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无声的关注-《巨星重生:只想低调做幕后》

  李瑶瑶这略显专注的凝视,自然没有逃过身边赵晓芸的眼睛。

  赵晓芸正说得起劲,却发现好友的视角侧过头看着窗外,嗯?不对。

  她顺着李瑶瑶的目光回头望去,看到的只是一个戴着帽子,后脑勺对着她们同样也在看窗外的一个男生。

  平平无奇,毫无特色。

  赵晓芸用手肘轻轻碰了碰李瑶瑶,压低声音,脸上瞬间燃起了八卦的火焰:“瑶瑶?看什么呢?那么入神?那个男生很帅吗?看不到脸啊。”

  李瑶瑶一下子回过神,意识到自己刚刚的失态,脸颊微微泛起一点红晕。

  她迅速收回目光,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试图掩饰。

  她含糊地应道,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没……没看什么。”

  赵晓芸可不信,她凑近李瑶瑶,眼神里闪烁着精光:“还没什么?我刚刚可看见了,你眼睛都快长人家身上了!快说,那是谁?我们瑶瑶大小姐春心萌动了?”

  李瑶瑶没好气地白了赵晓芸一眼,力道不轻地掐了一下她的胳膊:“你胡说什么呢!”

  “我就是……就是觉得那个男生有点奇怪而已。”

  赵晓芸吃痛地缩回手:“奇怪?”

  于是对八卦的执着让她忽略了这点疼痛,她再次回头,仔细打量了一下那个男生的背影,努力在记忆库里搜索。

  “哪个男生?几班的?我怎么没什么印象……他叫什么?”

  李瑶瑶看着她,低声说道:“徐亦。”

  她怕赵晓芸不知道,又补充了句:“308宿舍的,张伟他们的那个第四人。”

  “徐亦?”赵晓芸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

  “哦——!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张伟他们那个默默无闻的室友?晚会表演都没上的那个?”

  她再次回头,看向徐亦的目光里充满了重新审视的意味。

  李瑶瑶点了点头。

  赵晓芸摸着下巴,脸上的八卦之色更浓,也掺杂了几分不解:“你这么一说......”

  “是挺奇怪的哈。张伟、王硕、李哲现在多火啊,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他们是一个宿舍的,当初准备节目的时候,我看张伟他们经常拉着他一起的,怎么最后上台就没他了呢?”

  “现在好了,三个室友风头无两,就他……嗯,查无此人。”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带着点替他不值的语气:“你说,他会不会现在特后悔?当初要是也上台了,现在说不定也跟张伟他们一样,成校园名人了呢。”

  李瑶瑶闻言,却轻轻摇了摇头,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瞥向那个安静坐在后排窗边的身影。

  后悔吗?

  她看着徐亦那仿佛与周围喧嚣隔绝开的侧影,看着他即使坐在不那么角落的位置,也依然自成一方天地的沉静气质,心里隐隐觉得,或许……

  并不是这样。

  可是,为什么呢?

  没有给她多想的时间,讲台上,教授已经走了进来,开始调试麦克风,教室里的嘈杂声渐渐平息。

  李瑶瑶只得收回目光,将注意力转向讲台。

  赵晓芸见李瑶瑶不再说话,也悻悻地转回身,但心里对那个叫“徐亦”的男生的好奇,却被彻底勾了起来。

  讲台上,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陆教授正娓娓道来。

  今天讲解的内容是华国古代宫廷雅乐,特别是其中一首名为《承云曲》的祭祀乐章。

  陆教授学养深厚,引经据典,将枯燥的乐理知识与历史典故、礼仪规制相结合,倒也引人入胜。

  “……《承云曲》相传为上古时期,祭祀云神,祈求风调雨顺所用。”

  “其旋律庄严肃穆,节奏舒缓,大量运用了编钟、磬等金石之声,讲究的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和谐意境。”

  陆教授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台下。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我们上节课讲的礼乐制度,谈一谈你对《承云曲》中,乐如何服务于礼,以及这种服务背后可能隐藏的局限性或僵化倾向的理解?”

  问题一出,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

  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理解乐曲本身,还要结合礼乐制度,甚至要求有批判性的思考,难度不小。

  很快,前排一个男生率先站了起来,他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赢得了陆教授赞许的目光和不少同学的钦佩。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陆续发言,有的从乐器配置分析,有的从演奏场合切入,虽然角度各异,但大都停留在表层。

  李瑶瑶也举了手,她站起身,落落大方,声音清脆:“我认为,《承云曲》服务于礼,主要体现在其严格的程式化和不可逾越的规范性上。”

  “旋律、节奏、乐器、甚至演奏者的姿态,都必须符合祭祀的礼仪要求,不能有丝毫逾越。”

  “这种极致的规范,确实强化了祭祀的庄严感和神圣性,是礼的完美音响化身。”

  “但其局限性也在于此,过于强调规范和仪式,很可能扼杀了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生命力,使其沦为僵化的仪式符号,失去了与更广泛情感共鸣的可能。”

  她的分析清晰有力,既有对服务的肯定,也点出了僵化的隐患,逻辑严谨,引得陆教授连连点头,不少同学也投来赞同的目光。

  等李瑶瑶刚坐下,坐在倒数第三排左边,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颇为自信的男生举起了手。

  他叫周明,在班里也算是个活跃分子,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