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猖狂大秦!大唐朝堂震怒!-《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杜如晦与侯君集自燕云十六州撤军而返。

  侯君集仍驻守唐国北陲,扼守边关;杜如晦则独自归返长安,携前线实情入宫复命。

  朝会之上,他将与宋、秦两国交涉始末一一道来。

  话音未落,满殿哗然。

  “秦人此举,实属猖狂!”

  “若非我大唐倾力助秦,宋国何以溃败?今日竟背信弃义,视盟约为无物!”

  “此等行径,与豺狼何异!当举大军伐之,以正国威!”

  “既为同盟,战果自当共分,六州之许,岂能服众?”

  “不过侥幸胜了几役,便妄图与我大唐平起平坐,荒谬至极!”

  “陛下!此事断不可忍!”

  “既彼无情,我亦无需留义!盟约作废便是!”

  群臣激愤,声浪如潮。

  太极殿中,怒火升腾。

  文武百官无不痛斥秦国背信,言语间尽是愤慨。

  唐人向来自持天朝气象,骨血中透着一股不容轻慢的尊严。

  曾有一事流传民间:异国人欲施舍一唐丐,反被其掷钱于地,拂袖而去,口中只道:“吾虽落魄,亦不食嗟来之食。”

  此语虽似戏言,却映照出唐人根深蒂固的自信。

  正是这份傲然,铸就了文化的昌盛、疆域的辽阔、百姓的富庶。

  唐国之盛,冠绝天下。

  秦国纵已跻身强国之列,得唐国承认,列为盟友,然在多数唐人心中,仍存一丝居高临下的审视。

  如今秦人竟以强硬姿态相对,仿佛平起平坐,甚至凌驾之上——这在唐人眼中,近乎羞辱。

  他们坚信,若无大唐暗中输粮供械,秦国焉能击败曾经富甲天下的宋国?

  一个贫弱至此的国家,竟能翻盘称雄?若非背后有唐国支撑,谁信?

  故而今日之辱,不止关乎利益,更伤及尊严。

  “陛下!秦人无礼,蔑视我大唐威仪,臣请率军征讨,雪此耻辱!”尉迟恭越众而出,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

  在他看来,唯有刀兵相见,方能重树国威。

  此言一出,多位将领纷纷响应,叩请出征,誓要踏破秦关。

  高台之上,李世民静坐不动。

  耳畔喧沸,他面容冷峻,目光幽深,不见情绪起伏。

  片刻后,杜如晦缓步上前,拱手陈辞:“陛下,秦人宁与我大唐决裂,也不愿多让数州,足见那八州之地,在其心中,重过与我朝之盟谊。”

  “我大唐所求,岂真是几座城池?臣之所争,不过是一份敬意,一份应有的谦卑罢了。”

  “秦国为了几片疆土竟不惜与我大唐对立,足见其目光之狭隘!”

  “若我们不以兵威彰显国力,大唐的威严岂不失尽?”

  杜如晦话语铿锵,字字如铁。

  朝堂之上,多数大臣心中所想皆与他相同。

  他们真正在意的,并非丢失一两处州郡。

  真正触动他们底线的是秦国流露出的姿态。

  而扶苏此行,正是这种姿态的体现。

  一个尚未完全强盛的秦国,已然如此轻视大唐。

  若今日容忍,明日又将如何?

  李世民目光微敛,眸中寒光隐现。

  “寡人以往待秦过于宽厚,竟让他们忘却了唐军曾踏平多少战场。”

  他心中所图,与杜如晦并无二致。

  争的不是土地,而是气势。

  如今便敢公然对峙,将来是否要直逼洛阳?

  他不反对借此事立威,让秦国明白——

  大唐不仅是盟友,更是能左右中原格局的雄主!

  正当群臣渐趋一致时,长孙无忌出列,沉声道:“陛下,绝不可对秦用兵!”

  此语一落,满殿寂静,众人纷纷侧目。

  杜如晦眉头紧锁,语气略带不满:“长孙大人,秦国已显轻慢之意。”

  “倘若再不示强,任其放肆,日后谁还会敬畏我大唐?”

  这番话引得不少人颔首。

  房玄龄亦上前附和:“外交之道,软硬兼施方为正途。”

  “此次出兵,并非求战,只为震慑。”

  “既然纠纷起于燕云十六州,那便取其半数为戒。”

  “秦国若敢来夺……”

  他止住话语,然其意已明。

  然而长孙无忌仍坚定摇头,神色凝重:“秦国今非昔比,崛起之势已成定局。”

  “断交可也,动武不可!一旦刀兵相见,无论胜负,对我大唐皆无益处。”

  房玄龄正欲争辩,魏征忽而起身,朗声道:“陛下,长孙大人所言属实。”

  “秦虽经对宋之战,元气有损,但军心未衰,战力犹存。”

  “更须警惕者,宋国必会袖手旁观,静候我与秦互耗。”

  “胜者疲敝,败者残破,渔利者终是他人。”

  他的声音不高,却如钟鸣深谷。

  秦唐相争,无人得利,唯余两伤。

  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殿上各抒己见,朝中官员也随之分为两股势力,言辞激烈,互不相让。

  杜如晦一派坚持认为秦国目无法纪,若不加以惩处,唐国威信将荡然无存。

  另一侧,长孙无忌则主张不可与秦国决裂,一旦兵戎相见,后患无穷,于国无益。

  文官争执不下,武将也纷纷站队,殿内喧声四起,议论纷纷。

  高座之上的李世民静听良久,眉宇间渐生烦闷,眸中掠过一抹压抑的怒意。

  “住口!”

  他猛然起身,声音如雷贯耳,满殿顿时鸦雀无声。

  他的视线缓缓扫过众人,神情冷峻,未发一语,转身走下御阶,衣袖一甩,径直离去。

  “散朝。”

  纷乱的朝议非但未能平息事态,反而加重了他心头的阴霾。

  真正令他难安的,是如今秦国已非昔日可比。

  他曾不屑于秦之实力,若在过去,只需一道诏令,大军便可压境而至。

  可眼下,不得不思虑秦国还手之力。

  唐军虽有胜算,但代价几何?是否值得为此兴师动众?

  伐秦之议遂被搁置。

  可朝臣并未罢休。长孙无忌日日陈情,杜如晦连连上奏,皆欲影响君心。

  民间亦风起云涌。

  秦唐龃龉之事传遍街巷,百姓群情激昂。

  大唐子民素来以国势为傲,岂容他国轻慢?

  街头巷尾皆有人振臂高呼:“出兵!讨伐秦国!”

  奏章如雪片般飞入宫中,李世民阅之愈多,心绪愈乱,终难定夺。

  为避扰攘,他悄然移驾临湖殿,图得片刻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