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暗许君臣配,雏凤初鸣理朝纲
偏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蜡,昏黄的光裹着药香漫在软榻边。符太后醒来时,窗外已是月上中天,李女医正坐在榻侧整理药箱,见她睁眼,连忙俯身道:“太后醒了?可觉得身子好些了?”
符太后轻轻颔首,指尖抚过仍有些坠痛的小腹,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好多了,殿外可是有动静?方才隐约听见有人说话。”
“是女辅营的林统领,”李女医笑着回道,“听闻您晕厥,她特意守在殿外,方才陛下取了您的文书去研读,林统领还在寝宫那边帮着陛下梳理官员事务呢。”
“阿夏?”符太后眼中掠过一丝讶异,随即缓缓舒展了眉头,嘴角勾起浅淡的笑意,“她倒是有心了。”
李女医一边为她掖好被角,一边感慨:“林统领是真的稳妥,方才陛下拿着您的文书,连范相都没来得及叫,她就主动上前解惑,江南各州府的官员底细、风土人情,说得头头是道,比老臣们还要清楚几分。”
符太后听着,指尖轻轻摩挲着锦被的绣纹,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树影上,语气带着几分欣慰的喟叹:“阿夏这孩子,打小就沉稳,当年跟着我从皇城逃到洛阳,十几岁的年纪就能带着女辅营守宫墙,如今能辅佐宗训,也是该的。”
她顿了顿,像是自语般轻声道:“你看她与宗训站在一处,一个沉稳周全,一个聪慧好学,倒真有几分般配的样子。”
李女医一怔,随即笑着附和:“可不是嘛,林统领文武双全,又是跟着太后您长大的,知根知底,若是将来能……”
“话可不能这么说。”符太后轻轻打断她,眼底的笑意淡了几分,语气也郑重起来,“她如今是女辅营统领,是宗训的臣子,要走到我这个位置,还差得远呢。”
“太后是说……”
“要做后周的太后,”符太后抬眼望向殿外沉沉的夜色,声音轻却带着分量,“光有聪慧和忠心不够,得能扛得起江山的重量,镇得住满朝的文武,更得让天下百姓信服。阿夏如今有辅佐君主的才,却还缺了‘定乾坤’的气——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李女医了然地点头,不再多言。符太后却像是想起了什么,对宫女吩咐道:“去把宗训和阿夏叫过来吧,夜深了,别让他们熬坏了身子。”
此时的寝宫偏殿,烛火亮得晃眼。柴宗训趴在案上,指尖顺着文书上“苏州知府”的名字划着,林阿夏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卷民情札记,正低声说着:“这苏州知府虽清廉,却因三年前漕运淹了田庄,不肯配合新的河道改道方案,陛下若是要调他,需先寻个‘督修皇陵’的由头,既保全他的颜面,也免得旧部生怨。”
柴宗训连忙在文书旁记下“皇陵督修”四个字,刚抬起头,就见宫女走进来:“陛下,林统领,太后醒了,让你们过去呢。”
两人对视一眼,连忙收拾好文书,快步往偏殿走去。
刚进殿门,就见符太后靠在软榻上,脸色比白日好了些,见他们进来,便示意宫女搬来两张锦凳:“坐吧,这么晚了还在忙政务,累坏了吧?”
柴宗训连忙走到榻边:“太后,儿臣不累,林统领帮着儿臣理清了江南的官员事务,儿臣已经晓得该怎么调任了。”
林阿夏也躬身道:“都是属下分内之事,不敢称累。”
符太后看着林阿夏,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阿夏,你跟着我多少年了?”
