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静谧。空气被过滤得干净,只剩下蚕丝在灯光下细微的摩擦声,还有姜芸自己屏住的呼吸。她戴着特制的棉布手套,指尖隔着薄薄一层布料,小心翼翼地拂过“凤穿牡丹”嫁衣上那片被岁月侵蚀得最为严重的牡丹花瓣区域。丝线早已脆弱不堪,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化作齑粉。
“三蓝渐变……”她低声念着,目光专注得像在凝视情人的眼眸。深蓝、湖蓝、月白,三种同色系丝线在母亲的手下曾流淌出生命般的韵律。而眼前这片残损处,正是这种技法的精髓所在。她需要精准复刻,不仅是形,更是神,是母亲指尖流淌出的那种对色彩和光影的极致理解。
她从随身携带的针线包里取出母亲留下的金针。针身依旧冰冷,但握在掌心,却似乎有一丝微弱却熟悉的暖意,顺着血脉悄然蔓延。这感觉,比修复“百鸟朝凤”时更清晰,也更……带着一种奇异的牵引力。
姜芸定了定神,屏息凝神,将金针尖端轻轻刺入残损区域的边缘。灵泉空间在她意念中无声开启,那片熟悉的、带着草木清香的薄雾氤氲开来。她引导着微弱的灵力,顺着金针,极其缓慢、极其精准地探入嫁衣的丝线肌理之中。
“滋……”
一声极其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声响,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直接在她脑海深处响起。仿佛是干涸的土地终于迎来一滴甘露,又像是久闭的门扉被轻轻推开一道缝隙。那感觉并非以往修复时灵泉被强行抽取的痛楚,反而更像一种……共鸣?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金针尖端,一缕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比蛛丝更纤细的淡金色光晕,如同活物般微微颤动了一下。紧接着,姜芸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微弱却精纯至极的能量,正顺着金针,从嫁衣残破的丝线中,倒流回她的身体!这股能量并不汹涌,却带着一种温润的、抚慰灵魂的力量,瞬间驱散了她连日来的疲惫和心头的阴霾。
与此同时,灵泉空间内,那片几近干涸的薄雾,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慢地、极其微弱地……浓密了一丝?仿佛被注入了一丝生机!
姜芸猛地睁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金针和嫁衣。这……这是怎么回事?修复“百鸟朝凤”时,灵泉是单向消耗;传授学员技艺时,灵泉因“传承”而获得微弱补充;可现在,修复这件与母亲技艺一脉相承的清代嫁衣,灵泉竟在……回流?而且,这股回流的能量,似乎比单纯“传承”带来的补充,更直接,更纯粹!
她下意识地抬手摸向鬓角。指尖触碰到几根发丝,不再是那种干枯易断的触感,其中一根,似乎……似乎比昨天摸起来,多了一点点韧性?她心中巨震,一个颠覆性的念头呼之欲出:修复母亲一脉技艺的绣品,尤其是那些蕴含着极高艺术价值和深厚技艺精髓的作品,不仅能避免消耗寿命,甚至能……滋养灵泉,滋养她的生命?这逆转,远比“传承续命”更让她心神激荡!
“芸姐?”小满轻声呼唤,她一直安静地站在一旁,递工具、打下手,此刻看到姜芸脸上瞬息万变的表情和微微颤抖的手,担忧地比划着,“你还好吗?是不是太累了?”
姜芸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心潮,对小满摇摇头,眼神却亮得惊人,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灼热。她没有解释,只是更专注地投入修复。金针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起落都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她不再仅仅是修复一件文物,更像是在与一位技艺超凡的故人隔空对话,在触摸母亲技艺的源头。
时间在针尖的起落中无声流逝。修复进展得异常顺利,那片残损的牡丹花瓣在她的金针下,一点点重现昔日的光彩。深蓝沉静,湖蓝灵动,月白温润,三种色彩在丝线上交织、晕染,竟隐隐透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灵韵。
就在姜芸沉浸在技艺与发现的狂喜中,准备修复花瓣边缘最后一处微小破损时,张馆长亲自捧着一个厚厚的、用防酸纸包裹的文件夹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兴奋:“姜老师!资料!关于这件嫁衣的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整理出来了!包括当年捐赠者的手写说明,还有我们馆内老专家的初步鉴定笔记!”
