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带着初生的暖意,穿透同心文化园的薄雾,如轻纱般漫过“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穹顶由双层夹胶玻璃制成,表面镀着防紫外线涂层,晨光照射其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斑,像散落的星辰,落在实验室洁白的地板上、排列整齐的基因样本架上,也落在陈棠安专注的侧脸上。
陈棠安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白色实验服,袖口绣着一朵小巧的银线海棠花,领口别着那枚传承三代的海棠银徽章。她戴着无菌乳胶手套,指尖纤细而稳定,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支封装着巴西热带海棠基因样本的离心管,插入低温保存柜的卡槽中。保存柜内壁铺着特制的保温材料,柜内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196c的液氮温度,白色的雾气在柜内缓缓流动,确保每一份基因样本都能在极寒中定格生机,免受时光侵蚀。
这是“全球海棠同心计划”启动后的第三个春天,如今的“全球海棠基因库”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棠基因保存中心,共收录来自五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七种海棠基因。从北极圈附近能抵御-50c严寒的极地海棠,到赤道雨林中耐40c高温的热带海棠;从沙漠中靠晨露就能存活的埃及沙漠海棠,到海岸边能抵抗盐碱侵蚀的澳洲海岸海棠,每一份样本都装在贴有详细标签的离心管中,标签上用中英文标注着品种名称、来源地、采集时间,以及一段简短的“同心”故事——这是基因库独有的“故事标签”,让每一份冰冷的dNA都承载着温暖的记忆。
“棠安姐!有重大发现!”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从实验室门外传来,年轻的科研人员林晓棠穿着同样的白色实验服,扎着高高的马尾辫,手中紧握着平板电脑,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跑进来时带起的气流,让桌上的实验报告轻轻翻动。她快步走到陈棠安身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图谱,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缠绕,标注着关键的基因片段,“我们对蒙古草原海棠的基因进行了深度测序,在它的第12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段长度为1287bp的特殊抗冻基因片段!经过比对,这段基因和中国西府海棠的耐寒基因有37%的同源性!如果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这段抗冻基因片段导入西府海棠的基因组,再结合两者的优势,说不定能培育出既耐严寒、花期又能延长至四个月的‘同心海棠’新品种!”
陈棠安连忙俯身,视线紧紧锁定在屏幕上的基因图谱上,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轻轻滑动,顺着标注的红线找到那段特殊的抗冻基因片段。这段复杂的基因序列,在她眼中仿佛化作了蒙古草原上的景象——她想起去年冬天,巴特儿从蒙古草原发来的视频: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草原,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蒙古包的顶毡上积着厚厚的积雪,而在光伏板旁,几株草原海棠的枝干上虽也压着积雪,却没有丝毫枯萎的迹象,反而在初春的第一缕阳光中,率先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太好了,这真是突破性的进展!”陈棠安的眼中泛起惊喜的光芒,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晓棠,立刻联系蒙古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巴特儿,把完整的测序结果和基因图谱共享给他们,让他也看看,他和牧民们守护了这么多年的草原海棠,正在为全球‘同心’育种贡献着关键力量。另外,组建专项研发小组,尽快制定基因编辑的实验方案,务必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好嘞!我这就去办!”林晓棠兴奋地应道,转身快步跑出实验室,马尾辫在身后欢快地晃动。
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禁系统便响起了“嘀嘀”的提示音,玻璃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阿依古丽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职业套装,胸前别着海棠徽章,带着一位身着乌兹别克斯坦传统服饰的中年女子走了进来。女子头戴一顶白色的丝质头巾,头巾边缘绣着淡粉色的海棠花图案,针脚细密,做工精巧;身上穿着一件石榴红色的丝绸长裙,裙摆上印着古丝路的地图纹样,腰间系着一条银色的腰带,上面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竹编篮,篮身由浅棕色的竹条编织而成,上面编织着海棠花与葡萄藤交织的图案,篮里铺着一层柔软的蓝色绸缎,绸缎上静静地放着一支封装完好的基因样本管,样本管上贴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国旗贴纸。
