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推荐的原因-《重生官场,我要青云直上》

  杨明辉刻意加重了“万万没想到”几个字,语气很是耐人寻味。

  林鑫面对杨明辉的目光,神色依旧,迎着对方审视的目光,不疾不徐地阐述理由说道:

  “杨书记,我推荐张展业同志,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张展业同志是位老同志,土生土长的乐平镇人,在镇上工作了大半辈子,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未有过丝毫懈怠,群众基础很好,对镇里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他微微一顿,继续道:“就拿这次县道公路项目来说,前期的土地摸排、房屋普查,这些繁琐细致的基础工作,是他带着人顶风冒雨,一寸寸量出来的,数据准确无误,为后续拆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之后的拆迁赔偿谈判,涉及那么多户人家,利益纠葛复杂,矛盾突出,也是他主动请缨,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讲政策,磨嘴皮子,硬是在规定时间内,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全部签约,没有留下一户钉子户,更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事件。这份能力和担当,有目共睹。”

  “现在项目进入施工阶段,需要协调处理各类突发状况、调解施工方与沿线村民的纠纷、保障工程顺利推进,这些工作千头万绪,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协调能力。

  张展业同志在乐平镇工作生活几十年,人际关系丰富却又处理得当,加上德高望重,很多棘手的事情,他出面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认为,城建办副主任这个位置,目前最需要就是这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稳住局面的老黄牛、润滑剂。”

  杨明辉听着林鑫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分析,眼中的惊疑稍稍褪去,但眉头却皱得更紧了,然后说道:

  “林镇长,你说的这些理由,听起来确实很充分,张展业同志的工作成绩和为人,我也大致了解。

  但是有一件事,你可能不太清楚,或者忽略了,张展业同志,明年就到点退休了。

  咱们总不能逮着一只羊薅羊毛,薅到退休吧?老同志辛苦了一辈子,临了临了,也该让人家轻松轻松,享受一下退休生活,含饴弄孙。

  何必再把他推到城建办那么一个事务繁杂、压力巨大的岗位上去折腾呢?这对老同志,是不是有点不太厚道?”

  林鑫静静地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波动,反而缓缓摇了摇头,目光变得更加坚定,开口说道:“杨书记,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坚定地推荐张展业同志!”

  他微微提高声调,语气中注入了更深沉的情感力量说道:

  “张展业同志为党、为组织、为乐平镇贡献了一辈子!他的能力和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因为一些历史遗留原因,他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普通科员,连个副股级都没能解决。

  眼看就要退休了,难道就让他带着这份遗憾离开奋斗一生的岗位吗?”

  林鑫的目光灼灼,直视杨明辉说道:“一个副股级的城建办副主任,级别不高,但代表的是一份组织的认可!一份对他一生辛勤付出的肯定!

  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种荣誉,一种告慰,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流汗流血的老同志,到头来还要寒心!

  临退休前,解决他的待遇问题,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这也是一桩美谈,能凝聚人心!”

  杨明辉彻底愣住了,他张了张嘴,一时间竟有些失语。他万万没想到,林鑫给出的最终理由,竟然是这个?

  这是一种近乎烂好人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补偿心理!

  在杨明辉看来,官场之上,利益交换、权力制衡才是永恒的主题,这种单纯出于不忍心、要补偿的动机,简直幼稚得可笑,甚至危险!

  在波谲云诡的官场,妇人之仁和烂好心,往往不会有好下场。

  他难道不知道张展业那个历史遗留问题到底是什么? 杨明辉心中瞬间闪过这个念头,在乐平镇,稍微有点年头的人都知道张展业家那点事。

  他父亲张仲元,曾是国军军官,参加过抗战,据说还立过战功,获得一把“中正剑”荣耀奖励。

  后来,听说有机会去宝岛,因为身为连长的他,被团长的女儿看上了,但是他为了家里妻小而留下来,没跟着过去,后来随着大部队投诚了。

  虽然组织上后来查清历史,未予追究,但那个特殊年代,这种背景就是原罪,张仲元被当成典型批斗得很惨。

  虽然雨过天晴,但这层历史阴影如同无形的枷锁,始终笼罩着张展业,让他能力再突出,也难获提拔,成了镇里有名的“老黄牛”和“硬骨头专业户”,却也是“晋升绝缘体”。

  这种事,在乐平镇根本不是秘密,随便打听一下就能知道。杨明辉不相信林鑫会不清楚这背后的真正阻力。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荒谬感和嘲讽,脸上重新堆起公式化的笑容,语气却显得有些意兴阑珊:

  “林镇长啊,你说得也有道理。张展业同志确实不容易,因为家庭历史问题,耽误了一辈子,临退休给个安慰,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

  他不再深究,或许是觉得为一个即将退休、毫无威胁的老同志和一个脑子不太清醒的副镇长,纯粹是浪费,口舌毫无意义。他摆了摆手,做出了决定:

  “好了,既然这是你的意思,而且理由也算充分。我会把你的推荐意见,连同考察材料,一并上报给县委组织部。具体能不能成,最终还要看县里的任命。这种事,你我都做不了主。”

  “好的,谢谢杨书记支持。那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林鑫站起身,微微欠身,表情平静无波,仿佛刚才那番带着情感力量的陈述从未发生过。

  本来一个股级干部任命,只要林鑫这点领导点头,就没什么问题。现在张展业背景有点不好说,杨明辉就来这一遭。

  他转身,步履沉稳地离开了党委书记办公室,门轻轻合上。

  杨明辉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林鑫消失的方向,眼神变幻不定。半晌,他嗤笑一声,摇了摇头,低声自语:“烂好人,有意思,看来,还是太高估他了!”

  他似乎得出了某个结论,心情反而放松了些许。

  而林鑫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

  窗外阳光正好,但他脸上那份在杨明辉面前的平静和坚定却缓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和锐利的洞察。

  他当然知道张展业的历史问题,他推荐张展业,补偿和认可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绝非全部,更不是杨明辉所以为的幼稚和烂好人。

  张展业能力扎实,熟悉本地情况,人际关系网络深厚且正面,能有效平衡城建办可能的新旧矛盾,确保项目平稳推进,这是明面上的理由,无可指责。

  临退休前解决待遇,安抚人心,彰显组织关怀,这是道德高地,谁也难以反对。

  而其父张仲元,那位选择留下、最终投诚的国军抗战军官,林鑫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这段历史,在某些特定时刻和特定人眼中,或许不再是污点,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介质,一种连接两岸、体现政策包容性的活生生的例证!

  他沉思片刻,需要确保这份推荐能够通过,需要加上一道保险。

  他转身走回办公桌,拿起手机拨通一个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