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闻所未闻!甲、乙两卷!-《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消息传出后,扶苏的声望如烈火烹油,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此次科举不仅面向秦国本土士人,更向燕云十六州原属宋国的学子开放。

  秦国士子无不振奋,而彼地文人群体却反应冷淡。

  宋国早有科举之制,且风气鼎盛,文人士大夫地位尊崇。相较之下,秦人素以武力见长,在中原诸国眼中近乎粗野。

  如今这等“赳赳老秦”竟也要设科取士、效仿儒礼,怎能不令人心生诧异?

  但惊异之中,也悄然泛起波澜。

  宋国每届科考皆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至极。如今秦国另立考场,或许反是一条新路?

  再者,燕云之地已归秦土,他们也无法再赴宋境应试。

  于是不少人开始盘算:是否该前往咸阳一搏?博个出身,入秦廷为官也未尝不可。

  虽言借鉴唐宋旧制,扶苏却无意全然照搬。

  他花去月余时间,亲手拟定一套全新科考方案,并亲自命制试题。

  随后,将草案连同试卷交予张仪、卫鞅等人参详。

  “此乃殿下亲笔所出?”

  张仪看着案上厚厚一叠纸,语气微震,目光中满是探究。

  卫鞅早已取过一份试卷细览,才读数行,眉头便轻轻一动,眼神渐变。

  李斯等人见状,亦相继翻阅。

  片刻后,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复杂。

  此前他们也为拟题费尽心思,四处打探唐宋历届考题,力求稳妥合度。

  可扶苏这份卷子——全然超脱常轨!闻所未闻!

  其分科即令人耳目一新:《刑律》《数算》《工冶》《兵法》四门并立,摒弃传统墨义、诗赋之类。

  每题标注分数,总计百分,评分明晰如律令。

  内容更是前所未有。

  仅看《刑律》首题,便令人愕然:

  【第一题:风雨交加之夜,一歹徒闯民宅行劫,主人觉察,凶犯遁逃。次日官府捕得此人,依律当如何处置?请据秦法条文析之。】

  “这……”

  李斯愣在原地,嘴巴微张,眼神茫然。

  他自认心思缜密,才思敏捷,可面对这张卷子,竟毫无头绪。

  那题中所言,主人携乡人冒雨追贼,至城中破庙,擒得三人:一壮汉,气势汹汹;一无赖,行踪不定;一云游僧,静坐不语。

  三人衣物皆干。

  案情扑朔,无法断定真凶,遂押送衙门。县令只一眼,便识破奸邪。

  “是谁?”

  苏秦低声道:“市井之徒最易作乱,恐怕是那无赖。”

  扶苏轻笑,不置一词。

  “是僧人。”卫鞅忽然开口,语气冷峻。

  众人侧目。

  “当夜暴雨倾盆,凡外出者必浑身湿透。衣可换,发难干。此人发根尚湿却无发,显系削发伪装。真贼必曾淋雨,而此僧非但衣干,连发也无——分明是事后乔装。”

  话音落下,众人才觉脊背发凉。

  原来如此。

  但这仅是开篇第一问,后文愈发诡谲。

  第二题写道:【某男母丧,吊唁席间见一女子,心生爱慕。礼毕,竟将亲姐杀害。问其动机。】

  众人面面相觑。

  荒诞不经!

  又有一题列于《数算》卷中:

  【一家有二子,已知其一为男,另一亦为男之概率几何?】

  再一道:

  【买猪八两,售九两;复以十两购回,十一两转卖他人。共盈几何?】

  数字往复,看似简单,细思则迷。

  《兵法》一科更为棘手。纸上绘有山川地形,标注溪流、隘口、林木,命考生调兵攻寨。兵力有限,粮道遥远,须据图推演进退攻守之策,条陈步骤。

  《工冶》亦出奇制胜。一幅河渠图展于纸面,任务为引水灌田。劳力分二类:村民不出钱,然工速缓;雇工需日付银,但效率翻倍。

  考题明示三策目标:

  一求最快完工,

  二求费用最低(须如期),

  三求分配均衡合理。

  考生须分别列出每种策略下,村民与雇工人数配置,及总支出明细。

  题目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毫无章法可循。

  有人考谋略,有人测心性,有人验算学,有人察统筹。

  李斯、张仪皆天下奇才,此刻却额上渗汗,笔不能落。

  “殿下……此卷……”

  张仪握着笔杆,指尖发白,声音颤抖。

  他默默在心中默答了一遍试卷,结果竟连半数分数都未能触及。

  苏秦面色凝重,向扶苏行礼道:“殿下,臣斗胆直言。”

  “若以此卷取士,恐怕所选之人多为机巧之徒,真正能担国任者,恐难出头。”

  此言并非无的放矢。

  在他们眼中,这些题目古怪离经,近乎异途。

  “此事,殿下应已有定见。”

  唯有卫鞅神色如常,抬眼望向扶苏,语气平静。

  “还是商君懂孤。”

  扶苏轻笑点头,随即缓缓道出设题深意。

  “用人之道,孤从未轻率。”

  “每一份试卷对应一门实学,也是未来大秦官学将要设立的科目。”

  “试卷分为甲、乙两式。”

  “甲卷涵盖《尚书》《礼记》《周易》与策论,仿唐宋旧制拟定,今日未携来。”

  “眼前这份乃乙卷,专为发掘特才而设。即便甲卷落第,只要乙卷表现突出,便可依其所长授以职任。”

  “两卷互不关联,榜单各自张榜,士子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此言一出,众人恍然。

  “妙策!”

  李斯猛然起身,击案称善。

  “甲卷可得治世之才,乙卷则能掘实务之士!”

  “有人不通经义,却未必不通刑律、兵法、工技或算术!”

  “太子此举,可谓网罗天下英杰,无一遗漏!”

  在场皆非庸人。

  李斯一语点破,众人豁然开朗。

  的确,世间才俊万千,仅凭旧法取士,岂能尽揽英才?

  答案显而易见。

  有人虽不善诵读,却于律令断案有天生之明;

  有人书艺平平,却对战阵调度了如指掌。

  若因一纸文章便弃之不用,岂非国家之失?

  如今设甲乙双卷,增列四科,正是补此大弊,使贤能各得其所。

  众臣思及此处,无不心生敬服,就连卫鞅亦暗自动容。

  不错,只要乙卷成绩卓异,便可直接任职实务,甚至出任县令。

  这不正是眼下秦国最缺的干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