姜芸停下手中的动作,接过文件夹,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凉。她迫不及待地翻开。资料很详尽,包括捐赠信息:嫁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一位旅居海外的华裔老太太捐赠,据说是其祖上流传下来的珍贵之物。鉴定笔记则详细记录了嫁衣的年代、工艺特点、材质分析,高度评价了其艺术价值,尤其对“三蓝渐变”技法的运用赞叹不已。
姜芸一页页仔细翻阅,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翻到后面,几页泛黄的、用娟秀小楷书写的笔记吸引了她的注意。笔记的署名是“沈静宜”,正是捐赠者的名字。笔记里,老太太回忆了这件嫁衣在家族中的流传,提到它曾由一位“技艺冠绝江南的绣娘”精心保管和修复过,那位绣娘姓苏,名字却模糊不清,只留下一个“苏”字。笔记中特别提到,那位苏绣娘在修复时,使用了某种“秘传心法”,能让丝线“焕发生机”,其修复之处“天衣无缝,甚至胜过原作”。
“苏……”姜芸的心脏猛地一缩。母亲也姓苏!母亲生前从未提过自己的师承,只说祖上是绣娘。难道……难道这位“苏绣娘”,就是母亲的先辈?是这门“三蓝渐变”秘技的源头?而那所谓的“秘传心法”,让丝线“焕发生机”……是否与她的灵泉空间有关?与这金针有关?
她急切地翻找着关于这位“苏绣娘”的更多信息,然而,笔记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后面几页,竟然被人整齐地撕掉了!切口平整,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
姜芸的呼吸瞬间凝滞。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窜起,比灵泉枯竭时更让她感到刺骨的冰冷。谁撕掉了?为什么撕掉?撕掉的部分,是否记载了关于“秘传心法”的关键信息?是否记载了这位“苏绣娘”与母亲之间更直接的联系?
“张馆长!”姜芸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指着那被撕掉的页面,脸色沉了下来,“这笔记后面……少了?”
张馆长凑过来一看,也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尴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啊?这……这不可能啊!资料是档案室小王他们整理的,应该很完整才对……会不会是年代久远,自然脱落的?”他试图解释,但眼神的躲闪却出卖了他。
姜芸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修复室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小满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异样,紧张地站在姜芸身侧。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寂静中,张馆长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尖锐地响了起来,划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慌忙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脸色瞬间变得极其古怪,既有惊讶,又带着一种深深的忌惮。
“喂?……夫人?”他压低声音接起电话,眼神下意识地瞟向姜芸,语气变得异常恭敬,甚至带着一丝讨好,“您……您怎么突然打电话过来了?……什么?您知道姜老师在这里?……您想……见见她?……现在?……好好好,我马上安排!”
