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宋必败!天纵奇才之策,吞天胆魄之行!-《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那人端坐案前,眉目清朗,气度从容。

  正是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

  他是刘备最为倚重的谋臣,亦是蜀国军政运转的核心。昔日刘彻听闻其名,曾有意招揽,奈何刘备捷足先登,早已将其迎入帐下。

  此时诸葛亮正批阅文书,闻言抬首,轻摇羽扇,听到主公的话语后,答道:

  “宋必败。”

  一字一句,毫无迟疑。

  刘备心头一震。

  “宋国国富民强,兵甲精良,兵力更胜一筹,何至于败?”

  他实在难以理解这般断言。

  在常人看来,宋国并无落败之理。

  诸葛亮放下笔,微微一笑,反问:

  “主公可知秦国真正厉害之处?他们为何敢再度兴兵对抗宋国?又为何能在面对强敌之时,仍分兵征讨金、契丹与西夏?”

  连串发问,令刘备陷入思索,眉头渐皱。

  他虽无法作答,却素来虚心纳谏。

  “愿听先生详解。”

  说着,他正襟危坐,神情肃然。

  诸葛亮起身,为刘备斟上一杯热茶。

  茶香袅袅升起,他方才缓缓开口。

  “秦国的强大,并非仅靠兵器锋利,更在于历代君主皆有治世之才。七代国君无一平庸,这份传承实属罕见。”

  “如今太子扶苏亦是英姿勃发,主公可曾听闻此人?”

  诸葛亮抬眼望向刘备。

  刘备缓缓颔首:“扶苏之名,本侯早有所闻。取九鼎于乱局,立功狼居胥山;破宋军势,又以借道休战安天下人心。”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且心怀仁德,确为世间少有的君子。”

  自那场借道之举后,天下论及扶苏,无不称其宽厚有信。

  不论政见如何,无人能否认他胸襟磊落,风骨凛然。

  “臣愿以秦太子近日之行举,为主公剖析秦国有何胜算。”

  诸葛轻抚羽扇,语调沉稳。

  “其一,革新旧制,广开门户招揽四方英才,凡有才者皆委以重任,此乃聚贤之道。”

  “其二,重整军中抚恤,推行父功子承之法,使将士后顾无忧,士气自然凝聚,此为得人心之举。”

  “其三,有意延宕战事开端,暗中操练兵马、储备粮草、布设谋略,此谓蓄势待发。”

  “至此,秦国已有与宋抗衡之力,但仍不足以言必胜。”

  刘备神色微动,目光专注。

  随即开口:“那真正决胜的关键,在何处?”

  此前所言皆为基础铺垫。

  真正的杀机尚未揭晓。

  “胜机不在正面交锋,而在西出金辽,叩击西夏!”

  诸葛亮双目如炬,起身移步至墙边。

  墙上悬挂一幅中原诸国地图,山川城池尽在其中。

  “伐金辽、攻西夏,表面看是清除侧翼隐患,夺取资源补给,实则另藏深意——诱敌而出。”

  “可单凭此举就能击溃宋军?”

  “当然不能。”

  “当下的局势,如同棋局僵持,秦国落子被动。唯有出人意料的一手,方可逆转乾坤。”

  “而这一步奇招,就落在此处!”

  话音未落,他猛然一掌拍向地图中央。

  手指落点,正是宋国腹地——汴京!

  “汴京?他们竟想直取王都?等等……莫非……”

  刘备初时茫然。

  待他细观全图,心头猛然一震,双眼骤然睁大!

  原来金辽与西夏之地,恰好与宋国西部边界相连!

  再看兵力部署:宋军主力齐聚淮北与京东两地,防备正面来敌。

  而若由西夏穿境而过,便能绕开重兵,直插宋国心脏!

  刹那间,一切豁然开朗。

  “他们是打算借道西夏,长驱直入,奔袭汴京?!”

  刘备心头猛然一颤,脱口而出。

  若非诸葛亮点破玄机,他绝难想到这一步。

  秦国此举何止是大胆?

  简直是匪夷所思!

  避开元军主力百万之众,直扑宋国腹地王都——这般谋划,唯有常人不敢想、不敢行的奇才可为。

  诸葛亮点了点头,眸中波澜起伏,既有震撼,亦有敬意。

  “能定此策者,堪称天纵奇才。”

  “而秦太子竟敢付诸实施,其吞天胆识魄力,令人折服。”

  “此计凶险万分,可一旦奏效,秦必胜,宋则将失去霸主地位。”

  他语气低沉却锋芒毕露,仿佛已看见那幅图景:

  秦国吞并巨蟒,腾跃而起,如龙升九霄。

  刘备默然无语,心中翻江倒海。

  这场原本看似大局已定的战争,竟暗藏如此变局?

  胜利的天平,竟正悄然倾向秦国?

  “此战过后,中原列国恐将为之震动。”

  他轻叹一声,目光悠远。

  此时诸葛亮抬眼望来,神情笃定:“主公,我们尚有一策——助宋抗秦。”

  “只需将秦军动向告知宋国,秦必败。我蜀亦可借此得宋之援,进而平定魏吴。”

  话音未落,刘备已抬手制止。

  “此事断不可行!”

  他神色坚决,声音沉稳:“我蜀乃汉室忠臣,岂可背信求利?更何况,秦太子素有仁名。”

  “若因我等泄密致其覆灭,于心何安?”

  “先生出于公心,本侯深知。但此事违道义,不能为,也不忍为。”

  他双目清澈,言语诚恳。

  诸葛亮静静望着他,片刻后嘴角微扬,不再多言。

  此生择主而事,唯此人足以托付肝胆。

  纵天下纷乱,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