“棠安,给你介绍一位重要的客人。”阿依古丽笑着走上前,为两人引荐,“这位是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保护局的阿米娜女士,她特意从撒马尔罕赶来,为基因库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阿米娜女士微笑着走上前,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陈女士,您好。我早就听说过‘全球海棠基因库’和‘同心’的故事,这次能亲自前来,我感到非常荣幸。”她轻轻拿起竹篮中的基因样本管,递到陈棠安面前,“这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撒马尔罕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和海棠花种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我们那里,我们的葡萄和手工地毯也传到了中国,‘丝路海棠’就是当年从中土传来的海棠花种,在撒马尔罕的土地上生长了千年,它的花瓣上自然形成的纹路,像极了古丝路的地图,见证了两国千年的友谊。”
陈棠安双手接过基因样本管,指尖感受到样本管传来的微凉触感。她仔细查看标签上的信息——“丝路海棠,耐干旱,耐旱指数达0.87,花期可长达三个月,象征丝路沿线国家友谊”,标签下方还印着一张小小的“丝路海棠”照片,照片中的海棠花呈淡粉色,花瓣层层叠叠,纹路清晰可见,果然如阿米娜女士所说,像一幅微型的古丝路地图。
“太感谢您了,阿米娜女士。”陈棠安的声音满是真诚,“‘丝路海棠’的基因样本,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丰富了基因库的多样性,更续写了古丝路上的‘同心’佳话。”她转身走到低温保存柜前,打开柜门,白色的雾气瞬间涌出。她在标注着“亚洲区”的卡槽中,找到了中国西府海棠基因样本的位置,将“丝路海棠”的样本管轻轻插入相邻的卡槽中,两个来自古丝路两端的海棠基因样本紧紧相邻,像是在透明的玻璃柜中搭建起一条微型的“基因丝路”,连接着东方与西方的友谊。
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温暖,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育苗温室的玻璃上。陈棠安带着林晓棠、阿米娜女士,穿过基因库的走廊,来到位于基因库后方的育苗温室。温室的屋顶和墙壁都是透明的玻璃,内部安装着智能温控和灌溉系统,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精准调控着各项参数,为海棠幼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温室里,一排排银色的育苗架整齐排列,育苗架上摆放着无数个透明的育苗盆,每个育苗盆中都生长着一株海棠幼苗,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的幼苗叶片呈锯齿状,边缘带着细小的绒毛,这是蒙古草原海棠的典型特征;有的幼苗花瓣已经初绽,带着淡淡的紫色,这是埃及沙漠海棠的基因表达;有的幼苗根系格外发达,缠绕在育苗盆底部的营养土中,这是巴西热带海棠的固土基因在发挥作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育苗架中央的几株刚发芽不久的“同心1号”幼苗。它们的叶片呈椭圆形,颜色是鲜亮的翠绿色,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是基因库去年结合中国西府海棠与蒙古草原海棠基因培育出的首个“同心”系列新品种,既保留了西府海棠花大色艳的观赏性,又具备了草原海棠耐严寒、抗风沙的优良特性,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稳定性测试。
“再过一个月,这些‘同心1号’的生长状态就能稳定下来,到时候就能移栽到室外了。”陈棠安轻轻抚摸着“同心1号”的叶片,指尖感受到叶片的光滑与柔软,眼中满是期待,“我们已经制定了‘全球同心育苗计划’,准备把这些‘同心1号’幼苗作为礼物,送给各国的‘同心文化驿站’。让蒙古的草原、埃及的沙漠、巴西的雨林、乌兹别克斯坦的丝路沿线,都能长出带着‘同心’基因的海棠树,让‘同心’的信念随着海棠树的生长,在全球落地生根。”
阿米娜女士俯身看着“同心1号”幼苗,眼中满是惊叹与期待:“太神奇了,这简直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撒马尔罕有一座千年的‘丝路海棠’园,里面生长着上百株千年海棠树,我们已经为‘同心1号’预留了最好的位置,等着种下这些新品种。我相信,它们会和古老的‘丝路海棠’一起,让古丝路的友谊在海棠花丛中延续,让‘同心’的故事传遍丝路沿线的每一个国家。”
