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嬴政帝王心术之深!真正的目标,是整片赵地!-《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出征的日子定在两天后。

  边境突发战事,关乎国本,刻不容缓。何况扶苏已向嬴政许下诺言,更无迟疑余地。

  李丽质是在事情过后才知晓全貌的。

  当她从扶苏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是进宫走了一趟,怎么就接下了平叛的任务?

  而且还是只带两万士兵去对抗五万叛军!

  虽然内心震惊,但李丽质不是不明大义之人。

  她不会在这种关键时刻,给扶苏添乱,也不会耍小性子。

  这从来不是她的作风。

  她只是在夜里与扶苏温存片刻,随后便默默为他整理行装,准备出征所需。

  ……

  两日后,咸阳城外,黄沙飞扬。

  这天正是扶苏出征之日,天气晴朗,阳光洒满大地,万里无云。

  城外,大军早已列阵待发。

  两万步兵组成整齐方阵,旗帜猎猎,杀气森然。

  但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们。

  而是前方那三千骑兵!

  这三千铁鹰锐士,人人身披新制明光铠,骑配有马鞍、马镫、铁蹄的战马。

  左侧挂着秦弩,右侧配着陌刀。

  这支部队,是如今大秦最强的骑兵力量!

  三军阵前,扶苏正与李丽质告别。

  她今日身着一袭红衣宫装,艳而不俗,美得令人心颤。

  “一路小心,我等你回来。”

  李丽质替他系好披风,轻声说道,眼中满是不舍。

  “等我回来。”

  扶苏轻抚她的脸颊,嘴角浮现一抹温柔笑意,随后翻身上马,走向阵列。

  “哗——!”

  大军分开一条路,迎接主将入阵。

  三千精骑紧随其后。

  片刻后,伴随着震地脚步声与铠甲碰撞声,大军出发,扬起漫天黄沙。

  行进中,扶苏回首望向身后。

  那道红影,依旧站在原地。

  他深深望了一眼,然后收回目光,眼中只剩坚毅。

  此行,唯有胜!

  ......

  咸阳,秦王宫。

  殿中,嬴政一手执竹简,一边批阅奏章,一手端着茶盏,饮着浓茶。

  中原列国,除了赵构,诸王无不勤政。

  而嬴政,在勤政君王之中,堪称极致。

  饮浓茶,是他多年提神的方式之一。

  “王上,芈夫人求见。”

  赵高轻步走近,低声禀报。

  嬴政眉头微蹙。

  他处理政务时,从不喜被打扰。

  后宫嫔妃,无人不知。

  今日,芈夫人怎会在此时求见?

  “让她进来。”

  嬴政放下茶盏,提起朱笔,在竹简上划下一笔。

  “喏!”

  赵高弯腰退了出去,不多时,引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妇人走了进来。

  这位妇人,正是扶苏的生母——芈夫人。

  正因她身份特殊,嬴政才破例在处理政事时召见她。

  若是其他妃嫔,哪怕胡亥的母亲想求见,也会被斥责一顿。

  “你有何事求见寡人?”

  嬴政仍旧低头批阅奏折,语气淡漠。

  芈夫人神色忧虑,轻声道:“王上,扶苏从未接触过军务。刚刚行过冠礼就要奔赴前线,臣妾实在放心不下……”

  话音未落,嬴政猛地将竹简拍在案上,发出“啪”的一声响。

  大殿之内,气氛骤然凝重。

  他抬起头,目光如刃,透着不容违逆的威压。

  赵高一旁跪下,低着头,身体伏得很低。

  可他的嘴角,却悄然扬起一抹隐秘的笑意。

  赵高,是这世上最懂嬴政的人之一。

  他深谙这位君王的性格与手段。

  自帝太后赵姬之后,嬴政对后宫干政极为敏感,连过问朝政都不允许。

  这也导致多年来,他未曾立后,后宫无主。

  眼下扶苏日益得势,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赵高自然坐不住了。

  他特意将扶苏将要奔赴前线的消息透露给芈夫人,本就是个精心安排。

  不出所料,芈夫人果然急匆匆赶来。

  “担心什么?”嬴政眼神锐利,“担心他命丧战场?”

  芈夫人脸色苍白,嘴唇微微颤抖。

  “王上……”

  “不必再说了。”嬴政冷声打断,“若他真死在战场上,那只能说明他无能。”

  “明国面对强盛的汉国,喊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我大秦,岂能输于明国?”

  “寡人的儿子,又岂能贪生怕死?”

