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格物院-《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朱允炆退下后,朱标望着那瘦小背影,心如刀割。

  他几度欲言,终归沉默,只化作一声沉重叹息。

  朱元璋看在眼中。

  “怎么?嫌咱太狠?”

  “还是觉得,对允炆不公?”

  朱标嘴角微扬,笑容苦涩:“他到底年少,做父亲的也没尽到劝诫之责,这些日子忙于政务……”

  他刚要开口,却被老人抬手止住。

  “有些事必须当机立断。允炆近来行事愈发放纵,我们提出封王之事,正是敲打他的机会。”

  “况且,并未要求允炆立刻赴任。”

  “只要能让他收敛些时日,后续局面便会顺畅许多。”朱元璋说完,轻轻摆了摆手。

  “这些暂且搁下,谈点别的。”

  “高丽那边朝堂争执不下,不必急于定论。改日召詹徽、茹瑞、傅友德、蓝玉前来,听他们怎么说。再结合老四的看法,一并权衡。”

  “眼下先冷着,等议妥了再行动。”

  朱标颔首。

  这正合他心中所想。

  天下岂有这般便宜的事?

  先前你们一再占尽好处,如今陷入困境,便急忙低头求和?

  可以。

  但高丽的命脉,始终要握在大明手中。

  你们内部争斗得越烈,大明的地位就越稳。

  老爷子的盘算很清晰——他正等待一个临界点,等到对方耗尽力气,再亮出底牌。

  依朱标的判断,最终仍会交由老四相机而行。

  “高丽的事,就先这样定下。”

  “眼下最紧要的,是新学的推行。”

  “方才也讲过,新学若要扎根,必先让百姓知晓它究竟是何物。”

  “凭道理说服人,靠事实验证它。”

  说着,朱元璋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睛,缓缓落在朱允熥脸上。

  “允熥,你大哥显然有意栽培你在这一途上。”

  “若你真有兴趣。”

  “接下来,便该由你去完成那些实证。”

  “咱早说过,在大众尚不明白之时,反对之声必然汹涌。更有国子监士子、各地学子,乃至诸多大儒心存疑虑。”

  “要想让新学昌盛于世,必须先凝聚一批志同道合之人。”

  “未来大明的新学,将以此为核心生长。”

  话到此处,他似忽然想起什么。

  “对了,明年四月便是科举之期。”

  “三年一次的大考,历来牵动朝野。”

  他神色凝重,“届时四方才俊云集京城,质疑与阻挠必将如潮水般涌来。”

  “你们在这几个月内。”

  “至少要拿出能压住阵脚的新学成果!”

  朱允熥立即应声:“皇爷爷,我明白!”

  “可要做出切实的例子,单靠一人之力绝难达成。您刚才提到,可由父亲牵头组建新学团体?”

  “那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为好?”

  老人沉默片刻,缓缓开口:

  “既然是大明新学的开端。”

  “而咱家大孙又说过:‘新学,乃明悟天地存在的规律’。”

  “格物致知,探求世间本源!”

  话音未落,他眼中骤然闪出光亮。

  “在大孙还未面世之时。”

  “不如暂且定名为……”

  “格物院!”

  ......

  朱允炆记不清自己是如何离开谨身殿的。

  只依稀记得返回东宫的路上,双腿如踏云雾,头脑空荡无物。

  脑海之中,反复回响着那两个字——

  “淮王!”

  踏入东宫门槛时,太子妃吕氏一眼便察觉儿子神色有异。

  她急忙迎上前去。

  “允炆,你怎么了?”

  声音带着慌乱。

  可朱允炆神情恍惚,目光散乱。

  望着母亲的一瞬,压抑已久的委屈、不甘与怒火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所有情绪终化作泪流满面,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紧接着,从他口中说出的话,让吕氏全身一震。

  “爷爷……封我为王了。”

  “我……”

  “我是淮王!”

  刹那间,吕氏面色骤变,宛如白纸。

  身体猛地一颤,原本想安抚的话语硬生生堵在喉咙里,半个字也吐不出。

  心仿佛提到了喉口,呼吸停滞。

  她脸上的担忧迅速转为震惊,继而被深深的恐惧笼罩。

  许久之后,她才缓缓回神。

  盯着眼前的儿子,仍不敢相信耳中所闻。

  “封……封王?”

  “允……允炆,你没弄错吧?”

  朱允炆年仅十六,尚未成人。

  自洪武开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年纪便受封亲王的先例。

  就连年长的宁王,也未曾这般早早得爵。

  更何况,如今诸王早已成年,封藩守边乃是常理;可她的儿子不同——

  她是太子正妃,儿子乃嫡孙,未来承统之人!

  怎会突然封王?

  吕氏不断摇头,不愿接受,可朱允炆脸上那痛苦而真实的神情,却告诉她:此事千真万确。

  到底出了什么事?

  她很快意识到,必是谨身殿中发生了变故。

  否则,旧事已过,何须重提封王之议?

  不多时,吕氏将朱允炆带入内室,安顿其坐下,待他情绪稍稳,方才低声询问:

  “告诉娘,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你皇爷爷为何要在此时封你为王?”

  “还偏偏是‘淮王’?”

  她心里清楚,大明藩王之中,除九边要镇之外,其余多为闲散宗亲,无权无势,徒享富贵。

  一旦就藩,便远离中枢,再难涉足朝政。

  可允炆是皇太孙,储君之后!

  即便将来需要出镇地方,也绝不会在此刻!

  “娘,是因为朱雄英,还有新学。”

  果然如此。

  朱允炆将方才朝堂内外的种种变故,一五一十道出,连同“新学”之争也尽数倾吐。

  吕氏听罢,眼神微动,似有所悟。

  “你祖父这是在为新学开道?”

  “有了朱雄英,便再无你朱允炆的位置?”

  “可那个人……至今踪迹全无。”

  吕氏指尖掐入掌心,“既然是朱雄英首倡,朱允熥在殿上附议,皇帝此时又突然宣布你受封淮王。”

  “岂不是向天下昭示,大明将来的根基,早已暗中交付那兄弟二人?”

  “新学之路,已然不可逆转?”

  “妙啊。”

  “真是妙啊。”

  “你祖父,半分余地都不曾给你留。”

  (最近数据实在是有些低了!所以想恳求书友读者大大们多点点催更、加书架!)

  (可能相比其他的明朝文来说,会有些慢热!但大家慢慢期待,故事已经慢慢再展开了。)

  (再次求求免费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