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朝堂军议-《穿越1850之晚清乱臣贼子》

  百越巡抚、布政司、按察使与李世安的联名捷报很快就传到了京城。

  此时距离李世安升任按察使候补,满打满算也不足一个月,完全满足三个月内覆灭升平天国就补实缺的奖励条件。

  这让一堆等着看李世安笑话的清流老臣大失所望,他们不能再阻拦了。

  补实缺的事情确定了,但是在哪里补实缺又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

  于是巡抚周天与布政使劳崇光官复原职的命令已经下发百越省。

  劳崇光亲自带兵追杀王老六虽然失败,还差点因此丧命,但也因此写下了一份优秀的履历,被记了一个大功。

  只需要时机恰当,

  升任一省巡抚只是时间问题。

  原抚标副将刘雄也升了柳庆镇总兵,但是李世安与张国梁的位置依旧没变。

  不过,

  李世安也不着急,他已经按照与黄绍恒的商议,上了折子请旨解散李家军。

  就等着事情发酵。

  不过,李世安的事情还没有结论。

  在李世安再度躺平的这些日子里边,天下大势再度发生重大变化。

  荆楚省江城重镇彻底失守,太平军稳定了这里之后,再度派出大军东进。

  先后发生了九江、安庆大战。

  江淮省省府安庆,短短两日便失守,江淮巡抚蒋文庆破城后自杀身亡。

  总兵王鹏飞兵败被俘。

  布政使、知府弃城而逃。

  ……

  京城紫禁城,金銮殿内,压抑的气氛似厚重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清文宗坐在龙椅上,身上龙袍虽然华丽,此刻却难掩眉间的忧虑。

  他一拍龙案,怒声喝道:“安庆乃一省府城,军事重镇,竟如此轻易失陷,朕的江山岂容这长毛贼如此践踏!”

  “尔等大臣,平日里能说会道,现在都说说,这事儿该如何是好!”

  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出列,他白发苍苍,却依旧眼神狡黠。“陛下,安庆之失,实乃巡抚蒋文庆无能。”

  “不过如今之计,向荣将军正在追击,两江总督陆建瀛也在九江设防…”

  “当可慢慢扭转局势。”他的声音低沉,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兵部尚书孙瑞珍皱着眉头,向前一步,抱拳说道:“穆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向荣追击迟缓,琦善更是故意拖延。”

  “如今长毛贼势大,若不速战,这长江下游怕是都要危险呐!”他的话语如尖锐的箭矢,直直地射向问题的核心。

  清文帝听此,脸色愈发阴沉,“哼,向荣、琦善,朕一再催促,他们却如此懈怠!这是置朕的江山社稷于不顾!”他的声音似滚滚雷霆,在殿内回荡。

  皇帝发怒,谁也不敢撞上去。

  好一会,

  一名军机大臣缓缓出列,恭敬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向您启奏。”

  “百越候补按察使李世安,此前与百越巡抚周天、布政司劳崇光、副将张国梁等人一同剿灭天地会起义军,立下大功。”

  “现在其他人都已经有了奖赏,但是李世安与副将张国梁的还在搁置中…”

  “且剿灭天地会起义后,李世安已主动请旨解散他所组建的李家团练。”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不禁露出惊讶之色,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位军机大臣巧妙的抛出搁置的问题,成功的转移了清文宗的怒火。

  肃顺趁机跨前一步,满脸赞赏道:“陛下,李世安此举实在难得。”

  “如今这世道,多少人贪恋权势、拥兵自重,而李世安却能在大功告成之后,主动请旨解散团练,不贪恋一丝一毫的权势,足见其忠君爱国之心,实乃我朝之幸啊。”

  清文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点头称赞道:“想不到这李世安如此深明大义,不贪权势,忠君之情日月可鉴呐。”

  礼部侍郎何桂清见状,也连忙顺着说道:“陛下圣明,这李世安确实是难得的忠良之臣。”但他心中仍有之前对于民间团练的顾虑,又补充道:“不过,这民间武装解散了也好,免得日后生出变故。”

  肃顺目光炯炯,再次向清文帝奏道:“陛下,虽说李世安主动请旨解散团练,但如今太平天国势大,正是用人之际。”

  “李世安所率的李家团练训练有素,火枪兵更是战力不俗。”

  “而且他本人足智多谋,与张国梁配合默契。若能让他们前往江南战场,必能为朝廷立下更大的功劳。”

  “您之前也曾许诺,若李世安三个月内剿灭天地会起义军,即可补实缺。”

  “依臣之见,可升李世安为百越按察使并加授总兵衔,令他和张国梁一同率部赶赴江南,协同向荣等大军作战。”

  清文帝微微点头,他也想起来自己确实许诺过,李世安也超额完成了任务,只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搁置了。

  现在也确实可以借机兑现,正欲下旨,吏部尚书却面露难色,出列奏道:“陛下,百越按察使一职目前并无空缺。”

  “现任百越按察使张敬修为官勤勉,并无过错,甚至在剿灭天地会立功了,此时直接免去他的职位恐难以服众。”

  殿内气氛一时有些凝滞,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清文帝身上。

  肃顺略作思考,随即说道:“陛下,前些日子豫章按察使在九江战死…”

  “不妨将现任百越按察使张敬修改任豫章按察使。豫章同样需要能臣干将,”

  “张敬修调任过去,”

  “这也算人尽其用,如此一来,百越按察使的职位也就空出来了。”

  这时,

  御史王大人站了出来,质疑道:“既然要调动,为何不直接让李世安出任豫章按察使,非得大费周章调动张敬修呢?”

  此言一出,

  不少大臣都露出思索的神情。

  户部侍郎赵大人马上反驳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李世安在百越经营团练已久,其麾下将士皆为八桂子弟。”

  “对百越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十分熟悉。若让他出任豫章按察使,这百越团练如何能顺利带到江南作战?”

  “且李世安在百越根基深厚,以百越按察使的身份统领团练,将士们才会更加信服,更能发挥出战斗力。”

  其他大臣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清文帝听了各方的意见后,权衡利弊,最终拍板道:“就依肃顺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