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无穷无尽-《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老爷子目光如刀:

  “再难的局势,有咱当年难?”

  “咱那时不过是个乞丐,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和尚!”

  “还不是用了几十年,打出这万里江山!”

  “咱不信,后人坐拥皇位,统领天下,还解决不了那些事!”

  “天下再乱,无非一个字!”

  “杀!”

  老爷子杀意凛然,显然还未从之前的愤怒中平复。

  朱雄英目光柔和,他静静等待。

  等老爷子情绪平稳后,才缓缓开口:

  “皇爷爷,现在是否明白……”

  “大明,到底是因何而亡?”

  “不是表面上的流民作乱、内忧外患!”

  “而是……更深一层的缘由!”

  这问题刚说出口,老爷子立刻想起,当年在大殿之上,他也曾问过百官同样的问题!

  大明为何灭亡!

  若说从前,他自己也不知从何说起。

  但如今,念头一转,已然通透。

  “从表面看,大明亡于流寇?”

  “并非如此!”

  “流寇从哪里来?”

  “当年大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始皇在时,六国残余为何只能藏匿、不敢轻举妄动?”

  “是因为没有机会!”

  “等到始皇驾崩,胡亥继位。”

  “他先自毁宗室,屠尽皇族,又铲除朝中重臣,让百官离心离德。”

  “再推行比以往更残酷的律法。”

  “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于是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才天下皆反。”

  “无数流民加入六国后裔的队伍,秦朝因此灭亡。”

  老爷子语气一沉。

  “我大明末年,也是如此!”

  “导致灭亡的根本,不是流民。”

  “是那些败坏朝政的奸臣、是那些巧取豪夺、把百姓逼上绝路的士绅富豪!”

  “百姓没饭吃,自然要反!”

  “所以,咱的新法必须推行!”

  “不然,咱不改,以后也没人能改得了!”

  老爷子语气坚决。

  但朱雄英却轻轻摇头。

  “这,只是其一。”

  “还有别的?”

  “有。”

  老爷子神情一肃,“皇权旁落,帝王手段不行,被朝臣蒙在鼓里!”

  “依我看,末代帝王根本不懂权术,若不除掉魏忠贤,他就只能被权臣操控。”

  “一点帝王之道都不懂,谈何治理天下?”

  老爷子接着说:

  “再者,是财政崩坏!”

  “加上,边军失控!”

  “历代帝王,认知有限,偏偏喜欢亲征……”

  “对外政策必须慎重,要持续分化、压制,不能让他们恢复元气。”

  “要说起因,还是那老四朱棣带的头。”

  “谁都知道亲征威风,但后世子孙没那本事,就是送命。”

  “白白搭上了大明精锐将士。”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再加上朝中党争不断,蛀虫横行。”

  “帝王不敢下狠手。”

  “唉!”

  “我大明几位帝王不明不白地死,就是因为内阁权力太大。”

  “朝廷中枢,确实可能遇上贤能之臣。”

  “但若被奸佞之徒占据,就像蔡京、秦桧这般人物,混淆视听、排挤忠良,后果不堪设想!”

  老皇帝一口气说了很多。

  中间还不忘责骂几句朱棣,还有那位“战神”朱祁镇。

  朱雄英却始终不认同。

  他接着说道:“还有一点极为关键。”

  “还有?”老爷子满脸不解。

  他自认已经讲得十分全面。

  从帝王到官员再到百姓。

  从朝政制度、财政开销、土地兼并,到军队控制、对外关系、奸臣为祸。

  几乎面面俱到。

  怎料还有。

  此时,朱雄英已站起身来。

  神情凝重地看向老爷子。

  “皇爷爷,您有没有想过,几百年后,朱家子孙的数量会膨胀到何种地步?”

  “再者,您写在《皇明祖训》里的宗室俸禄,又是怎么规定的?”

  这番话一出,老爷子陷入沉思。

  他瞬间明白了朱雄英的意思。

  他这一生吃尽苦头。

  登基之后,便想让后世子孙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他对宗室极其优待。

  亲王,也就是他的儿子,每年俸禄超过两万石粮。

  到了第三代,稍有减少。

  第四代、第五代……继续递减。

  可关键就在这里。

  按理说,出了五服,就不应再享有朝廷俸禄。

  但他不这么想。

  他重情重义,早早就立下规矩:凡是朱家血脉,只要登记在册,大明就必须供养!

  朱雄英接着说道:“皇爷爷,您有没有想过?”

  “当人数呈倍数增长,十几代之后,宗室人数可能已达数十万。”

  “而这些人,还能随意上报人口。”

  “对大明财政来说,这是怎样的重负?”

  他缓缓吐出四个字:“无穷无尽。”

  老爷子身子一震,顿觉不妙。

  他想辩驳,却一时语塞。

  朱雄英却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甚至,皇爷爷您一直强调的《皇明祖训》里,‘祖宗之法不可改’这条。”

  “可世上哪有永远不变的法度?”

  “后代君主若想应对变局,却总被臣子用‘违背祖制’的理由阻拦。”

  “这才是真正的掣肘。”

  一番话,让老爷子陷入深思。

  朱雄英忽然一笑。

  “今日这番话,请皇爷爷好好思量。”

  “而我真正想说的另一点是……”

  “皇爷爷,您不觉得,如今大明的生产效率,还有运输能力,实在太过落后了吗?”

  嗯?

  这是什么意思?

  老爷子正要追问。

  只见朱雄英缓缓伸出手。

  “比如说,以前朝中官员讲过,运粮这事儿,要花掉太多人力和物力!”

  “但皇爷爷有没有想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它不需要人来拉,却能运送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的货物,像风一样飞奔而去——”

  “从苏杭直抵应天府?”

  “半天之内,从陕州飞驰到山西边关?”

  “更甚至,一旦打仗,一天之内,就能把兵器铠甲送到万里之外!”

  朱雄英慢慢说出这些话。

  老爷子的表情,从不解到震惊,再到目瞪口呆。

  “几百石、几千石……”

  “不再浪费人力?”

  朱雄英先是点头,又摇了摇头,“准确地说,是几万石、十几万石……只要两个人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