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群臣惶恐!二殿下跪于大殿之上?!-《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杨士奇提到的那个人的脸!

  那个名字,如雷贯耳!

  刹那间,朱允炆咬牙闭目,似下了某种决心。

  “皇爷爷……你未免太过专断!”

  一声嘶吼撕破晨雾,饱含愤恨与不甘。

  ......

  次日清晨。

  战事未歇,朝局紧绷。

  百官皆不敢怠慢。

  天光未明,文武官员已齐聚皇城之外,静候入宫。

  天刚破晓,皇城外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

  往日里,官员们早已习惯按部就班地候门入宫。

  今日却不同,许多人刚到宫门外,脚步便钉在了原地。

  眼前景象令人难以置信——大片人群跪伏于地,鸦雀无声。

  那些人衣冠整齐,却神情惶然,仿佛背负着不可言说的重压。

  “这些人……为何跪在此处?”

  “瞧见没?四面都是锦衣卫,一动不动地守着。”

  “这阵仗……莫非朝中又出大事了?不会是又要查谁吧?”

  “闭嘴!别乱说话!”

  不少人心头一紧。他们昨夜并未听闻任何风声,此刻所见,只叫人不由自主想起当年胡惟庸事发之时。

  那时节,上朝如赴刑场,多少人清晨离家,便知未必能活着回来。遗书写好才敢出门,已是常态。

  而如今,相似的一幕竟再度上演?

  难道平静多年,又要掀起血雨?

  正当众人神色凝重、揣测纷纷之际,詹徽缓步而出,声音平稳:“诸位无需惊慌。”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事牵涉不在百官,而在国子监。”

  “国子监?”

  “哎,你们看,那位不是祭酒大人吗?怎的也来了?”

  人群之中,果然有一位老者低头伫立,眉宇间满是愁绪,手指微微颤抖,显是心神不宁。

  有人轻叹一声:“不必问他了。我已听说,这一切,起因在于二皇孙。”

  接着,便有知情者低声将昨日之事娓娓道来——自杨士奇呈策,至皇长孙举荐,再到二皇孙暗中插手,意图夺功。

  话音落地,四周悄然松了一口气。

  原来祸不起于己身。

  只要不是冲着自己来的,那接下来的事,便可以安心旁观。

  毕竟谁都不想再见到“郭恒案”那般的腥风血雨。

  但随着“杨士奇”三字传开,一些曾在钟山行宫目睹异象的老臣,面色骤变。

  那人,可是未来史册中赫然在列的名字,大明两百余年兴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更让人震惊的是,“皇长孙”竟亲自出面举荐,并提出关乎国运的策论?

  这已非寻常争执,而是牵动国本的大事。

  至于那些跪在地上的人,则全因二皇孙妄图截取功劳,手段拙劣,反被当场揭穿。

  平日里温良恭俭的模样,终究掩盖不了私心。

  只是这一招太过稚嫩,漏洞百出,终致败露。

  “那……皇爷会如何处置?”有人终于忍不住低声问道。

  “看来今日这场朝会,注定不会平静。我们是否应当为二皇孙开口?他如今跪在殿外,情形堪忧。”

  “还有那国策之争,杨士奇所陈之言,真能轻信?皇长孙亲荐之人,提出的对策,难道只是随口妄言?”

  “莫非他早已与皇长孙密谈过?”

  “可我们谋划已久,若就此收手,岂非前功尽弃?”

  一时间,议论纷纷。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决断。

  就在此刻,通往奉天殿的厚重宫门缓缓开启。

  两侧立着宦官,声音尖细地传入众人耳中:“诸位大人,入殿觐见——”

  话落,百官依次而行,步入大殿。

  待他们走近,目光触及殿前景象时,人人变色,惊愕难掩。

  “那是……二殿下!”

  一声低呼骤然响起,带着难以置信。

  “齐尚书也在?他怎会在此?莫非圣上已动怒意,要当众处置?”

  朱允炆垂首跪地,指节发白,紧攥着衣袍下摆。

  双膝久跪于石阶,剧痛如刀割筋骨,几乎令他窒息。

  他自幼锦衣玉食,何曾尝过这般苦楚?

  双腿早已麻木,仿佛不再属于自己,唯有疼痛深入骨髓。

  但比起肉体之痛,更让他无法承受的,是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

  他是谁?

  他是被赞为“温文尔雅、才思敏捷”的皇室贵胄,大明的二皇孙。

  如今却像罪臣一般,屈身于众目睽睽之下。

  头越埋越低,指甲深陷掌心,血痕隐现。

  这是羞辱,是践踏,是尊严的崩塌。

  终于,百官尽数入殿,那些灼热的视线随之离去。

  朱允炆微微松了一口气。

  可紧接着,一道威严的声音从殿内传出,如雷贯耳。

  “陈知运,上前听旨。”

  陈知运,乃国子监祭酒,身形瘦弱,年迈苍苍,平日甚少现身朝堂。

  但从昨夜起,他便知晓,今日必得亲临。

  此刻,朱元璋端坐龙椅,面容冷峻。

  他的目光先落在殿外跪着的朱允炆身上,神色微动。

  那一瞬,心底确有不忍。

  可转念之间,他眼神复又坚定。

  不能再纵容下去了。

  开个文会,吟诗作赋,无伤大雅。

  但他心中有底线。

  当年他倾尽心力,在天下广设学堂,只为振兴文教,延续国脉。

  国子监,不是某人培植私党的地方。

  若任由朱允炆如此行事,将来所出之士,还是为国为民的栋梁吗?

  倘若今日不正其风,明日各部官员争相效仿,皆在学府中安插亲信……

  大明的根基,终将动摇。

  东林书院本为讲学之地,后来却成了议论朝纲的中心。

  大明国势渐衰,内忧外患不断。江南一带的士人聚集于此,口口声声说是澄清吏治、举荐贤才,实则结党营私,互相标榜。他们以“清流”自居,动辄弹劾官员,干预政事,渐渐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

  朱元璋早已知晓此事根源。

  那一夜梦境所见,未来景象历历在目——朝廷被一帮嘴上仁义、行事虚浮之人把持,纲纪废弛,皇权旁落。

  而这一切,竟与今日国子监风气暗中相连。

  当他从蒋所口中得知,朱允炆身边那些监生竟公然走上街头,插手民间言语,他心中警铃大作。

  这并非小事。

  这是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