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已带了些凉意,吹得合作社后山坡的桑树林沙沙响。姜芸裹紧了身上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半块啃剩的玉米窝头,脚步却没慢 —— 今早刚到合作社,负责原料基地的张桂兰就气喘吁吁跑来说,那片种蓼蓝和薄荷的染料地出了问题。
她赶到地头时,最先撞进眼里的不是往常的青郁,而是连片的枯黄。半人高的蓼蓝本该缀着紫蓝色的花穗,此刻却有近半植株的叶子卷了边,背面爬着密密麻麻的小黑虫,一碰就簌簌往下掉;旁边的薄荷更糟,叶片上布满虫洞,风一吹,散发出的不是清冽香气,倒混着股腐叶的腥气。
“姜妹子,你看这可咋整?” 张桂兰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抚过蜷曲的蓼蓝叶子,指缝里沾着黑色的虫粪,“昨天还好好的,今早起就成这样了。这蓼蓝是染藏青丝线的主原料,薄荷能固色,要是赶不上月底的订单,供销社那边……”
姜芸没接话,蹲下身仔细翻看着叶片。小黑虫是蚜虫,她前世在生产队种过庄稼,知道这虫子繁殖快,要是不及时治,用不了三天就能把整片地啃光。可现在合作社的染料全靠这片地供应,月底要给地区文创店发两百个绣品钱包,藏青丝线要是断了货,不仅要赔违约金,跟着她干的五十多个绣娘这个月的工钱都得受影响。
她指尖掐下一片带虫的叶子,指甲盖被染得发蓝 —— 这是蓼蓝汁液的颜色,也是母亲当年教她染线时最看重的原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又酸又沉,忍不住咳嗽起来,慌忙用帕子捂住嘴。帕子展开时,她瞥见上面淡红的血痕,比三天前救治王强时又深了些,鬓角的白发也似乎更显眼了,被风一吹,贴在耳后,触到皮肤时凉得像冰。
“姜姐,你是不是又不舒服了?” 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小满。小姑娘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刚晾好的温水,她走到姜芸身边,把碗递过来,又用手语比划:“周姐姐让我给你送水,说你早上没喝几口粥。”
姜芸接过碗,指尖碰到小满的手,小姑娘的手比刚来时糙了些,指腹磨出了薄茧 —— 那是练绣针练的。她想起半年前小满刚来时,连针都握不稳,现在已经能独立绣完一方手帕了,心里的沉郁散了些,笑着摸了摸小满的头:“没事,就是风呛着了。你去绣房看看,王强今天…… 没偷懒吧?”
小满用力点头,又比划了个 “专注” 的手势,才转身跑开。姜芸望着她的背影,想起三天前王强躺在炕上胡言乱语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那天她用灵泉稀释的水给王强擦手时,灵泉的光芒弱得像随时会熄灭,她头皮发麻了整整一个时辰,镜子里又添了十根白发,咳血也更频繁了。王桂香倒是守了承诺,每天天不亮就来合作社打扫,只是见了她总低着头,话也不敢多说。
回到合作社时,绣房里飘着淡淡的丝线味。二十多个绣娘围着长桌坐,手里的绣绷上绷着各色布料,有绣钱包的,有绣发卡纹样的,银针穿梭间,偶尔传来几声低低的说笑。姜芸没进去,扒着门框往里看 —— 王强坐在最角落的位置,背对着门,手里的绣绷上绷着块藏青色缎面,正绣着 “缠枝莲” 的纹样。