傍晚时分,陈棠安回到办公室,刚脱下实验服,桌上的手机便响起了视频通话的铃声,屏幕上显示着“巴特儿”的名字。她连忙接通电话,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巴特儿熟悉的笑脸。
巴特儿穿着一件天蓝色的蒙古袍,站在一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旁,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远处的蒙古包像一颗颗白色的珍珠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他的身旁,是一片刚栽下不久的海棠幼苗,正是去年基因库寄去的“同心1号”,幼苗虽不高,却已抽出了嫩绿的枝叶,枝桠上系着红色的“同心”丝带,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棠安姐,你们培育的‘同心1号’海棠苗太厉害了!”巴特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今年春天,我们在光伏板周边种了两百株,没想到它们的适应能力这么强,刚栽下半个月就扎根发芽了。这些海棠苗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护光伏板不被风沙侵蚀,夏天还能给牧民的蒙古包遮阴,真是一举两得。”
他说着,转身指向海棠苗根部,镜头随之移动——只见每株海棠苗的根部,都安装着一个小巧的黑色传感器。“中国的工程师还帮我们在海棠树下装了小型土壤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数据会直接传到我们的手机App上,现在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每棵树的生长状态,再也不用担心它们缺水缺肥了!”
视频画面突然切换,转到了草原小学的操场上。一群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孩子围在几株“同心1号”幼苗旁,有的孩子在给幼苗浇水,有的孩子在观察叶片的生长情况,还有的孩子手中拿着用海棠花制作的书签,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些海棠苗,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友谊树’。”巴特儿的声音充满了骄傲,“他们还画了海棠树生长的漫画,有海棠苗在草原上发芽的画面,有和中国笔友一起给海棠树浇水的画面,现在正准备寄给中国的小朋友呢!”
陈棠安看着屏幕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看着草原上迎风生长的海棠幼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幼苗根系在土壤中扎根的力量,感受到基因库里的每一份样本都在跳动,它们不再是冰冷的dNA,而是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的“同心”希望,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
深夜,城市的灯火渐渐熄灭,同心文化园陷入了宁静。陈棠安回到办公室,打开苏同心留下的那本泛黄的旧相册。相册的封面早已磨损,边缘有些卷曲,却被她精心呵护着。她从抽屉里拿出几张新洗好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贴在相册的最后一页:第一张是“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在晨光中闪耀的模样;第二张是育苗温室里,“同心1号”幼苗泛着金边的叶片;第三张是蒙古草原上,巴特儿和牧民们在光伏板旁栽种海棠苗的场景;第四张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阿米娜女士赠送“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时的合影。
她轻轻合上相册,指尖在封面的海棠花纹上轻轻摩挲,目光望向窗外。夜色中,老海棠树的枝干在月光下静静伫立,枝头的新叶泛着淡淡的嫩绿,像是在诉说着三百年的传承与坚守。远处,“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织在一起,像是一片浩瀚的“同心”星海,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同心”的未来。
陈棠安知道,英台与雍正帝当年在雍亲王府种下的,从来不仅仅是一棵海棠树,更是一份能跨越国界、穿越时光的“同心”基因。这份基因,藏在蒙古草原海棠的抗冻片段里,藏在巴西热带海棠的固土根系中,藏在乌兹别克斯坦丝路海棠的花瓣纹路间,藏在埃及沙漠海棠的耐旱基因里,更藏在每一个为“同心”付出的人心中——藏在巴特儿守护草原的执着里,藏在阿米娜传承丝路友谊的真诚里,藏在林晓棠钻研科研的热情里,藏在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里。
这份“同心”基因,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强大。它会随着海棠树苗的生长,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绽放生机;会随着“同心”信念的传递,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它会见证更多跨越国界的友谊,见证更多携手同行的奇迹,在未来的岁月里,书写出一篇又一篇永无止境的“同心”新章,直至寰宇同心,世界大同。