  说罢,他不再理会芈夫人,径直挥袖。

  “你退下吧。以后不要再为这种事前来打扰。”

  他重新拿起奏折,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

  芈夫人站在原地,心头泛起一阵酸楚。

  往日嬴政待她温存有加,今日却冷如冰霜。

  “臣妾告退。”

  她轻声说完,缓缓退出大殿,满心失落。

  自始至终,嬴政都没有再看她一眼。

  待她走远,嬴政继续低头批阅片刻,忽然开口。

  “去请李斯、张仪和卫鞅来。”

  赵高恭敬领命,神色如常,内心却早已泛起波澜。

  既然扶苏是王上属意之人,那便从他的母亲开始动摇。

  就像现在这样,芈夫人触碰了嬴政的底线,渐渐地,嬴政对她的态度会变冷。

  到那时,扶苏的地位恐怕不再如现在这般稳固。

  大约一炷香的时间过去。

  李斯、张仪、卫鞅三人陆续抵达。

  他们是秦国政坛的三位重量级人物。

  进入大殿时,他们看见中央已摆好一座沙盘。

  “参见王上。”

  三人行完礼,走到嬴政身边,一同审视沙盘上的局势。

  张仪率先开口:“王上,长安君背叛,与宋国勾结,意图染指赵地。少阳君并无实战经验,臣不明白,为何在朝会上,王上会命他前去支援?”

  卫鞅一向言语锋利,从不绕弯子。

  他虽认可扶苏为人,却并不相信扶苏具备领军打仗的能力。

  嬴政没回答,只是将一面秦国旗帜插在屯留与武安之间的要地。

  然后,他望向李斯:“商君不懂寡人用意,你可明白?”

  李斯拱手:“臣不知,但王上既作此决定,自有深意。”

  嬴政又看向张仪。

  张仪轻笑一声:“王上,少阳君曾创象棋。虽然此棋不如围棋复杂,却蕴含兵法之道。两军对垒,如同战场较量。若说少阳君不通兵法,臣不信。王上派他出征,应是认可他的军事造诣。”

  嬴政略感惊讶,没料到张仪对扶苏竟有如此评价。

  “象棋?”嬴政微微颔首,“能得你称赞,想必不凡。有机会,寡人倒想亲自看看。”

  张仪脸色一紧。

  他突然意识到,嬴政让扶苏上前线,并非只因他对象棋的评价。

  旁边的李斯,也在同一时间变了脸色。

  唯有卫鞅神色不变,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嬴政看着他们神情的转变,缓缓拿起另一面旗帜。

  “你们应该明白了。”嬴政语气沉稳,“扶苏去前线,是寡人给他的考验。”

  “若他能完成任务,少君之位,自然归他。”

  “若连这点叛乱都平定不了,他又凭什么继承大秦?”

  扶苏此行,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能否赢得嬴政的认可,全看他自己的表现。

  张仪低声应道:“王上说得对。”

  李斯内心却焦躁不安。

  他不愿扶苏上位。

  他有谋国之术,志在辅佐一位推崇法家、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一统天下。

  可嬴政强势,对诸子百家只视作工具,不论儒、法、墨,皆不过为他所用。

  李斯行事必须揣摩嬴政心思,心中抱负难以施展。

  扶苏,无论是早年展现的儒学风范,还是如今流露出的强硬作风,都与李斯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相差甚远。

  不同于张仪、李斯的锋芒毕露,卫鞅语气低沉地开口:

  “王上,长安君与宋国暗中往来,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引起警惕。”

  手握重权、镇守边关的大将,若与外敌串通,一旦临阵倒戈,后果不堪设想。

  嬴政语气平静地说:“寡人早就知晓成蛟与宋国的勾当,黑冰台数年前便已将情报呈报。之所以隐忍至今,就是为了此刻。”

  说罢,他将一面秦字旗,插在赵地与宋国交界的城池之上。

  李斯、张仪、卫鞅三人瞪大双眼,神情骤变,脸上写满震惊。

  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体会到嬴政的帝王心术之深!

  早在数年前就已掌握成蛟通敌的确凿证据,却佯作不知,只为借机布局,谋取更大利益。

  “王上真正的目标,是整片赵地!”

  “原来王上打算借长安君之乱,顺势出兵,一举吞并赵地各城。”

  嬴政转身走回案前,盘膝而坐,继续说道:“寡人明知成蛟叛意昭昭,仍让他镇守边关,为的就是今日一击。”

  “宋国主动勾结我秦国边将,起兵讨伐,自然名正言顺。”

  “这一次,正是拿下赵地的最好时机。”

  当时天下,列国征战,必须占据道义高地。

  若无正当理由贸然出兵,势必引来诸国联合反制。

  秦军若攻宋国,若无合理借口,汉国、明国等势力很可能会加入战局,对秦国不利。

  听完嬴政这番话,李斯、张仪、卫鞅顿觉豁然开朗。

  难怪嬴政会派毫无战场经验的扶苏去前线——这一战,根本不需要他建功立业!

  成蛟的背叛早已在预料之中,白起与王翦早已布好棋局,只等时机一到,便一举拿下。

  扶苏,不过是去走过场。

  但这一趟,他走得是否妥帖,将直接影响嬴政对他的评价,也将决定他是否能稳坐储君之位。

  “王上英明!”

  “如此一来,我大秦便占据大义之名,即便越过赵地深入宋境,他国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