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授官-《影视:肆意人生》

  春桃轻手轻脚地展开叠得整齐的锦缎朝服,夏芳端来温热的铜盆净手,秋月则跪在榻前,小心翼翼为千阙换上皂色云纹靴。

  三人动作娴熟,不过半盏茶的功夫,便为千阙穿上了紫色官袍,墨发束于玉冠之中,腰间悬挂的金鱼袋随步履轻晃,平添几分贵气。

  “时辰差不多了,启程吧。”

  千阙理了理袖口褶皱,声音沉稳,府外早已备好马车。

  待千阙上车坐定,车夫轻喝一声,马车便缓缓驶向皇宫方向,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细微的“咯吱”声。

  抵达宣德门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门前早已停满各式马车,身着朝服的官员们正三三两两往里走。

  千阙抬眼望去,文官队伍中,韩章身着紫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正与身旁的同僚低声交谈,周身气度沉稳,显然是一副文官之首的气度;

  而勋贵武将那边,英国公一身紫袍在身,他身形魁梧,立于人群中,即便不言语,也自有一股威严,引得不少武将上前见礼。

  至于盛纮,此刻正缩在人群角落,与几位品级相近的官员闲聊,

  既不靠近韩章,也不巴结英国公,显然是秉持着不站队、保自身的心思。

  千阙心中了然,《知否》原剧中本就侧重宅斗,剧中的官场远远没有原型宋仁宗时期那般复杂。

  宋仁宗时期的官场是要远比剧中复杂的,历史上,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等名臣皆在此时任职,武将中亦有狄青、种世衡这般骁勇之将,

  而剧中为简化剧情,只留了以韩琦为原型的韩章,武将也仅用英国公代指狄青他们。

  千阙整理了下衣袍,迈步上前,先走向缩在角落的盛纮,与这位老丈人寒暄了几句后,千阙便径直走向英国公。

  他仔细打量着眼前之人,原剧中饰演英国公的演员和饰演兖王的演员是同一个人,

  而如今,眼前的这位英国公与原剧中饰演兖王的演员的面容截然不同,

  虽然千阙没有见过兖王,但想必应该与眼前的英国公长相不同了吧。

  这位英国公面容刚毅,额间有道浅浅的刀疤,想来是早年征战留下的痕迹,

  眼神锐利却不凶狠,反倒透着几分温和,与传闻中勇猛善战的形象十分契合。

  千阙上前一步,拱手作揖,声音恭敬,

  “国公,上次见面还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今日再见,国公风采依旧,更胜往昔。”

  英国公闻言,爽朗地笑了几声,拍了拍千阙的肩膀,

  “贤侄不必多礼,我与你父亲是生死之交,当年一同在西北戍边,该唤我叔父才是,这般生分的称呼,倒显得见外了。”

  千阙心中一暖,顺势应道,

  “那侄儿便恭敬不如从命,叔父。”

  此后闲聊间,他便一口一个“叔父”,听得英国公笑意更浓。

  两人谈及千阙南下平叛的经历,他简略叙述了剿灭叛军的过程,英国公越听越满意,待千阙说完,重重拍了拍他的肩,

  “好!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你父亲当年在西北打仗,便是出了名的勇猛,如今看来,你这小子比他更有勇有谋,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说罢,他眼神一冷,扫向站在身后不远处的忠信伯王阳,语气带着几分嘲讽,

  “不像某些人,奉旨剿匪,倒把匪寇逼成了叛军,平白折损了不少兵力,真是丢尽了我大宋武将的脸!”

  王阳本就缩着脖子,被英国公这么一瞪,头垂得更低了,连大气都不敢喘。

  王阳比千阙早回汴京数日,当初他离开洪州不过几日,新任通判与知州便到了任,王阳当即率军返程。

  可他刚回汴京,就被文官们联名弹劾,说他剿匪不力、纵容贼寇,不仅官职被贬,还罚了三年俸禄。

  若不是千阙此次剿灭了叛军,平息了动乱,王阳恐怕还要被继续弹劾,甚至可能丢了爵位。

  正想着,殿前司指挥使靖阳侯曹志走了过来,曹志同样身着紫色官袍,

  不过看上去却有些大腹便便,虽面容严肃,但见了千阙后,却难得露出几分笑意,

  “顾侯平叛有功,真是我大宋之幸。”