“回太后,属下十四岁跟着您从汴京逃到洛阳,如今已有七年了。”
“七年啊,”符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当年你还是个拿着剑会手抖的小姑娘,如今都能帮着宗训理朝政了。”她顿了顿,看向柴宗训,“宗训,阿夏是你的左膀右臂,往后朝堂上的事,你要多信她几分——但也要记住,信归信,决断要自己做。”
柴宗训连忙点头:“儿臣明白。”
符太后又转向林阿夏,语气郑重了些:“阿夏,你是女辅营的统领,更是宗训的臣子,我把宗训托付给你,不是让你替他拿主意,是让你帮他看清路。他年纪小,难免有思虑不周的地方,你要帮他查漏,却不能越俎代庖,明白吗?”
林阿夏心中一凛,连忙屈膝:“属下明白!属下定当恪守本分,辅佐陛下,绝不敢僭越。”
符太后看着她紧绷的神色,又缓和了语气:“我不是怪你,是怕你年轻气盛,忘了君臣的分寸。你要记住,这后周的天下是宗训的,你做得再好,也是臣子——臣子的本分,是‘辅’不是‘主’。”
这话像是说给林阿夏听,又像是说给柴宗训听,殿内一时静了下来,只有烛火噼啪的轻响。
柴宗训似懂非懂地看着两人,忽然开口道:“太后,林统领很好,她教儿臣的都是怎么让百姓过得更好,儿臣信她。”
符太后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心中软了几分,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娘知道她好,只是这朝堂如棋局,一步错步步错,娘是怕你们都摔了跟头。”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对了,北境的紧急军情,你们可知道了?”
林阿夏连忙回道:“属下方才接到斥候密报,耶律休哥的残部袭扰了云州边境,抢了三车粮草,还伤了十名戍卒。范相已经让人拟了围剿方案,只等陛下批阅。”
符太后看向柴宗训:“宗训,你怎么看?”
柴宗训愣了愣,随即想起太后教的“识人用人”,开口道:“太后说过,兵部尚书沉稳善战,北境军务该托付给他。儿臣觉得,可以让兵部尚书带三千轻骑去围剿,再让云州知府安抚百姓,补上粮草。”
他说完,又看向林阿夏:“林统领,你觉得呢?”
林阿夏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说得极是,只是耶律休哥残部熟悉地形,轻骑需配熟悉北境的向导,属下建议从女辅营调十名懂辽语、识地形的女兵随行,既能探路,也能帮着安抚边境的辽民。”
“这个主意好!”柴宗训眼睛一亮,“就按林统领说的办!”
符太后看着儿子与林阿夏一唱一和的模样,嘴角又勾起了笑意——少年君主有了决断的底气,臣子有了辅佐的分寸,这才是朝堂该有的样子。
她轻轻点头:“就这么定了,明日让范相拟旨,兵部尚书即刻启程。”
说完这些,符太后只觉得一阵倦意袭来,便对两人道:“夜深了,你们都回去歇息吧,宗训明日还要早朝,阿夏也要安排女辅营的事。”
柴宗训和林阿夏躬身告退,刚走到殿门口,符太后忽然又开口:“阿夏,你留步。”
林阿夏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符太后。
符太后看着她,语气放得极轻,像是母女间的私语:“你是个好孩子,宗训也是个好孩子。只是这后周的太后,不是谁都能当的——你得先让自己站得够高,高到能和他一起看天下,而不是只站在他身后。”
林阿夏浑身一震,猛地抬头看向符太后,眼中满是错愕。
符太后却只是淡淡笑了笑,闭上眼挥了挥手:“去吧,好好歇息。”
林阿夏躬身退出殿外,晚风一吹,才发现后背已经浸了汗。她站在宫道上,望着偏殿窗棂透出的烛火,心头翻涌不息——太后的话,她听懂了。
不是“不能”,是“还不够”。
要成为能与君主并肩的人,她得先从“女辅营统领”的身份里走出来,得有自己的格局,自己的势力,自己能镇住朝堂的底气。
而此时的寝宫内,柴宗训趴在案上,看着文书上林阿夏标注的“苏州河道改道要点”,忽然想起太后说的“般配”,小脸莫名红了起来。他甩了甩头,把那些纷乱的念头压下去,重新拿起笔——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太后安心养病,是把后周的江山守好。
第二日清晨,早朝的钟声响彻宫城。柴宗训身着龙袍,端坐在御座上,虽身形尚小,却已有了几分君主的威仪。
范相出列奏报北境军情,柴宗训按照昨夜与林阿夏商议的方案,沉稳道:“传朕旨意,兵部尚书率三千轻骑围剿耶律休哥残部,女辅营调十名女兵随行当向导;云州知府即刻安抚百姓,补发粮草,不得延误。”
百官闻言,纷纷躬身应道:“陛下圣明!”
