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杀人不见血”的利器!-《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到了这一步。

  向来以为“言辞”是自己的最强武器,与那些舞刀弄枪的粗人截然不同。

  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感觉。

  这些“巧言令色”!

  简直是“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令人脊背发寒!

  这哪里是“对话”!

  这分明是一场无声的厮杀。

  若让这些人畅所欲言,不去压制其声。

  恐怕日后很长一段时间。

  文臣与武将之间,那本就难以维持的平衡,会被彻底摧毁。

  一旦朝廷之中。

  文官得势、或者武将失势。

  那么……

  整个大明王朝,恐将陷入混乱!

  果然……

  这些外国使者,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联想到……

  他们之前提到的“五龙同朝”。

  这明显又是对大明继承体制的一次“诱惑”!

  最担心的是……

  谁若真被说动了心,便是大明的大劫。

  而此刻。

  老爷子、朱标等人,不约而同想起了梦中所见。

  若将梦中种种与现实对照,便会发现。

  这群自称“扶龙之臣”的人,手段实在玄乎。

  好像真的能窥见那些当下隐而不显、却未来必生大祸的隐患!

  老爷子神色凝重,心中甚至已起杀机,考虑着,是否该将这群人一并除去,总好过他们在暗中蛊惑人心!

  然而,就在老爷子与诸位大臣苦思之时……

  朱雄英再度出声。

  “又是诡辩!”

  “历来文武共治,同列朝纲!”

  “你原是宋人后裔,如今言行,却与不开化的野蛮人无异!”

  毫不留情。

  语气高高在上,充满轻蔑。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朱雄英。

  朱允炆眼神微动,心中已有动摇。

  那个任宗盛……

  寥寥数语,就让大明朝廷陷入动荡。

  这般手段,不显刀兵,却更具威胁。

  但,随着朱雄英再度发声,他脸上闪过一丝阴狠!

  怎么还不闭嘴?

  若真能除掉此人!

  那些所谓的扶龙之人,还有那个神秘女子。

  朱允炆内心泛起一丝热望。

  我朱允炆……

  才是真正的帝王!

  而此刻,朱雄英全然不知朱允炆的心思,他继续开口——

  “纵观历史!有过武将作乱、诸侯割据!”

  “西汉末年,王莽夺权!”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继而魏晋纷争、五胡乱华!”

  “隋唐之时,战火四起!”

  “唐末更是五代十国、群雄并起!”

  “武将造反的案例,比比皆是。”

  “从这一刻起,文人的力量才真正开始主导宋国的朝政!”

  “也许是过去走得太偏,导致后来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不过……”

  “无论如何!”

  朱雄英目光平静,“不是你说的那样,靠烈马快刀,就能夺取天下!”

  他语气忽然加快。

  “当初大秦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商鞅变法在先!”

  “我问你,商鞅是个只知道舞刀弄枪的将军吗?”

  “如果没有商鞅的改革,大秦凭什么强盛?又凭什么一统天下?”

  “再看大汉初期,文景之治!”

  “正是因为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怎能有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建下封狼居胥的功业?”

  “自古以来,文与武,五分七分!”

  “向来难以共存!”

  “只有文武并重,才是真正夺取天下的方法!”

  任宗盛有些惊讶,完全没想到朱雄英会再度引用史实,并且说得如此流畅自如。

  “罢了!”

  他忽然语气一转,“我说的是烈马快刀,你讲的是文武并重!”

  “那我就想听听,你所谓的文武并重,该怎么做?”

  “看看现在,我帖木儿已经接连攻灭数国!”

  “你们大明又能如何应对?”

  这话一出,朱雄英没有给任何人反应时间。

  直接开口。

  “以前,秦始皇接见燕太子丹时,说过一句话。”

  “什么话?”

  朱雄英冷笑一声。

  目光扫过百官,望向全场百姓。

  突然!

  一声鹤鸣划破长空!

  从天际飞来六只仙鹤,速度极快。

  “多国纷争,应先交远方之国,攻击近邻之敌!”

  “这就叫:水禽之戏!”

  朱雄英缓缓抬起一只手,刹那间,所有外使都感到不安!

  脸色骤变!

  而此刻。

  朱雄英的下一句话,已响彻全场!

  “先……征服那些弱小的!”

  “再……制服那些强大的!”

  “至于那些不强也不弱的……”

  “自然……尽在掌握!!”

  ......

  “皇长孙终于开口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还有秦国的远交近攻、水禽之戏!”

  “太厉害了,短短几句话,就彻底揭穿对方的计谋!”

  此时。

  百姓们议论纷纷。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高台上。

  “可笑!那帖木儿的使团,图谋不轨,什么天下三问,分明是想借机扰乱我大明文武之间的平衡!”

  有百姓已经看穿,怒不可遏。

  “这些人用心险恶,处处设局!”

  “要不是皇长孙出手,不知道这些大臣能不能拿出应对之策。”

  “能想到应该不难,但最终可能只是绕来绕去,不如皇长孙这样果决有力地反击。”

  “你们想错了!”一个冷静的声音响起,仿佛道出真相。

  “哪怕和皇长孙想的一样,也不会轻易开口。”

  “现在的读书人,其实和那些外国使节看法一致。”

  “心里都只盼着安稳。”

  “谁会愿意挑起战争?”

  “一旦开战,这些年势力不断膨胀的大明文官系统,恐怕又要失势!”

  “慎重点儿!”

  “这有什么不能说的?”

  “他们讲的,正是前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大明自然要引以为戒。”

  “若连这些都不能提,那洪武爷打下的江山还算什么?”

  “再说,皇长孙确实有见地。”

  “一语中的。”

  “秦朝时摆在六国面前,最光明正大的战略。”

  “可这个战略,六国明知其意,却无力破解。”

  “这正是远交近攻。”

  “也是水鸟之间的博弈。”

  “恐怕。”

  “只有皇长孙敢这么直白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