  千阙连忙回礼,两人寒暄了几句,无非是讨论些军中事务,言语间颇为投契。

  随后,千阙又见到了如今因赵祯宣布荣妃怀孕而权势有些削弱的兖王和邕王,对于千阙,两人并不感冒,

  此时,这两个王爷正烦恼于荣妃肚子里的孩子呢,尤其是邕王,对于千阙把海朝云抢走当小妾这件事,他都来不及报复千阙。

  不多时,宫中传来钟鼓声,早朝时辰到了,官员们按品级排队,

  文官居左,武将居右,千阙被安排在英国公与曹志身后,恰好与王阳站在一排。

  王阳见千阙站在身旁,脸上闪过几分尴尬,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千阙却只淡淡点头,并未多言。

  队伍缓缓进入紫宸殿,殿内庄严肃穆,龙椅之上,宋仁宗赵祯身着明黄色龙袍,面容温和,却自有一股帝王威严。

  官员们按序站定,行礼过后,赵祯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

  “新任宁远侯顾廷烨何在?”

  千阙心中一凛,从队伍中走出,躬身作揖,声音洪亮,

  “臣新任宁远侯顾廷烨,拜见官家。”

  幸好,宋朝官员面圣不需要动不动就下跪,只需躬身作揖即可,倒省了他不少麻烦。

  赵祯仔细打量着千阙,见他身形挺拔,面容英俊,眼神沉稳,丝毫没有年少得志的浮躁,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顾卿果然一表人才。此次你南下平叛,剿灭叛军,安定地方,劳苦功高。

  朕决定,擢你为正五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望你日后尽心尽责,为大宋效力。”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随后便响起细碎的议论声。

  文官们脸色各异,不少人眼中透着不满,千阙本是无官之身,这次直接被授予正五品官衔,这也就不说了;

  更重要的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虽然只是一个正五品官职,

  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掌管的马军司实则与步军司、殿前司构成“三衙”体系,

  “三衙”的指挥使,分别统领各自的军队,彼此之间互不隶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虽然“三衙”只掌管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是“三衙”指挥使的职位,也是非皇帝心腹不可担任的。

  在文官们看来,千阙即便有功,给个六七品的闲职也就罢了,如此重要的职位,怎能轻易授予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

  果然,赵祯话音刚落,便走来出一位御史,那御史身着青色官袍,手持笏板,躬身道,

  “禀官家,臣有本启奏。”

  千阙心中一沉,暗道不好,果然有人要反对。

  只见那御史抬起头,语气恭敬却坚定,

  “官家,顾廷烨虽平叛有功,但他初入官场,资历尚浅,从未担任过军政要职。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一职关乎京城防务,责任重大,臣恐他难以胜任,还望官家收回成命,另作安排,以免误了国事。”

  他话音刚落,不少文官纷纷点头附和。

  赵祯眉头微蹙,目光扫过附和的文官,正要开口,英国公却率先站了出来。

  他上前一步,声音洪亮,震得殿内寂静无声,

  “此话差矣!顾廷烨南下平叛,仅用半月便剿灭叛军,如此智勇双全,怎会担不起一个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若朝廷只因资历浅便弃用人才,那我大宋何时才能补充新鲜血液?

  难道要让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老臣,一直占着职位不放吗?”

  靖阳侯曹志也紧跟着站出来,附和道,

  “英国公所言极是。顾廷烨有勇有谋,且忠心耿耿,如今我朝正值用人之际,官家提拔贤才,实乃明智之举,臣等赞同。”

  听到英国公和靖阳侯的话后,赵祯不知怎么地,想起了那个叛宋投夏的张元,随后,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

  “朕心意已决,无需多言。顾卿,接旨吧。”

  那御史还想再说些什么,目光扫过千阙,似乎想提及他“好色、私生活混乱”的传闻,以此攻击他。

  可就在这时,御史中丞突然瞪了他一眼,眼神中带着警告。

  那御史心中一凛,明白御史中丞是不想再纠缠此事,以免触怒皇帝,只好悻悻地闭上嘴,躬身退了回去。

  千阙心中松了口气,再次躬身行礼,

  “臣,谢官家恩典!定不负官家所托,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向众人,开始商议其他朝政,紫宸殿内的争论就此平息,早朝继续进行。

  千阙站在队伍中,感受着殿内的氛围,心中清楚,这次虽顺利获封官职,但文官们的不满已显而易见,日后在朝堂之上,怕是还有不少风波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