他的姿势很别扭,左手因为之前偷卖绣品时被山寨厂的人推搡,还没完全好,只能用胳膊肘顶着绣绷,右手握针的力度却很稳。姜芸注意到他的手指上贴着好几个创可贴,有的已经被丝线磨破了边,露出里面发红的伤口。桌上放着个粗瓷缸,里面的水已经凉透了,旁边堆着没吃完的馒头,显然一上午都没起身。
“王强。” 姜芸轻轻喊了一声。
王强猛地回头,手里的针差点扎到手指。看到是姜芸,他眼神闪了闪,慌忙把绣绷往身后藏了藏,又想起什么,慢慢挪了出来,声音很低:“姜姐,你回来了。”
“绣得怎么样了?” 姜芸走到他身边,目光落在绣绷上。缎面上的缠枝莲已经绣了大半,青色的莲叶用了 “虚实针”,边缘晕得很自然,花瓣用的 “打籽绣”,每个籽都圆润饱满,比他之前偷卖的那些半成品强多了。
“还、还没绣完。” 王强的头垂得更低,“之前我卖出去的那些…… 给合作社添麻烦了,我想多绣点,补上。”
姜芸没提过去的事,只是指了指他手上的创可贴:“别太急,手指伤了就歇会,绣品要的是细活,不是赶工。”
王强愣了愣,抬起头时,眼眶有点红。他攥着针的手紧了紧,声音带着点颤:“姜姐,我知道错了。之前我不该偷卖绣品,还偷喝你的…… 那水。以后我肯定好好学,好好绣,再也不犯浑了。”
姜芸看着他眼底的悔意,心里的芥蒂松了些,却没完全消。她知道王强的改变有灵泉的原因,也有王桂香哀求的成分,但人心这东西,不是一句 “错了” 就能彻底改的。她拍了拍王强的肩膀,没多说什么,转身往办公室走 —— 还有更棘手的事等着她。
办公室的窗台上放着个牛皮纸信封,是供销社的李主任早上送来的。姜芸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三封投诉信,还有一块皱巴巴的绣帕。投诉信里说,有人在镇上的集市上买了 “芸香合作社” 的绣帕,回家洗了一次就掉色,布料也起了球。姜芸拿起那块绣帕,指尖一摸就知道不对 —— 布料是劣质的细棉布,不是合作社用的桑棉布,绣线也粗糙,用的是化学染料,一搓就掉渣。
这是山寨货。之前王强偷卖的半成品,就是被这种山寨厂拿去加工的。姜芸皱着眉,翻到绣帕的边角,那里缝着个小小的布标,上面印着 “芸香绣品” 四个字,可字体比合作社的正品歪扭,下面还藏着个极小的印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 是个简化的 “东洋丝绸株式会社” 的 logo,和陈嘉豪袖口上的商标有点像,但更粗糙。
心里 “咯噔” 一下。之前陈嘉豪来谈合作时,她就觉得他袖口的商标不对劲,现在看来,东洋的势力已经通过山寨厂摸到家门口了。他们拿王强偷卖的半成品,不仅仿冒合作社的品牌,还在上面印自己的商标,是想试探市场,还是想偷学苏绣的针法?姜芸把绣帕叠好,放进信封,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 这件事不能声张,得先查清楚山寨厂和东洋会社的关系,不然打草惊蛇,反而会让他们藏得更深。
回到里屋,姜芸锁上门,想进空间看看灵泉。她从抽屉里拿出母亲留下的金针,指尖刚碰到针尖,空间的熟悉感就涌了上来。可这次和以往不同,空间里没有往常的暖光,只有灵泉池泛着微弱的白光,像快要熄灭的蜡烛。她走到池边,掬起一捧水,水的温度比之前低了很多,滴在金针上,只闪了一下微弱的光,就没了反应。
头皮又开始发麻,姜芸扶着池边的石头,慢慢蹲下身。灵泉的光芒越来越弱,之前修复古绣时还能照亮整个空间,现在连池边的绣架都看不清了。她知道,灵泉是历代绣娘的匠心凝聚,传艺能滋养它,可最近合作社的学员虽然多了,她却因为身体原因,教得少了,加上之前多次用灵泉救急,消耗太大,再这样下去,灵泉会不会彻底枯竭?
“姜姐,姜姐!” 门外传来张桂兰的声音,“周师傅来了,说给你带了好东西!”