陈棠安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白色实验服,袖口绣着一朵小巧的银线海棠花,领口别着那枚传承三代的海棠银徽章。她戴着无菌乳胶手套,指尖纤细而稳定,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支封装着巴西热带海棠基因样本的离心管,插入低温保存柜的卡槽中。保存柜内壁铺着特制的保温材料,柜内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196c的液氮温度,白色的雾气在柜内缓缓流动,确保每一份基因样本都能在极寒中定格生机,免受时光侵蚀。
这是“全球海棠同心计划”启动后的第三个春天,如今的“全球海棠基因库”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棠基因保存中心,共收录来自五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七种海棠基因。从北极圈附近能抵御-50c严寒的极地海棠,到赤道雨林中耐40c高温的热带海棠;从沙漠中靠晨露就能存活的埃及沙漠海棠,到海岸边能抵抗盐碱侵蚀的澳洲海岸海棠,每一份样本都装在贴有详细标签的离心管中,标签上用中英文标注着品种名称、来源地、采集时间,以及一段简短的“同心”故事——这是基因库独有的“故事标签”,让每一份冰冷的dNA都承载着温暖的记忆。
“棠安姐!有重大发现!”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从实验室门外传来,年轻的科研人员林晓棠穿着同样的白色实验服,扎着高高的马尾辫,手中紧握着平板电脑,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跑进来时带起的气流,让桌上的实验报告轻轻翻动。她快步走到陈棠安身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图谱,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缠绕,标注着关键的基因片段,“我们对蒙古草原海棠的基因进行了深度测序,在它的第12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段长度为1287bp的特殊抗冻基因片段!经过比对,这段基因和中国西府海棠的耐寒基因有37%的同源性!如果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这段抗冻基因片段导入西府海棠的基因组,再结合两者的优势,说不定能培育出既耐严寒、花期又能延长至四个月的‘同心海棠’新品种!”
陈棠安连忙俯身,视线紧紧锁定在屏幕上的基因图谱上,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轻轻滑动,顺着标注的红线找到那段特殊的抗冻基因片段。这段复杂的基因序列,在她眼中仿佛化作了蒙古草原上的景象——她想起去年冬天,巴特儿从蒙古草原发来的视频: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草原,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蒙古包的顶毡上积着厚厚的积雪,而在光伏板旁,几株草原海棠的枝干上虽也压着积雪,却没有丝毫枯萎的迹象,反而在初春的第一缕阳光中,率先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太好了,这真是突破性的进展!”陈棠安的眼中泛起惊喜的光芒,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晓棠,立刻联系蒙古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巴特儿,把完整的测序结果和基因图谱共享给他们,让他也看看,他和牧民们守护了这么多年的草原海棠,正在为全球‘同心’育种贡献着关键力量。另外,组建专项研发小组,尽快制定基因编辑的实验方案,务必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好嘞!我这就去办!”林晓棠兴奋地应道,转身快步跑出实验室,马尾辫在身后欢快地晃动。
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禁系统便响起了“嘀嘀”的提示音,玻璃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阿依古丽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职业套装,胸前别着海棠徽章,带着一位身着乌兹别克斯坦传统服饰的中年女子走了进来。女子头戴一顶白色的丝质头巾,头巾边缘绣着淡粉色的海棠花图案,针脚细密,做工精巧;身上穿着一件石榴红色的丝绸长裙,裙摆上印着古丝路的地图纹样,腰间系着一条银色的腰带,上面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竹编篮,篮身由浅棕色的竹条编织而成,上面编织着海棠花与葡萄藤交织的图案,篮里铺着一层柔软的蓝色绸缎,绸缎上静静地放着一支封装完好的基因样本管,样本管上贴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国旗贴纸。
