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君臣博弈, “拖”字为上!-《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大殿之上。

  老爷子面带笑意。

  可谁都听得出,笑容下藏着寒意。

  黄子澄缓缓扫视四周,眼神微动。

  他一进门就看透了。

  这场早朝,不过是个深潭!

  他曾多次不识时务,站出来讲出不合时宜的见解。

  但老爷子从未动怒。

  原因在哪?

  不是老爷子心软。

  是他那些话,根本没影响到老爷子的路。

  但从昨天下午开始,当备受恩宠的二皇孙朱允炆被斥责离开朝堂后,他彻底清醒了。

  今天的局面,碰不得,也躲不开。

  人要识时务。

  黄子澄觉得自己就是个明白人。

  忽然,

  “回陛下!”

  他心头一紧,转头望去。

  正是昨日第一个回应老爷子的工部侍郎——林志恒。

  他已大步走出队列。

  身姿挺拔,神情肃然。

  “臣有奏。”

  老爷子面露笑意,“林侍郎,你昨天提过贯钱的事……”

  “你说得没错。”

  “昨天三孙儿也解释清楚了,你还有什么看法?”

  老爷子虽然心中有数。

  但身为帝王。

  怎会在众人面前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

  坐上这个位置二十五年,他深谙与群臣周旋之道。

  林志恒神情不变,并未因老爷子温和的语气而动摇。

  “回陛下,昨日臣思虑不周,贻笑大方。”

  “因此彻夜未眠,反复琢磨。”

  “终于,有了些新的想法。”

  老爷子更感兴趣了,“说吧,咱听着。”

  林志恒再上前一步,语气坚定,

  “陛下,臣思来想去,仍觉得昨日三皇孙之言,如孩童稚语,未免过于偏颇。”

  “三皇孙所言,似乎处处皆弊。”

  “可陛下,这些弊端,实为局势所迫。”

  “唯有如此,才能稳住江山。”

  老爷子眼神已冷。

  嘴角却仍挂着笑。

  “哦,原来如此。”

  “那你讲讲你的看法。”

  虽察觉老爷子语气有异,但林志恒环顾四周,见诸多同僚投来鼓励目光,心下一沉,却也决定继续开口。

  他今日所言,不只是说给皇帝听,更是说给百官听!

  “陛下!”

  “昨日三殿下所提第一问,便是税粮转运困难,易生贪腐。”

  “陛下,纵观历代,税粮皆如此。”

  “哪里能轻易改动?”

  “先秦、两汉、隋唐、北宋、南宋——”

  “史书上也记载过不少类似的事,前朝也曾出现过,可不也都束手无策?”

  “就因为一时的私欲,”

  “就要彻底废除税粮制度吗?”

  一句反问,引发众人沉思。

  大多数官员纷纷点头。

  他接着说:“据臣看来,以前的几起贪腐大案,是因为监管不到位,加上那些贪官胆大妄为,才有了郭恒案中两千七百多万石粮食被侵占的惨重后果。”

  “但从皇上雷霆手段之后,这种事已经少了很多。”

  “所以,若现在贸然改变,朝一个未知的方向走,恐怕会引发更多问题,得不偿失。”

  “税粮制度已经运行多年,趋于完善。”

  “契合我大明的现状,皇上威严仍在。”

  “各地州府,想必也不敢再轻易触犯。”

  一番陈词,有条有理。

  先从制度沿革说起,说明其历史悠久、行之有效。

  再强调皇上的震慑力。

  最后指出各地不敢轻举妄动。

  林志恒说完,内心也不禁为自己的临场应对感到得意。

  然而。

  高坐龙椅的老皇帝,只是静静地看着。

  脸上似笑非笑。

  他环视群臣,开口问道:

  “还有谁要说话?”

  “剩下的两条……”

  “也都说说看法吧。”

  此时,又有一位官员站出队列。

  “陛下,单是第一条税粮之事就如此棘手,后面的两项,恐怕更难解决。”

  “臣等彻夜难眠,始终找不到可行的突破口。”

  “只能如实回禀皇上。”

  “还是维持原状为好。”

  “正如林侍郎所言,这套制度自先秦流传至今。”

  “历经多位先贤修缮完善。”

  “到今日,已成定制,无需改动。”

  “若贸然变革,不仅可能隐藏未知风险,”

  “还可能引发各地州府的不满。”

  “眼下连大致的方向都未明确。”

  “从何处改起?改后又如何完善?”

  “若地方反对声强烈,又该如何应对?”

  “诸多难题,纷繁复杂。”

  “臣等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言语真挚,语气恳切。

  他上前一步,郑重道:“陛下……”

  “依臣等之见……”

  “此事牵动国本,关系大明江山社稷!”

  “务必慎之又慎。”

  “无论如何,都需反复斟酌。”

  “请陛下暂且搁置,待从长计议。”

  他话音刚落。

  百官中,不少人立刻出列。

  齐声高呼:

  “启禀陛下,户部侍郎王大人所言极是!”

  “与林大人观点一致。”

  “此事过于重大,贸然决策,不合情理。”

  “希望陛下认真权衡,慎重决断!”

  “请陛下也相信,我们这份赤诚为国的忠心!”

  “陛下的想法,我们会带回去深入讨论,再做最终定夺。”

  “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朝堂之上。

  大臣们七嘴八舌。

  各自发言,节奏紧凑。

  “拖”字策略,早已炉火纯青。

  一直以来。

  在君臣之间那些较量里。

  尽管皇权至高无上、气势如虹。

  但文官们的应对,却似连绵不绝的柔水,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份强势悄然化解。

  君臣博弈。

  “拖”字为上。

  屡试不爽。

  这一次。

  在众臣心里。

  皇上看到了满朝反对。

  他们嘴上说着再想想、再议议。

  但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也不会提出任何实质性的建议。

  如此一来。

  哪怕贵为天子。

  孤立无援之下,又能有多少思虑?

  即便发现问题?

  你能一夜之间,就找到最佳方案?

  他们不信。

  心中更是一片轻视。

  想到这。

  众人再次将目光投向满朝官员。

  看!

  直到现在。

  朝中几乎没有一个大臣愿意站出来支持皇上。

  换句话说。

  此刻。

  就是老爷子一人,面对整群臣子。

  这般压力。

  如汪洋大海般涌来。

  前所未有。

  就算你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可正如昨夜某位大人所说。

  那人如今正站在“詹徽、杨宪”等尚书身边。

  他说:

  “皇上,终究是老了。”

  “老了,就没有时间了。”

  “只要拖住,等新皇登基,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当年的朱重八,能灭北元,大败陈友谅、张士诚。

  是因为他有明确的敌人。

  有淮西二十四将,有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

  可现在……

  你还能依靠谁?

  什么都没有。

  一想到这。

  从早朝开始,百官紧绷的心弦,终于缓缓放松。

  这场风波,终究会无疾而终。

  大局已定。

  谁料。

  就在这时。

  一幕让百官震惊、无法理解的场面突然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