挂断电话,张馆长擦了擦额角渗出的细汗,看向姜芸的表情变得无比复杂,混杂着敬畏、讨好,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姜老师……真巧,内子她……她听说了您在修复这件嫁衣,非常仰慕您的技艺,想……想请您移步,见个面,聊几句?就在……就在旁边的贵宾室。”
姜芸的心沉到了谷底。馆长夫人?突然要见她?还“恰好”在她发现关键资料被撕之后?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撕掉笔记的人,会不会就是这位“夫人”?她见自己,又所为何事?是好奇?是试探?还是……别有用心?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那件承载着母亲技艺源头、刚刚让她感受到生命回流的清代嫁衣,又看了看手中那根微微发烫的金针。鬓角那根似乎恢复了一丝韧性的白发,此刻也变得格外刺眼。
逆转的曙光刚刚升起,更深的阴影却已悄然笼罩。针尖上的路,每一步都踏在刀锋之上。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张馆长那双写满复杂情绪的眼睛,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好,我见她。”
“三蓝渐变……”她低声念着,目光专注得像在凝视情人的眼眸。深蓝、湖蓝、月白,三种同色系丝线在母亲的手下曾流淌出生命般的韵律。而眼前这片残损处,正是这种技法的精髓所在。她需要精准复刻,不仅是形,更是神,是母亲指尖流淌出的那种对色彩和光影的极致理解。
她从随身携带的针线包里取出母亲留下的金针。针身依旧冰冷,但握在掌心,却似乎有一丝微弱却熟悉的暖意,顺着血脉悄然蔓延。这感觉,比修复“百鸟朝凤”时更清晰,也更……带着一种奇异的牵引力。
姜芸定了定神,屏息凝神,将金针尖端轻轻刺入残损区域的边缘。灵泉空间在她意念中无声开启,那片熟悉的、带着草木清香的薄雾氤氲开来。她引导着微弱的灵力,顺着金针,极其缓慢、极其精准地探入嫁衣的丝线肌理之中。
“滋……”
一声极其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声响,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直接在她脑海深处响起。仿佛是干涸的土地终于迎来一滴甘露,又像是久闭的门扉被轻轻推开一道缝隙。那感觉并非以往修复时灵泉被强行抽取的痛楚,反而更像一种……共鸣?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金针尖端,一缕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比蛛丝更纤细的淡金色光晕,如同活物般微微颤动了一下。紧接着,姜芸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微弱却精纯至极的能量,正顺着金针,从嫁衣残破的丝线中,倒流回她的身体!这股能量并不汹涌,却带着一种温润的、抚慰灵魂的力量,瞬间驱散了她连日来的疲惫和心头的阴霾。
与此同时,灵泉空间内,那片几近干涸的薄雾,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慢地、极其微弱地……浓密了一丝?仿佛被注入了一丝生机!
姜芸猛地睁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金针和嫁衣。这……这是怎么回事?修复“百鸟朝凤”时,灵泉是单向消耗;传授学员技艺时,灵泉因“传承”而获得微弱补充;可现在,修复这件与母亲技艺一脉相承的清代嫁衣,灵泉竟在……回流?而且,这股回流的能量,似乎比单纯“传承”带来的补充,更直接,更纯粹!
她下意识地抬手摸向鬓角。指尖触碰到几根发丝,不再是那种干枯易断的触感,其中一根,似乎……似乎比昨天摸起来,多了一点点韧性?她心中巨震,一个颠覆性的念头呼之欲出:修复母亲一脉技艺的绣品,尤其是那些蕴含着极高艺术价值和深厚技艺精髓的作品,不仅能避免消耗寿命,甚至能……滋养灵泉,滋养她的生命?这逆转,远比“传承续命”更让她心神激荡!
“芸姐?”小满轻声呼唤,她一直安静地站在一旁,递工具、打下手,此刻看到姜芸脸上瞬息万变的表情和微微颤抖的手,担忧地比划着,“你还好吗?是不是太累了?”
姜芸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心潮,对小满摇摇头,眼神却亮得惊人,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灼热。她没有解释,只是更专注地投入修复。金针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起落都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她不再仅仅是修复一件文物,更像是在与一位技艺超凡的故人隔空对话,在触摸母亲技艺的源头。
时间在针尖的起落中无声流逝。修复进展得异常顺利,那片残损的牡丹花瓣在她的金针下,一点点重现昔日的光彩。深蓝沉静,湖蓝灵动,月白温润,三种色彩在丝线上交织、晕染,竟隐隐透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灵韵。
就在姜芸沉浸在技艺与发现的狂喜中,准备修复花瓣边缘最后一处微小破损时,张馆长亲自捧着一个厚厚的、用防酸纸包裹的文件夹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兴奋:“姜老师!资料!关于这件嫁衣的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整理出来了!包括当年捐赠者的手写说明,还有我们馆内老专家的初步鉴定笔记!”
