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困惑、震惊!大孙儿回来了!-《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同一时刻,钟山脚下的桃花村。

  一处院落之外,朱雄英已收回轻叩木门的手指。

  心中悄然浮现此行目的之一。

  “咚咚!”

  敲击声刚落,门内便传来脚步移动的响动。

  他甚至捕捉到一句模糊不清的低语——“是谁来了?”

  下一瞬,木门敞开,露出一张尚带少年稚气的脸庞。

  “噗通!”

  朱允熥惊得跌坐于地。

  双目圆睁,满是不可置信。

  眼中翻涌着茫然与狂喜交织的情绪,一股酸意直冲鼻腔,全身止不住地战栗。

  因为他看清了——

  站在眼前的,是曾昭告天下却又杳无踪迹的身影,是只在梦里见过无数次的……

  大哥?

  朱雄英!!

  怎会突然现身此处?

  毫无预兆!

  “砰!”

  朱允熥猛然跃起,泪光在眼眶打转。

  手脚慌乱,不知所措。

  东张西望间,目光最终停驻在眼前那张熟悉的脸上。

  “大……”

  喉咙像是被无形之物扼住,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手足无措。

  他想呼唤,却发不出声音!

  无论怎样努力,声音始终卡在胸口。

  终于。

  是朱雄英主动走向了他。

  那一瞬——

  仿佛积蓄已久的洪流决堤!

  压抑已久的两个字终于冲出口中。

  “大哥!”

  朱允炆嘶喊而出,眼中翻涌着难以置信的波澜。

  声音颤抖,连嘴唇都在不住地颤动。

  刚才那阵失语的瞬间,让他陷入了一片空白。

  若非朱雄英亲自靠近,他或许连一声称呼都无法完成。

  与此同时。

  院子里的马皇后猛然一震。

  手中握着的账册,“啪”地坠地。

  她缓缓抬首,眼神从困惑转为震惊。

  这……怎么可能?

  她立刻起身,快步奔来。

  “雄……雄英!”

  泪水在眼眶打转。

  说实话,这并非她头一回见到朱雄英。

  可前几次,即便大孙子就在面前,她也未能相认。

  如今这般突兀现身,像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梦。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你总算回来了,雄英,你到底去了哪里?”

  “上次露面已是数月之前!”

  “你知道我们有多牵挂你吗?”

  马皇后含泪带笑,每句话都裹着深沉的疼惜。

  朱雄英却怔住了。

  面对这一连串追问,他竟无言以对。

  因为他清楚——

  这次停留不会太久。

  很快,他又将隐入虚无。

  这般短暂相聚,究竟是福是劫,他自己也说不清。

  但有一点他明白:

  如今整个大明已知晓他的存在。

  加之他提出的两项国策正在推行,加上燕王在北疆大捷带来的震荡,所汇聚的气运之力,极为惊人。

  身外化身所需的凝实时间,或许将进一步拉长。

  未来某日,他的显现或将如同真实降临一般稳固。

  而按当前之势,那一天,不会太远。

  心中思量未尽,寒暄过后,朱雄英便直言其意。

  “奶奶,允熥,我这次能现形,与朝中推行的两条国策有关。”

  马皇后微微一怔,随即似有所悟,神色复杂。

  “雄英,你告诉奶奶,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现在身处何方?为何现在才肯现身?”

  “你这么问,是不是又要走了?”

  她问得急,问得深。

  换成谁,也会有更多疑问。

  毕竟——

  这几个月,大明接连发生的事,令人难以置信。

  好在朱雄英早有准备。

  他心中早已理清思路,面对眼前之人,只轻轻一笑,“这一切,都与那位道人脱不开关系。”

  “我醒来之时,身边唯有他一人。自那以后,许多无法解释之事便接踵而至。”朱雄英语气平静,话语简洁。

  只是他将“系统”二字隐去,尽数归于那神秘道人身上。

  此前种种铺垫已然到位。

  这般说法,也足以立住脚跟。

  “道人?”马皇后微微一怔,“可是那位蜉蝣道人?”

  朱雄英点头,默认不语。凡有破绽之处,皆推至那虚无缥缈的道人身上去。

  “我所知所见,远超常人想象……”

  话音微顿,他转入正题。

  “先前几次出现的新粮种、黄金矿脉,皆出自他的指引。”

  “这一次,更是不同。”

  “两条国策,一主文,一主武。”

  “每一条,都关乎大明百年气运。”

  “其中,关于北疆之患的方略,已有可行之法。”

  “但另一条——却最难推行。”

  “最难?”马皇后眉头微皱。

  朱允熥更是脱口而出:“大哥,你说的可是‘文教兴国’?这又不用出兵打仗,只要皇爷爷下一道旨意,谁敢不从?”

  在他眼里。

  【文教兴国,百工振业】听起来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

  整个大明,皇爷爷一声令下,万民俯首。

  何来艰难?

  所以他听不懂,为何朱雄英要说“最难”。

  马皇后虽未开口,心思却已转得更深。

  她隐约察觉,此事并非表面那般简单。

  可究竟难在何处,仍未能彻底参透。

  朱雄英环视二人,终于开口:“文教兴国,百工振业,并非一道圣旨便可实现。”

  “真正的难关,在于人心。”

  “在于让所有人,彻底扭转旧念。”

  “从朝中大臣,到翰林院学士,从国子监祭酒,到各地书院山长。”

  “还有那些日夜苦读,盼着金榜题名的学子们。”

  他说至此处,稍作停顿。

  目光缓缓落在朱允熥脸上,似有意唤醒其懵懂之心。

  “甚至,还包括执掌天下的皇爷爷本人。”

  朱允熥愈发茫然,“改变观念?改什么?读书不是天经地义吗?”

  朱雄英没有直接回应。

  他转身,望向院中散落的几副木桌木椅。

  那是他曾命刘先生所制。

  此前刘先生败于“拼音对决”,心服口服,随即着手打造新式课具。

  如今看来,样式规整,工艺精良。

  只是这院子早已不再授课,孩子们都去了更大的学堂。

  朱雄英抬手指着那些桌椅,缓缓说道。

  “这次找来的工匠,莫非是附近村子的木工?”

  一句看似寻常的询问。

  马皇后并未表现出惊讶,反倒轻声回应,语气中带着几分思索。

  说是城里的刘夫子请来的一对父子匠人所做。

  朱雄英听了,眉头微动,又问:

  “手艺靠家传,父亲教儿子,能教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