没有人再因为他年幼而轻视,也没有人再因为太后病重而慌乱——少年君主的决断,让满朝文武都安了心。
散朝后,林阿夏在宫门口拦住了兵部尚书,递给他一份北境地形舆图:“这是女辅营探查的耶律休哥残部常出没的山谷,尚书大人可按图行进,女兵们会在前方探路。”
兵部尚书接过舆图,看着上面标注的“陷阱点”“水源地”,眼中满是敬佩:“林统领费心了,本官定不负陛下与统领所托。”
林阿夏微微颔首:“尚书大人保重,边境百姓还等着您凯旋。”
看着兵部尚书离去的背影,林阿夏抬头望向紫宸殿的方向——御座上的少年君主正在批阅奏折,偏殿里的太后正在静养,而她,要开始走自己的路了。
她转身走向女辅营的营地,脚步比往日更稳了些。
偏殿内,符太后听着宫女禀报早朝的情况,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柴宗训已经长大了,林阿夏也懂了她的意思。
至于“般配”,那是将来的事。
眼下的后周,需要的不是一对璧人,是一个能独掌乾坤的君主,和一个能辅佐他的臣子。
而她,只需要安心养病,看着这对少年人,一步步把后周的江山,推向更盛的太平。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软榻边的草药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符太后闭上眼,再次沉沉睡去,梦中的天下,比昨日更太平了些。
要不要继续写林阿夏如何拓展女辅营势力,或是柴宗训处理江南漕运改革的剧情?
偏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蜡,昏黄的光裹着药香漫在软榻边。符太后醒来时,窗外已是月上中天,李女医正坐在榻侧整理药箱,见她睁眼,连忙俯身道:“太后醒了?可觉得身子好些了?”
符太后轻轻颔首,指尖抚过仍有些坠痛的小腹,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好多了,殿外可是有动静?方才隐约听见有人说话。”
“是女辅营的林统领,”李女医笑着回道,“听闻您晕厥,她特意守在殿外,方才陛下取了您的文书去研读,林统领还在寝宫那边帮着陛下梳理官员事务呢。”
“阿夏?”符太后眼中掠过一丝讶异,随即缓缓舒展了眉头,嘴角勾起浅淡的笑意,“她倒是有心了。”
李女医一边为她掖好被角,一边感慨:“林统领是真的稳妥,方才陛下拿着您的文书,连范相都没来得及叫,她就主动上前解惑,江南各州府的官员底细、风土人情,说得头头是道,比老臣们还要清楚几分。”
符太后听着,指尖轻轻摩挲着锦被的绣纹,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树影上,语气带着几分欣慰的喟叹:“阿夏这孩子,打小就沉稳,当年跟着我从皇城逃到洛阳,十几岁的年纪就能带着女辅营守宫墙,如今能辅佐宗训,也是该的。”
她顿了顿,像是自语般轻声道:“你看她与宗训站在一处,一个沉稳周全,一个聪慧好学,倒真有几分般配的样子。”
李女医一怔,随即笑着附和:“可不是嘛,林统领文武双全,又是跟着太后您长大的,知根知底,若是将来能……”
“话可不能这么说。”符太后轻轻打断她,眼底的笑意淡了几分,语气也郑重起来,“她如今是女辅营统领,是宗训的臣子,要走到我这个位置,还差得远呢。”
“太后是说……”
“要做后周的太后,”符太后抬眼望向殿外沉沉的夜色,声音轻却带着分量,“光有聪慧和忠心不够,得能扛得起江山的重量,镇得住满朝的文武,更得让天下百姓信服。阿夏如今有辅佐君主的才,却还缺了‘定乾坤’的气——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李女医了然地点头,不再多言。符太后却像是想起了什么,对宫女吩咐道:“去把宗训和阿夏叫过来吧,夜深了,别让他们熬坏了身子。”
