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握有后手!-《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李世民目送她离去。

  他站在殿前,神情复杂,眼中交织着担忧与欣喜。

  这时,长孙无垢端着点心走进来。

  见李世民手中拿着一封信在发呆,而殿内已不见李丽质的身影,便轻声问道:“丽质已经走了?怎么不留她在宫中用膳?”

  李世民回过神来,摆了摆手道:“让她好好休息吧,一路奔波,定是累了。”

  “对了,你明日安排几个伶俐的侍女去长公主府,她如今有孕,需要有人细心照料。”

  他不放心让李丽质独自居住。

  若腹中胎儿出了差池,到时悔之晚矣。

  “好,那我明日就……等等!”

  长孙无垢本能地答应下来,忽然回过神来,满脸震惊地望向李世民,语气陡然提高:“你说丽质怀孕了?!”

  她惊得手中托盘哐当一声摔落在地。

  此时她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李丽质怀上了!

  “是她亲口告诉寡人的,算起来应该已经一个月了,是在来路上发现的。”

  李世民平静地对长孙无垢说道。

  她听罢,整个人如遭雷击,喜悦来得太过突然,让她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可是……我先前问她时,她为何一字不提?这么大的事……”

  长孙无垢语气中带着慌乱,双手紧握着衣袖。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子女怀子的消息,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情绪稍定之后,她便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

  “安胎的药要配齐,雪莲、人参都不能少。平安符得请高僧开光,孩子的衣物也得提前准备。稳婆、奶妈都要挑最好的……”

  “不知道是男是女,名字该取什么才好呢……”

  她一个人喃喃自语,思绪已经飞得很远,从李丽质的调养安排,一直想到了孩子的满月宴和抓周。

  “你来安排吧,寡人还有别的事。”

  李世民早已从最初的喜悦中抽离,将此事交予长孙无垢后,便离开了立政殿。

  他从立政殿出来,径直前往御书房,命太监召来长孙无忌等人。

  在等待期间,李世民打开了扶苏寄来的那封亲笔信,仔细阅读起来。

  信中内容不多。

  开头是对他寿辰的祝福,接着便是关于秦宋交战之事。

  扶苏在信中没有虚言大义,也没有借李丽质之名要求唐国出兵。

  而是直白地分析利害关系。

  若是唐国愿出兵共伐宋国,两国可平分战果,秦亦可在利益上适当退让。

  若唐国不愿出兵,秦国也会独自吞并宋国,不会强求。

  “这般自信?呵……”

  李世民看完信后,轻笑摇头。

  他欣赏扶苏的坦荡,更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封信的意思再明白不过:

  唐若出兵,共担风险,共享更大利益。

  若不出兵,秦国也能独自吞下宋国,而唐国也就再无插手的余地。

  总之,扶苏的信中透出一个态度——灭宋,势在必得!

  这是一份无可比拟的底气。

  读罢此信,李世民已可断定,扶苏并未授意李丽质来唐。

  扶苏所展现出的姿态并非向唐国求援,而是希望与唐国达成一次对等的合作!

  你出兵,战后利益均分;

  你不参战,那就只能旁观。

  有这样强硬的资本与信心,扶苏又怎会让李丽质亲自前来恳求出兵?

  正当李世民在心中反复权衡此事时,一名内侍前来禀报:“陛下,长孙大人、房大人和杜大人已到。”

  “让他们进来。”

  李世民收起思绪,点头应道。

  内侍应命离去,不多时便将长孙无忌等臣带入书房。

  “参见陛下。”

  长孙无忌等人入内后,齐齐向李世民行礼。

  等众人到齐,李世民也不绕弯子,直接开口:“秦宋之间这场仗,你们怎么看?我们大唐是否该出兵助秦?”

  李世民如此开门见山,群臣一时愣住。

  但很快便各自陷入沉思。

  长孙无忌率先说道:“臣认为出兵助秦攻打宋国,对我大唐不利。”

  “宋国富庶,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万,几乎是秦国的两倍!

  而我大唐兵力不过七十万,即便与秦国合兵,也仍不及宋国。”

  国力强盛,自然能养得起更多军队。

  在中原五国中,宋国的兵力只略逊于汉国。

  唐国虽也富足,但受限于马匹不足,未曾大规模扩充军队,始终维持在七十万左右。

  秦国兵多,也是国情所迫。

  北方有匈奴压境,必须部署三十万重兵,黄河一线也需十万人驻守,至于赵地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即便国力有限,秦国也必须强军扩兵。

  “不错,眼下突厥之患未解,若贸然卷入与宋国的战争,恐怕会被拖入深渊。”

  房玄龄神情凝重地附和。

  宋国朝中贤臣良将众多,国库充盈,足以拖垮任何对手。

  大唐绝不能陷入这样的战争泥潭。

  一旦深陷,便难以抽身。

  “这是秦太子写给寡人的亲信,你们都看看。”

  李世民取出那封信,递给众人。

  众臣上前细读,皆露出惊讶之色。

  “灭宋?秦太子哪来的底气说出这种话?”

  褚遂良忍不住开口。

  扶苏信中的口气,未免太过狂妄!

  即便秦唐联手,也未必敢说必灭宋国。单凭秦国之力,如何能做到?

  “秦太子太过自信了。”

  “宋国的强盛,岂是匈奴可比的。”

  唐俭也皱起眉头,显然对扶苏的话颇不认同。

  扶苏虽有击退匈奴的战绩,但匈奴在草原,无城可守,无地可退,怎能与宋国相比?

  匈奴覆灭之后,扶苏的那番言论在众人看来,似乎有些过于狂傲。不少人都认为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才会说出那样的大话。

  李世民一边听着群臣议论,一边观察着杜如晦的神情。

  他发现杜如晦自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表态,便转向他问道:“克明,你的看法呢?”

  此言一出,众人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杜如晦身上。

  杜如晦一向以冷静沉着着称,遇事思虑周详,常在关键时刻提出决断性的意见。

  “陛下问臣的看法……”他轻声开口,略带无奈地笑了笑,“臣认为秦太子不是那种因一时得胜就忘乎所以的人。”

  “他必然清楚宋国的实力,之所以如此自信,恐怕是手中握有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