姜芸停下手中的动作,接过文件夹,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凉。她迫不及待地翻开。资料很详尽,包括捐赠信息:嫁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一位旅居海外的华裔老太太捐赠,据说是其祖上流传下来的珍贵之物。鉴定笔记则详细记录了嫁衣的年代、工艺特点、材质分析,高度评价了其艺术价值,尤其对“三蓝渐变”技法的运用赞叹不已。
姜芸一页页仔细翻阅,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翻到后面,几页泛黄的、用娟秀小楷书写的笔记吸引了她的注意。笔记的署名是“沈静宜”,正是捐赠者的名字。笔记里,老太太回忆了这件嫁衣在家族中的流传,提到它曾由一位“技艺冠绝江南的绣娘”精心保管和修复过,那位绣娘姓苏,名字却模糊不清,只留下一个“苏”字。笔记中特别提到,那位苏绣娘在修复时,使用了某种“秘传心法”,能让丝线“焕发生机”,其修复之处“天衣无缝,甚至胜过原作”。
“苏……”姜芸的心脏猛地一缩。母亲也姓苏!母亲生前从未提过自己的师承,只说祖上是绣娘。难道……难道这位“苏绣娘”,就是母亲的先辈?是这门“三蓝渐变”秘技的源头?而那所谓的“秘传心法”,让丝线“焕发生机”……是否与她的灵泉空间有关?与这金针有关?
她急切地翻找着关于这位“苏绣娘”的更多信息,然而,笔记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后面几页,竟然被人整齐地撕掉了!切口平整,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
姜芸的呼吸瞬间凝滞。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窜起,比灵泉枯竭时更让她感到刺骨的冰冷。谁撕掉了?为什么撕掉?撕掉的部分,是否记载了关于“秘传心法”的关键信息?是否记载了这位“苏绣娘”与母亲之间更直接的联系?
“张馆长!”姜芸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指着那被撕掉的页面,脸色沉了下来,“这笔记后面……少了?”
张馆长凑过来一看,也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尴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啊?这……这不可能啊!资料是档案室小王他们整理的,应该很完整才对……会不会是年代久远,自然脱落的?”他试图解释,但眼神的躲闪却出卖了他。
姜芸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修复室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小满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异样,紧张地站在姜芸身侧。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寂静中,张馆长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尖锐地响了起来,划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慌忙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脸色瞬间变得极其古怪,既有惊讶,又带着一种深深的忌惮。
“喂?……夫人?”他压低声音接起电话,眼神下意识地瞟向姜芸,语气变得异常恭敬,甚至带着一丝讨好,“您……您怎么突然打电话过来了?……什么?您知道姜老师在这里?……您想……见见她?……现在?……好好好,我马上安排!”
挂断电话,张馆长擦了擦额角渗出的细汗,看向姜芸的表情变得无比复杂,混杂着敬畏、讨好,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姜老师……真巧,内子她……她听说了您在修复这件嫁衣,非常仰慕您的技艺,想……想请您移步,见个面,聊几句?就在……就在旁边的贵宾室。”
姜芸的心沉到了谷底。馆长夫人?突然要见她?还“恰好”在她发现关键资料被撕之后?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撕掉笔记的人,会不会就是这位“夫人”?她见自己,又所为何事?是好奇?是试探?还是……别有用心?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那件承载着母亲技艺源头、刚刚让她感受到生命回流的清代嫁衣,又看了看手中那根微微发烫的金针。鬓角那根似乎恢复了一丝韧性的白发,此刻也变得格外刺眼。
逆转的曙光刚刚升起,更深的阴影却已悄然笼罩。针尖上的路,每一步都踏在刀锋之上。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张馆长那双写满复杂情绪的眼睛,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好,我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