此时的寝宫偏殿,烛火亮得晃眼。柴宗训趴在案上,指尖顺着文书上“苏州知府”的名字划着,林阿夏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卷民情札记,正低声说着:“这苏州知府虽清廉,却因三年前漕运淹了田庄,不肯配合新的河道改道方案,陛下若是要调他,需先寻个‘督修皇陵’的由头,既保全他的颜面,也免得旧部生怨。”
柴宗训连忙在文书旁记下“皇陵督修”四个字,刚抬起头,就见宫女走进来:“陛下,林统领,太后醒了,让你们过去呢。”
两人对视一眼,连忙收拾好文书,快步往偏殿走去。
刚进殿门,就见符太后靠在软榻上,脸色比白日好了些,见他们进来,便示意宫女搬来两张锦凳:“坐吧,这么晚了还在忙政务,累坏了吧?”
柴宗训连忙走到榻边:“太后,儿臣不累,林统领帮着儿臣理清了江南的官员事务,儿臣已经晓得该怎么调任了。”
林阿夏也躬身道:“都是属下分内之事,不敢称累。”
符太后看着林阿夏,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阿夏,你跟着我多少年了?”
“回太后,属下十四岁跟着您从汴京逃到洛阳,如今已有七年了。”
“七年啊,”符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当年你还是个拿着剑会手抖的小姑娘,如今都能帮着宗训理朝政了。”她顿了顿,看向柴宗训,“宗训,阿夏是你的左膀右臂,往后朝堂上的事,你要多信她几分——但也要记住,信归信,决断要自己做。”
柴宗训连忙点头:“儿臣明白。”
符太后又转向林阿夏,语气郑重了些:“阿夏,你是女辅营的统领,更是宗训的臣子,我把宗训托付给你,不是让你替他拿主意,是让你帮他看清路。他年纪小,难免有思虑不周的地方,你要帮他查漏,却不能越俎代庖,明白吗?”
林阿夏心中一凛,连忙屈膝:“属下明白!属下定当恪守本分,辅佐陛下,绝不敢僭越。”
符太后看着她紧绷的神色,又缓和了语气:“我不是怪你,是怕你年轻气盛,忘了君臣的分寸。你要记住,这后周的天下是宗训的,你做得再好,也是臣子——臣子的本分,是‘辅’不是‘主’。”
这话像是说给林阿夏听,又像是说给柴宗训听,殿内一时静了下来,只有烛火噼啪的轻响。
柴宗训似懂非懂地看着两人,忽然开口道:“太后,林统领很好,她教儿臣的都是怎么让百姓过得更好,儿臣信她。”
符太后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心中软了几分,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娘知道她好,只是这朝堂如棋局,一步错步步错,娘是怕你们都摔了跟头。”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对了,北境的紧急军情,你们可知道了?”
林阿夏连忙回道:“属下方才接到斥候密报,耶律休哥的残部袭扰了云州边境,抢了三车粮草,还伤了十名戍卒。范相已经让人拟了围剿方案,只等陛下批阅。”
符太后看向柴宗训:“宗训,你怎么看?”
柴宗训愣了愣,随即想起太后教的“识人用人”,开口道:“太后说过,兵部尚书沉稳善战,北境军务该托付给他。儿臣觉得,可以让兵部尚书带三千轻骑去围剿,再让云州知府安抚百姓,补上粮草。”
他说完,又看向林阿夏:“林统领,你觉得呢?”