“棠安,给你介绍一位重要的客人。”阿依古丽笑着走上前,为两人引荐,“这位是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保护局的阿米娜女士,她特意从撒马尔罕赶来,为基因库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阿米娜女士微笑着走上前,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陈女士,您好。我早就听说过‘全球海棠基因库’和‘同心’的故事,这次能亲自前来,我感到非常荣幸。”她轻轻拿起竹篮中的基因样本管,递到陈棠安面前,“这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撒马尔罕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和海棠花种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我们那里,我们的葡萄和手工地毯也传到了中国,‘丝路海棠’就是当年从中土传来的海棠花种,在撒马尔罕的土地上生长了千年,它的花瓣上自然形成的纹路,像极了古丝路的地图,见证了两国千年的友谊。”
陈棠安双手接过基因样本管,指尖感受到样本管传来的微凉触感。她仔细查看标签上的信息——“丝路海棠,耐干旱,耐旱指数达0.87,花期可长达三个月,象征丝路沿线国家友谊”,标签下方还印着一张小小的“丝路海棠”照片,照片中的海棠花呈淡粉色,花瓣层层叠叠,纹路清晰可见,果然如阿米娜女士所说,像一幅微型的古丝路地图。
“太感谢您了,阿米娜女士。”陈棠安的声音满是真诚,“‘丝路海棠’的基因样本,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丰富了基因库的多样性,更续写了古丝路上的‘同心’佳话。”她转身走到低温保存柜前,打开柜门,白色的雾气瞬间涌出。她在标注着“亚洲区”的卡槽中,找到了中国西府海棠基因样本的位置,将“丝路海棠”的样本管轻轻插入相邻的卡槽中,两个来自古丝路两端的海棠基因样本紧紧相邻,像是在透明的玻璃柜中搭建起一条微型的“基因丝路”,连接着东方与西方的友谊。
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温暖,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育苗温室的玻璃上。陈棠安带着林晓棠、阿米娜女士,穿过基因库的走廊,来到位于基因库后方的育苗温室。温室的屋顶和墙壁都是透明的玻璃,内部安装着智能温控和灌溉系统,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精准调控着各项参数,为海棠幼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温室里,一排排银色的育苗架整齐排列,育苗架上摆放着无数个透明的育苗盆,每个育苗盆中都生长着一株海棠幼苗,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的幼苗叶片呈锯齿状,边缘带着细小的绒毛,这是蒙古草原海棠的典型特征;有的幼苗花瓣已经初绽,带着淡淡的紫色,这是埃及沙漠海棠的基因表达;有的幼苗根系格外发达,缠绕在育苗盆底部的营养土中,这是巴西热带海棠的固土基因在发挥作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育苗架中央的几株刚发芽不久的“同心1号”幼苗。它们的叶片呈椭圆形,颜色是鲜亮的翠绿色,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是基因库去年结合中国西府海棠与蒙古草原海棠基因培育出的首个“同心”系列新品种,既保留了西府海棠花大色艳的观赏性,又具备了草原海棠耐严寒、抗风沙的优良特性,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稳定性测试。
“再过一个月,这些‘同心1号’的生长状态就能稳定下来,到时候就能移栽到室外了。”陈棠安轻轻抚摸着“同心1号”的叶片,指尖感受到叶片的光滑与柔软,眼中满是期待,“我们已经制定了‘全球同心育苗计划’,准备把这些‘同心1号’幼苗作为礼物,送给各国的‘同心文化驿站’。让蒙古的草原、埃及的沙漠、巴西的雨林、乌兹别克斯坦的丝路沿线,都能长出带着‘同心’基因的海棠树,让‘同心’的信念随着海棠树的生长,在全球落地生根。”
阿米娜女士俯身看着“同心1号”幼苗,眼中满是惊叹与期待:“太神奇了,这简直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撒马尔罕有一座千年的‘丝路海棠’园,里面生长着上百株千年海棠树,我们已经为‘同心1号’预留了最好的位置,等着种下这些新品种。我相信,它们会和古老的‘丝路海棠’一起,让古丝路的友谊在海棠花丛中延续,让‘同心’的故事传遍丝路沿线的每一个国家。”
傍晚时分,陈棠安回到办公室,刚脱下实验服,桌上的手机便响起了视频通话的铃声,屏幕上显示着“巴特儿”的名字。她连忙接通电话,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巴特儿熟悉的笑脸。
