着眼前的姑娘,想起第一百章里工商干部女儿盯着绣品发呆的伏笔,心里一动。林晓的眼神亮得很,手里的书扉页上写满了笔记,还有几幅临摹的针法图,看得出来是真心想学。
“想学徒可以。” 姜芸放缓了语气,“但得守规矩,先从理线、认绷子开始,不能急。”
林晓立刻点头,把布包往桌上一放,就去帮王桂香搓洗绣绷。王桂香看着她麻利的样子,又看了看姜芸,心里突然有点发酸 —— 要是自己早这么踏实,也不会落到之前的地步。
姜芸拿着那个刻着 “东” 字的竹轴,走到里屋。她打开床底下的箱子,取出那本民国绣娘日记,翻到之前看到的 “绣痴之劫,暗纹现,龙脉出” 那页,往下翻了几行,竟发现新的字迹:“东洋客寻龙脉纹,欲窃绣魂,需以百绣镇之。”
“百绣镇之?” 姜芸喃喃自语,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突然想起合作社仓库里还存着几十块老绣片,都是之前抢救的濒危古绣 —— 难道这些就是 “百绣”?
她刚想再往下翻,东屋突然传来李建军的叫声:“姜姐!我的手…… 我的手不听使唤了!”
姜芸赶紧跑出去,只见李建军的手正不受控制地往绣绷上扎,绣针穿过丝线,竟又绣出几道龙鳞纹。他的脸色发白,额头上渗着冷汗:“我控制不住…… 它自己在动……”
王桂香扑过去想按住他的手,却被姜芸拦住。姜芸盯着那些新绣的暗纹,突然明白过来 —— 东洋资本不是要李建军偷绣品,是要借他的手,绣出这些神秘纹路,而这些纹路,恐怕和《清明上河图》里的龙纹暗纹有关。
她摸了摸鬓角的白发,心里沉甸甸的。灵泉的副作用还没完全消失,东洋资本又开始作祟,现在连林晓都来学艺了,合作社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夕阳西下时,姜芸把林晓和王桂香叫到一起,指着墙上的合作社章程:“从今天起,林晓跟着张梅学基础针法,王婶负责仓库管理,每天清点丝线和绣品,少一根线都要上报。”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东屋紧闭的门上,“还有,谁都不能再给李建军私递丝线,他的绣活,我要亲自盯着。”
夜幕降临时,姜芸坐在灯下,翻着民国日记。日记最后一页画着幅图,是个复杂的绣阵,标注着 “百绣聚魂,可阻外邪”。她看着图,又看了看窗外合作社的厂房,突然想起白天林晓说的话 —— 她爸最近在查一批走私的东洋丝绸,说是和假冒绣品有关。
姜芸的手指在日记上敲了敲,心里有了个念头。或许,林晓的到来,不只是为了学绣活那么简单;而李建军绣出的暗纹,也不是巧合。东洋资本的手,已经伸到合作社里了,接下来的博弈,恐怕比她想的还要难。
她把日记锁进箱子,走到窗边。月光下,李建军还在绣绷前坐着,身影单薄得像片叶子。姜芸轻轻叹了口气,心里清楚,这场关于非遗传承的仗,才刚刚开始。
“王婶,水够热不?” 西屋的绣娘张梅端着铜盆出来,看见她冻得通红的手,忍不住递过个暖水袋,“芸丫头说了,你年纪大,要是扛不住就歇会儿,没人催你。”
王桂香接过暖水袋,指尖的冻裂处碰到热气,疼得她龇牙,却还是摇头:“不歇,说好要干活的。” 她瞥了眼东屋,李建军正坐在窗边的绣绷前,背脊挺得笔直,手里的绣针穿梭得飞快,晨光落在他鬓角,竟比前些天多了些光泽。
自打三天前喝了灵泉,李建军就像换了个人。不再是那个游手好闲的懒汉,也没了之前的痴傻劲儿,只一门心思扑在绣活上。姜芸给他派了个活计,让他补绣合作社订单里的牡丹纹样,他竟比老绣娘绣得还快,针脚密得能挡住光线,只是…… 王桂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正琢磨着,院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姜芸推着辆二八大杠进来,车后座绑着个蓝布包,里面是从县城图书馆借来的《苏绣图谱》。她刚进门就看见王桂香,目光在她沾着皂角的手上顿了顿,又扫向东屋:“他今天没闹着要离开吧?”
“没有没有。” 王桂香赶紧站起来,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早上还主动要了碗粥,说要绣完这朵牡丹再歇。” 她凑近姜芸,声音压得低低的,“就是…… 他绣的那花,你不觉得怪吗?花瓣上总多几道线,像…… 像画了啥图案似的。”
姜芸没说话,径直走向东屋。李建军听见脚步声,头也没抬,只把绣绷往她面前推了推:“姜姐,你看这道‘盘金绣’,是不是比昨天顺多了?”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绣品上。绛红色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金线勾勒的边缘闪着光,可在花瓣根部,确实有几道细密的暗纹,不是苏绣常用的缠枝纹,倒像是某种蜿蜒的线条,凑在一起竟有点像…… 龙鳞?