林阿夏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说得极是,只是耶律休哥残部熟悉地形,轻骑需配熟悉北境的向导,属下建议从女辅营调十名懂辽语、识地形的女兵随行,既能探路,也能帮着安抚边境的辽民。”
“这个主意好!”柴宗训眼睛一亮,“就按林统领说的办!”
符太后看着儿子与林阿夏一唱一和的模样,嘴角又勾起了笑意——少年君主有了决断的底气,臣子有了辅佐的分寸,这才是朝堂该有的样子。
她轻轻点头:“就这么定了,明日让范相拟旨,兵部尚书即刻启程。”
说完这些,符太后只觉得一阵倦意袭来,便对两人道:“夜深了,你们都回去歇息吧,宗训明日还要早朝,阿夏也要安排女辅营的事。”
柴宗训和林阿夏躬身告退,刚走到殿门口,符太后忽然又开口:“阿夏,你留步。”
林阿夏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符太后。
符太后看着她,语气放得极轻,像是母女间的私语:“你是个好孩子,宗训也是个好孩子。只是这后周的太后,不是谁都能当的——你得先让自己站得够高,高到能和他一起看天下,而不是只站在他身后。”
林阿夏浑身一震,猛地抬头看向符太后,眼中满是错愕。
符太后却只是淡淡笑了笑,闭上眼挥了挥手:“去吧,好好歇息。”
林阿夏躬身退出殿外,晚风一吹,才发现后背已经浸了汗。她站在宫道上,望着偏殿窗棂透出的烛火,心头翻涌不息——太后的话,她听懂了。
不是“不能”,是“还不够”。
要成为能与君主并肩的人,她得先从“女辅营统领”的身份里走出来,得有自己的格局,自己的势力,自己能镇住朝堂的底气。
而此时的寝宫内,柴宗训趴在案上,看着文书上林阿夏标注的“苏州河道改道要点”,忽然想起太后说的“般配”,小脸莫名红了起来。他甩了甩头,把那些纷乱的念头压下去,重新拿起笔——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太后安心养病,是把后周的江山守好。
第二日清晨,早朝的钟声响彻宫城。柴宗训身着龙袍,端坐在御座上,虽身形尚小,却已有了几分君主的威仪。
范相出列奏报北境军情,柴宗训按照昨夜与林阿夏商议的方案,沉稳道:“传朕旨意,兵部尚书率三千轻骑围剿耶律休哥残部,女辅营调十名女兵随行当向导;云州知府即刻安抚百姓,补发粮草,不得延误。”
百官闻言,纷纷躬身应道:“陛下圣明!”
没有人再因为他年幼而轻视,也没有人再因为太后病重而慌乱——少年君主的决断,让满朝文武都安了心。
散朝后,林阿夏在宫门口拦住了兵部尚书,递给他一份北境地形舆图:“这是女辅营探查的耶律休哥残部常出没的山谷,尚书大人可按图行进,女兵们会在前方探路。”
兵部尚书接过舆图,看着上面标注的“陷阱点”“水源地”,眼中满是敬佩:“林统领费心了,本官定不负陛下与统领所托。”
林阿夏微微颔首:“尚书大人保重,边境百姓还等着您凯旋。”
看着兵部尚书离去的背影,林阿夏抬头望向紫宸殿的方向——御座上的少年君主正在批阅奏折,偏殿里的太后正在静养,而她,要开始走自己的路了。
她转身走向女辅营的营地,脚步比往日更稳了些。
偏殿内,符太后听着宫女禀报早朝的情况,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柴宗训已经长大了,林阿夏也懂了她的意思。
至于“般配”,那是将来的事。
眼下的后周,需要的不是一对璧人,是一个能独掌乾坤的君主,和一个能辅佐他的臣子。
而她,只需要安心养病,看着这对少年人,一步步把后周的江山,推向更盛的太平。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软榻边的草药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符太后闭上眼,再次沉沉睡去,梦中的天下,比昨日更太平了些。
要不要继续写林阿夏如何拓展女辅营势力,或是柴宗训处理江南漕运改革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