姜芸赶紧退出空间,整理了一下衣领,打开门。周建军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布包,看到她脸色不好,皱了皱眉:“芸丫头,你是不是又没好好休息?我让我家丫头给你炖的参汤,你快趁热喝了。”
布包里是个保温桶,打开时,参汤的香气飘了出来。周建军坐在桌边,看着她喝了两口,才说:“我刚才去原料地看了,那蚜虫不难治,我记得以前生产队种棉花时,用烟叶泡水能杀虫,咱们合作社后面就有片烟叶地,下午我带几个小伙子去摘,泡好水明天就能用。”
姜芸心里一暖。从她办绣班开始,周建军就一直帮她,送针法稿,帮她盯山寨厂,现在又帮她想办法治虫。她放下保温桶,把那封投诉信和山寨绣帕递过去:“周师傅,你看这个。”
周建军拿起绣帕,翻到边角的印记时,脸色沉了下来:“东洋丝绸株式会社?我之前在县城的外贸店见过这个商标,他们去年就开始收苏绣的老物件了,说是要‘研究东方刺绣’,我看没安好心。”
“我也是这么想的。” 姜芸靠在椅背上,觉得浑身乏力,“他们拿山寨绣品试水,一是想砸咱们的牌子,二是想偷学针法。要是让他们把苏绣的技艺学走了,再贴上自己的商标,以后国际上说起苏绣,说不定都以为是日本的了。”
周建军没说话,手指敲着桌子,过了好一会才说:“这事得小心。你先别声张,我去县城问问外贸局的老熟人,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原料的事你别担心,烟叶水肯定管用,实在不行,我再去邻村借点蓼蓝,总能把订单赶出来。”
他走后,办公室里又安静下来。姜芸看着窗外的桑树林,风还在吹,叶子沙沙响,像母亲当年教她绣 “百鸟朝凤” 时,针线穿过绸缎的声音。她摸了摸鬓角的白发,又想起空间里微弱的灵泉,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 —— 灵泉的秘密,或许不止苏婉清日记里写的那些,民国三十八年的木盒里,会不会藏着更多线索?
只是现在,她连打开空间都觉得吃力。指尖碰到抽屉里的金针,冰凉的触感传来,仿佛在提醒她,传承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容易走的。她深吸一口气,把投诉信锁进抽屉,起身往绣房走 —— 不管是原料危机,还是东洋的觊觎,她都得扛过去,不为自己,也为那些跟着她学绣、等着赚钱养家的绣娘,为母亲留下的苏绣技艺。
绣房里的笑声还在飘,小满看到她进来,举起刚绣好的小蝴蝶发卡,眼里闪着光。姜芸走过去,拿起发卡,蝴蝶的翅膀用了 “盘金绣”,金线在光下闪着细弱的光,像灵泉最后的光芒。她笑了笑,把发卡别在小满的辫子上:“真好看,以后咱们还要绣更多好看的东西,让更多人知道,这是咱们中国的苏绣。”
小满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星星。姜芸望着她,心里的沉郁慢慢散了些,只是那枚藏在山寨绣帕上的东洋商标,像根细刺,扎在她心里,提醒着她,一场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等着。
她赶到地头时,最先撞进眼里的不是往常的青郁,而是连片的枯黄。半人高的蓼蓝本该缀着紫蓝色的花穗,此刻却有近半植株的叶子卷了边,背面爬着密密麻麻的小黑虫,一碰就簌簌往下掉;旁边的薄荷更糟,叶片上布满虫洞,风一吹,散发出的不是清冽香气,倒混着股腐叶的腥气。
“姜妹子,你看这可咋整?” 张桂兰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抚过蜷曲的蓼蓝叶子,指缝里沾着黑色的虫粪,“昨天还好好的,今早起就成这样了。这蓼蓝是染藏青丝线的主原料,薄荷能固色,要是赶不上月底的订单,供销社那边……”
姜芸没接话,蹲下身仔细翻看着叶片。小黑虫是蚜虫,她前世在生产队种过庄稼,知道这虫子繁殖快,要是不及时治,用不了三天就能把整片地啃光。可现在合作社的染料全靠这片地供应,月底要给地区文创店发两百个绣品钱包,藏青丝线要是断了货,不仅要赔违约金,跟着她干的五十多个绣娘这个月的工钱都得受影响。
她指尖掐下一片带虫的叶子,指甲盖被染得发蓝 —— 这是蓼蓝汁液的颜色,也是母亲当年教她染线时最看重的原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又酸又沉,忍不住咳嗽起来,慌忙用帕子捂住嘴。帕子展开时,她瞥见上面淡红的血痕,比三天前救治王强时又深了些,鬓角的白发也似乎更显眼了,被风一吹,贴在耳后,触到皮肤时凉得像冰。
“姜姐,你是不是又不舒服了?” 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小满。小姑娘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刚晾好的温水,她走到姜芸身边,把碗递过来,又用手语比划:“周姐姐让我给你送水,说你早上没喝几口粥。”
姜芸接过碗,指尖碰到小满的手,小姑娘的手比刚来时糙了些,指腹磨出了薄茧 —— 那是练绣针练的。她想起半年前小满刚来时,连针都握不稳,现在已经能独立绣完一方手帕了,心里的沉郁散了些,笑着摸了摸小满的头:“没事,就是风呛着了。你去绣房看看,王强今天…… 没偷懒吧?”
