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北上南下!三十万大军的命运!-《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赢了……吗?”

  项羽听见周围呐喊,浑身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他满身是血,面容模糊,却仍勉强回头,望向身后的武安城。

  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城楼之上站着一位白发老者,正对着他微微一笑。

  他想回应,嘴角刚动,便重重倒下,再无知觉。

  曹彬攻武安,终以败北告终。双方皆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

  秦十三万守军,仅余数千残卒。

  大将军白起,这位大秦的战神,在战火中病逝,陨落在城破之前。

  而宋军更惨,五十万大军溃散,逃出生天者不过十余万,曹彬亲生儿子亦战死沙场。

  最令人扼腕的是——付出如此代价,依旧未能踏足秦国半步。

  一座孤城,在四倍敌军围攻之下,硬生生撑到了最后一刻。

  武安,成了不可攻克的象征。

  与此同时,孟珙与曹彬分兵并进。

  当曹彬率主力西进攻秦时,孟珙则领兵直扑王都。

  昼夜疾行,十日便穿越燕云十六州,抵达淮北道,距离汴京仅十余日路程。

  可就在他刚刚扎营之际,急报传来——

  汴京失守!

  秦军已破城而入。

  除三王子赵慎侥幸逃脱外,其余皇室成员尽数遭屠,扶苏下令斩尽杀绝。

  连宋王赵构,也被俘北上。

  但这还不是全部。

  更大的风暴,正在逼近。

  边境再度传来噩耗。

  中军帐内,气氛凝重。

  此前接到汴梁失守的消息后,孟珙便下令全军止步。原本他们疾行北上,意在解汴梁之围,可如今城池已陷,赵构被俘,局势骤变。

  真正让孟珙迟迟无法决断的,却是另一则自南境传来的急报。

  元国由四大汗国构成,疆域如弧形环抱中原。宋国南部边境正面对其中之一,历来由大将狄青镇守,统兵三十万,扼守要冲。多年来,因宋国兵精粮足,元汗国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然而,自从秦宋战事爆发,南方元军便频频调动,骑兵巡弋边界,斥候深入宋境,显有北进之意。狄青察觉异动,立即飞书告急,请求增援,以防敌军趁虚而入。

  此时,宋国主力尽聚燕云之地,此信遂直送前线,落入孟珙之手。

  眼下,他面前横着两条路。

  其一,挥师北上,直逼汴京,与秦军决战,夺回赵构。

  其二,放弃北进,转道南下,驰援边关,稳住江南根基。

  军中将领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必须杀回汴京!陛下身陷敌手,岂能坐视?”

  “陛下安危系于一线,退缩即是背叛!”

  “谁说要退?是权衡利害!若元军趁机南下,国将不国!”

  “就算击溃秦军,也未必能救出陛下……秦人定会以帝为人质。”

  “懦夫之言!贪生畏战,还披甲执锐作甚?”

  “放肆!我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时,你尚在母怀!你说我不忠?”

  “三王子已护往江南道,若此地三十万将士尽没,大宋再无翻身之力!”

  “那陛下呢?难道弃之不顾?”

  帐中喧沸,怒目相向。

  主战者誓要北伐,救君于水火,但此举等于无视南境危机,一旦元军压境,后果不堪设想。况且秦军挟持赵构,宋军投鼠忌器,胜负难料。

  主守者力主南归,保江山社稷为先。既要护卫年幼储君,亦要防备元国铁骑长驱直入。但如此一来,等同于舍弃赵构,拱手让出江北大片疆土,国战即败。

  抉择如刀悬顶。

  “肃静!”

  一声断喝骤然炸响,如同惊雷划破长空,瞬间压住了帐内所有嘈杂之声,整个军营陷入一片死寂。

  诸将不约而同地望向主位之上那道沉静的身影。

  那人正是孟珙。

  “大帅!陛下尚在秦军掌控之中,我们岂能坐视不理!”

  一名将领跨步而出,声音颤抖,眼中燃着焦灼的火光。

  他誓要挥师北上,直逼汴梁,与秦军一决生死。千里奔袭至此,怎能临阵退缩?

  更不堪的是,堂堂天子竟被敌国太子所擒——此辱不雪,何以立国?

  话音未落,辛弃疾已起身正色,面向孟珙,声如磐石:“孟帅,万望慎行。”

  “秦军挟持陛下,正欲诱我大军深入。若贸然进击,彼必以君命相胁,稍有差池,恐致圣体不保。”

  “边关烽火连天,三王尚幼,社稷根基未稳。三十万将士乃国之命脉,若倾覆于一战,大宋危矣。”

  “暂避其锋,徐图后计,或可借外交换回君王。今若死战,实为自毁长城。”

  他的语调不高,却字字千钧,透着冷静与痛楚。

  帐中众人神色各异。

  有人颔首,有人皱眉,也有人怒目而视。

  “懦夫!”先前那将猛然转身,指着辛弃疾厉声斥责,“你不过怕死罢了!”

  “君陷敌手而不救,是为不忠!让大帅背负千古骂名,你于心何安?”

  “文人带兵,终究胆怯!既不敢战,何必披甲?不如回殿中写诗奏章去!”

  言语如刀,句句带刺。

  辛弃疾闭了闭眼,喉结微微滚动。片刻后,他睁开双眼,目光如铁。

  “忠于国者,不拘一君。”

  “我们可以今日出兵,血染汴河,全一时之义。但代价是什么?国无主力,元军南下,中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

  “我等执掌兵权,所护为何?是帝王一人之安危,还是天下苍生之存亡?”

  “若因私情而亡国,纵得忠名,又有何益?”

  这话如寒刃出鞘,割裂了忠君与报国之间的传统绳索。

  满帐皆惊。

  连一直默然端坐的韩世忠也不禁抬眼凝视辛弃疾,眸光幽深,似忆起昔日岳飞临阵时的那一抹孤绝背影。

  那斥责他的将领张口欲言,终未能吐出一字,只面色涨紫,拳头紧握。

  帐内重归寂静,唯有烛火摇曳,映照出一张张沉重的脸庞。

  所有人的视线再次汇聚到孟珙身上。

  他是这支军队最后的定盘星。

  三十万大军的命运,大宋未来的走向,此刻皆系于他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