姜芸的指尖轻轻拂过绣线,触感比普通丝线更韧,还带着股淡淡的檀香 —— 这不是合作社常用的真丝线,合作社的丝线都是她从县城丝绸厂订的,带着生丝的腥味,绝没有这样的香气。
“你的丝线从哪来的?” 她突然开口,声音比平时冷了些。
李建军的手顿了顿,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低下头:“就…… 就是合作社仓库里拿的啊,昨天张婶给我的。”
姜芸转头看向门口的张梅,张梅赶紧摆手:“我给他的是白色生丝线,用来勾边的,不是这种带香味的!”
空气瞬间静了下来。王桂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上前拽了拽李建军的袖子:“建军,你说实话,线到底是哪来的?是不是又偷偷拿了啥东西?”
李建军咬着唇,半天没吭声,最后才闷声道:“是…… 是前几天有人塞给我的。在村头老槐树下,一个穿黑外套的人,说让我把这线绣在牡丹上,还说…… 还说绣完了给我钱。”
“穿黑外套的人?” 姜芸追问,“男的女的?长什么样?”
“没看清。” 李建军摇摇头,“他戴着帽子,还捂着脸,只给了我这个线轴,说让我别告诉别人。”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竹轴,上面缠着和绣品上一样的丝线,轴身上刻着个小小的 “东” 字。
姜芸的指尖攥紧了竹轴,指节泛白。这个 “东” 字,让她想起之前港商陈嘉豪袖口的 “东洋丝绸” 商标,还有第二卷伏笔里提到的东洋资本 —— 他们果然盯上合作社了。
就在这时,院门口又传来动静。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姑娘推着自行车进来,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里面露出半本《刺绣基础》。看见姜芸,她赶紧跑过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姜芸姐,我是林晓,上次工商局的李干部是我爸,我…… 我想跟你学绣活。”
姜芸看着眼前的姑娘,想起第一百章里工商干部女儿盯着绣品发呆的伏笔,心里一动。林晓的眼神亮得很,手里的书扉页上写满了笔记,还有几幅临摹的针法图,看得出来是真心想学。
“想学徒可以。” 姜芸放缓了语气,“但得守规矩,先从理线、认绷子开始,不能急。”
林晓立刻点头,把布包往桌上一放,就去帮王桂香搓洗绣绷。王桂香看着她麻利的样子,又看了看姜芸,心里突然有点发酸 —— 要是自己早这么踏实,也不会落到之前的地步。
姜芸拿着那个刻着 “东” 字的竹轴,走到里屋。她打开床底下的箱子,取出那本民国绣娘日记,翻到之前看到的 “绣痴之劫,暗纹现,龙脉出” 那页,往下翻了几行,竟发现新的字迹:“东洋客寻龙脉纹,欲窃绣魂,需以百绣镇之。”
“百绣镇之?” 姜芸喃喃自语,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突然想起合作社仓库里还存着几十块老绣片,都是之前抢救的濒危古绣 —— 难道这些就是 “百绣”?
她刚想再往下翻,东屋突然传来李建军的叫声:“姜姐!我的手…… 我的手不听使唤了!”
姜芸赶紧跑出去,只见李建军的手正不受控制地往绣绷上扎,绣针穿过丝线,竟又绣出几道龙鳞纹。他的脸色发白,额头上渗着冷汗:“我控制不住…… 它自己在动……”
王桂香扑过去想按住他的手,却被姜芸拦住。姜芸盯着那些新绣的暗纹,突然明白过来 —— 东洋资本不是要李建军偷绣品,是要借他的手,绣出这些神秘纹路,而这些纹路,恐怕和《清明上河图》里的龙纹暗纹有关。
她摸了摸鬓角的白发,心里沉甸甸的。灵泉的副作用还没完全消失,东洋资本又开始作祟,现在连林晓都来学艺了,合作社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夕阳西下时,姜芸把林晓和王桂香叫到一起,指着墙上的合作社章程:“从今天起,林晓跟着张梅学基础针法,王婶负责仓库管理,每天清点丝线和绣品,少一根线都要上报。”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东屋紧闭的门上,“还有,谁都不能再给李建军私递丝线,他的绣活,我要亲自盯着。”
夜幕降临时,姜芸坐在灯下,翻着民国日记。日记最后一页画着幅图,是个复杂的绣阵,标注着 “百绣聚魂,可阻外邪”。她看着图,又看了看窗外合作社的厂房,突然想起白天林晓说的话 —— 她爸最近在查一批走私的东洋丝绸,说是和假冒绣品有关。
姜芸的手指在日记上敲了敲,心里有了个念头。或许,林晓的到来,不只是为了学绣活那么简单;而李建军绣出的暗纹,也不是巧合。东洋资本的手,已经伸到合作社里了,接下来的博弈,恐怕比她想的还要难。
她把日记锁进箱子,走到窗边。月光下,李建军还在绣绷前坐着,身影单薄得像片叶子。姜芸轻轻叹了口气,心里清楚,这场关于非遗传承的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