小满用力点头,又比划了个 “专注” 的手势,才转身跑开。姜芸望着她的背影,想起三天前王强躺在炕上胡言乱语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那天她用灵泉稀释的水给王强擦手时,灵泉的光芒弱得像随时会熄灭,她头皮发麻了整整一个时辰,镜子里又添了十根白发,咳血也更频繁了。王桂香倒是守了承诺,每天天不亮就来合作社打扫,只是见了她总低着头,话也不敢多说。
回到合作社时,绣房里飘着淡淡的丝线味。二十多个绣娘围着长桌坐,手里的绣绷上绷着各色布料,有绣钱包的,有绣发卡纹样的,银针穿梭间,偶尔传来几声低低的说笑。姜芸没进去,扒着门框往里看 —— 王强坐在最角落的位置,背对着门,手里的绣绷上绷着块藏青色缎面,正绣着 “缠枝莲” 的纹样。
他的姿势很别扭,左手因为之前偷卖绣品时被山寨厂的人推搡,还没完全好,只能用胳膊肘顶着绣绷,右手握针的力度却很稳。姜芸注意到他的手指上贴着好几个创可贴,有的已经被丝线磨破了边,露出里面发红的伤口。桌上放着个粗瓷缸,里面的水已经凉透了,旁边堆着没吃完的馒头,显然一上午都没起身。
“王强。” 姜芸轻轻喊了一声。
王强猛地回头,手里的针差点扎到手指。看到是姜芸,他眼神闪了闪,慌忙把绣绷往身后藏了藏,又想起什么,慢慢挪了出来,声音很低:“姜姐,你回来了。”
“绣得怎么样了?” 姜芸走到他身边,目光落在绣绷上。缎面上的缠枝莲已经绣了大半,青色的莲叶用了 “虚实针”,边缘晕得很自然,花瓣用的 “打籽绣”,每个籽都圆润饱满,比他之前偷卖的那些半成品强多了。
“还、还没绣完。” 王强的头垂得更低,“之前我卖出去的那些…… 给合作社添麻烦了,我想多绣点,补上。”
姜芸没提过去的事,只是指了指他手上的创可贴:“别太急,手指伤了就歇会,绣品要的是细活,不是赶工。”
王强愣了愣,抬起头时,眼眶有点红。他攥着针的手紧了紧,声音带着点颤:“姜姐,我知道错了。之前我不该偷卖绣品,还偷喝你的…… 那水。以后我肯定好好学,好好绣,再也不犯浑了。”
姜芸看着他眼底的悔意,心里的芥蒂松了些,却没完全消。她知道王强的改变有灵泉的原因,也有王桂香哀求的成分,但人心这东西,不是一句 “错了” 就能彻底改的。她拍了拍王强的肩膀,没多说什么,转身往办公室走 —— 还有更棘手的事等着她。
办公室的窗台上放着个牛皮纸信封,是供销社的李主任早上送来的。姜芸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三封投诉信,还有一块皱巴巴的绣帕。投诉信里说,有人在镇上的集市上买了 “芸香合作社” 的绣帕,回家洗了一次就掉色,布料也起了球。姜芸拿起那块绣帕,指尖一摸就知道不对 —— 布料是劣质的细棉布,不是合作社用的桑棉布,绣线也粗糙,用的是化学染料,一搓就掉渣。
这是山寨货。之前王强偷卖的半成品,就是被这种山寨厂拿去加工的。姜芸皱着眉,翻到绣帕的边角,那里缝着个小小的布标,上面印着 “芸香绣品” 四个字,可字体比合作社的正品歪扭,下面还藏着个极小的印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 是个简化的 “东洋丝绸株式会社” 的 logo,和陈嘉豪袖口上的商标有点像,但更粗糙。
心里 “咯噔” 一下。之前陈嘉豪来谈合作时,她就觉得他袖口的商标不对劲,现在看来,东洋的势力已经通过山寨厂摸到家门口了。他们拿王强偷卖的半成品,不仅仿冒合作社的品牌,还在上面印自己的商标,是想试探市场,还是想偷学苏绣的针法?姜芸把绣帕叠好,放进信封,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 这件事不能声张,得先查清楚山寨厂和东洋会社的关系,不然打草惊蛇,反而会让他们藏得更深。
回到里屋,姜芸锁上门,想进空间看看灵泉。她从抽屉里拿出母亲留下的金针,指尖刚碰到针尖,空间的熟悉感就涌了上来。可这次和以往不同,空间里没有往常的暖光,只有灵泉池泛着微弱的白光,像快要熄灭的蜡烛。她走到池边,掬起一捧水,水的温度比之前低了很多,滴在金针上,只闪了一下微弱的光,就没了反应。
头皮又开始发麻,姜芸扶着池边的石头,慢慢蹲下身。灵泉的光芒越来越弱,之前修复古绣时还能照亮整个空间,现在连池边的绣架都看不清了。她知道,灵泉是历代绣娘的匠心凝聚,传艺能滋养它,可最近合作社的学员虽然多了,她却因为身体原因,教得少了,加上之前多次用灵泉救急,消耗太大,再这样下去,灵泉会不会彻底枯竭?