巴特儿穿着一件天蓝色的蒙古袍,站在一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旁,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远处的蒙古包像一颗颗白色的珍珠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他的身旁,是一片刚栽下不久的海棠幼苗,正是去年基因库寄去的“同心1号”,幼苗虽不高,却已抽出了嫩绿的枝叶,枝桠上系着红色的“同心”丝带,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棠安姐,你们培育的‘同心1号’海棠苗太厉害了!”巴特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今年春天,我们在光伏板周边种了两百株,没想到它们的适应能力这么强,刚栽下半个月就扎根发芽了。这些海棠苗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护光伏板不被风沙侵蚀,夏天还能给牧民的蒙古包遮阴,真是一举两得。”
他说着,转身指向海棠苗根部,镜头随之移动——只见每株海棠苗的根部,都安装着一个小巧的黑色传感器。“中国的工程师还帮我们在海棠树下装了小型土壤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数据会直接传到我们的手机App上,现在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每棵树的生长状态,再也不用担心它们缺水缺肥了!”
视频画面突然切换,转到了草原小学的操场上。一群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孩子围在几株“同心1号”幼苗旁,有的孩子在给幼苗浇水,有的孩子在观察叶片的生长情况,还有的孩子手中拿着用海棠花制作的书签,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些海棠苗,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友谊树’。”巴特儿的声音充满了骄傲,“他们还画了海棠树生长的漫画,有海棠苗在草原上发芽的画面,有和中国笔友一起给海棠树浇水的画面,现在正准备寄给中国的小朋友呢!”
陈棠安看着屏幕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看着草原上迎风生长的海棠幼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幼苗根系在土壤中扎根的力量,感受到基因库里的每一份样本都在跳动,它们不再是冰冷的dNA,而是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的“同心”希望,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
深夜,城市的灯火渐渐熄灭,同心文化园陷入了宁静。陈棠安回到办公室,打开苏同心留下的那本泛黄的旧相册。相册的封面早已磨损,边缘有些卷曲,却被她精心呵护着。她从抽屉里拿出几张新洗好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贴在相册的最后一页:第一张是“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在晨光中闪耀的模样;第二张是育苗温室里,“同心1号”幼苗泛着金边的叶片;第三张是蒙古草原上,巴特儿和牧民们在光伏板旁栽种海棠苗的场景;第四张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阿米娜女士赠送“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时的合影。
她轻轻合上相册,指尖在封面的海棠花纹上轻轻摩挲,目光望向窗外。夜色中,老海棠树的枝干在月光下静静伫立,枝头的新叶泛着淡淡的嫩绿,像是在诉说着三百年的传承与坚守。远处,“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织在一起,像是一片浩瀚的“同心”星海,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同心”的未来。
陈棠安知道,英台与雍正帝当年在雍亲王府种下的,从来不仅仅是一棵海棠树,更是一份能跨越国界、穿越时光的“同心”基因。这份基因,藏在蒙古草原海棠的抗冻片段里,藏在巴西热带海棠的固土根系中,藏在乌兹别克斯坦丝路海棠的花瓣纹路间,藏在埃及沙漠海棠的耐旱基因里,更藏在每一个为“同心”付出的人心中——藏在巴特儿守护草原的执着里,藏在阿米娜传承丝路友谊的真诚里,藏在林晓棠钻研科研的热情里,藏在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里。
这份“同心”基因,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强大。它会随着海棠树苗的生长,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绽放生机;会随着“同心”信念的传递,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它会见证更多跨越国界的友谊,见证更多携手同行的奇迹,在未来的岁月里,书写出一篇又一篇永无止境的“同心”新章,直至寰宇同心,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