“姜姐,姜姐!” 门外传来张桂兰的声音,“周师傅来了,说给你带了好东西!”
姜芸赶紧退出空间,整理了一下衣领,打开门。周建军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布包,看到她脸色不好,皱了皱眉:“芸丫头,你是不是又没好好休息?我让我家丫头给你炖的参汤,你快趁热喝了。”
布包里是个保温桶,打开时,参汤的香气飘了出来。周建军坐在桌边,看着她喝了两口,才说:“我刚才去原料地看了,那蚜虫不难治,我记得以前生产队种棉花时,用烟叶泡水能杀虫,咱们合作社后面就有片烟叶地,下午我带几个小伙子去摘,泡好水明天就能用。”
姜芸心里一暖。从她办绣班开始,周建军就一直帮她,送针法稿,帮她盯山寨厂,现在又帮她想办法治虫。她放下保温桶,把那封投诉信和山寨绣帕递过去:“周师傅,你看这个。”
周建军拿起绣帕,翻到边角的印记时,脸色沉了下来:“东洋丝绸株式会社?我之前在县城的外贸店见过这个商标,他们去年就开始收苏绣的老物件了,说是要‘研究东方刺绣’,我看没安好心。”
“我也是这么想的。” 姜芸靠在椅背上,觉得浑身乏力,“他们拿山寨绣品试水,一是想砸咱们的牌子,二是想偷学针法。要是让他们把苏绣的技艺学走了,再贴上自己的商标,以后国际上说起苏绣,说不定都以为是日本的了。”
周建军没说话,手指敲着桌子,过了好一会才说:“这事得小心。你先别声张,我去县城问问外贸局的老熟人,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原料的事你别担心,烟叶水肯定管用,实在不行,我再去邻村借点蓼蓝,总能把订单赶出来。”
他走后,办公室里又安静下来。姜芸看着窗外的桑树林,风还在吹,叶子沙沙响,像母亲当年教她绣 “百鸟朝凤” 时,针线穿过绸缎的声音。她摸了摸鬓角的白发,又想起空间里微弱的灵泉,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 —— 灵泉的秘密,或许不止苏婉清日记里写的那些,民国三十八年的木盒里,会不会藏着更多线索?
只是现在,她连打开空间都觉得吃力。指尖碰到抽屉里的金针,冰凉的触感传来,仿佛在提醒她,传承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容易走的。她深吸一口气,把投诉信锁进抽屉,起身往绣房走 —— 不管是原料危机,还是东洋的觊觎,她都得扛过去,不为自己,也为那些跟着她学绣、等着赚钱养家的绣娘,为母亲留下的苏绣技艺。
绣房里的笑声还在飘,小满看到她进来,举起刚绣好的小蝴蝶发卡,眼里闪着光。姜芸走过去,拿起发卡,蝴蝶的翅膀用了 “盘金绣”,金线在光下闪着细弱的光,像灵泉最后的光芒。她笑了笑,把发卡别在小满的辫子上:“真好看,以后咱们还要绣更多好看的东西,让更多人知道,这是咱们中国的苏绣。”
小满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星星。姜芸望着她,心里的沉郁慢慢散了些,只是那枚藏在山寨绣帕上的东洋商标,像根细刺,扎在她心里,提醒着她,一场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