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忠臣力保-《人族圣朝:从商纣五皇子开始》

  妲己轻飘飘一句话,如同毒蛇吐信,瞬间将殷星再度置于险地。是啊,你准备如此充分,莫非早就料到会被弹劾?岂不是更显心机深沉?

  费仲、尤浑等人如同抓住救命稻草,立刻高声附和:“娘娘明鉴!五皇子此举,分明是早有准备,意图欺瞒陛下!”

  纣王眼中的那一丝波动瞬间被怀疑取代,目光阴沉地看向殷星。

  殿内气氛骤然紧张。

  然而,就在殷星准备开口之际,一个苍老却铿锵有力的声音率先响起。

  “陛下!”

  只见亚相比干,手持玉圭,迈步出列。他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眼神却清澈而坚定:“老臣以为,五殿下准备充分,非为狡辩,实乃行事磊落,心中有底之故!”

  他转向妲己和费仲,声音不急不缓:“若殿下真有不臣之心,行事鬼祟,又岂会将所有账目、名册整理得如此清晰明白,任凭查验?此正说明殿下行事光明,无不可对人言之处。至于百姓指印…”

  比干看向那卷布帛,眼中流露出复杂情绪:“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东鲁百姓受殿下活命之恩,自发为其请命,此非邀买人心,而是殿下施政得宜,泽被苍生所致!老臣恳请陛下,莫要寒了忠臣之心,更莫要冷了天下万民之望!”

  比干话音落下,武成王黄飞虎虎目圆睁,大步出列,声如洪钟:“陛下!臣虽不直接管辖东鲁政务,但于军务有所耳闻!五殿下送至北海前线的军械,质优量足,远超往年征调,实乃解了闻太师燃眉之急!此乃大功!若如此兢兢业业、为国纾难之臣都要被构陷,岂不让边疆将士心寒?日后谁还愿尽心王事?”

  又一位老臣出列,乃是司礼大臣商容,他语调沉稳:“陛下,老臣观五殿下所呈数据,流民安置井井有条,荒地开垦卓有成效,此皆富国强兵之基。殿下所为,或许手段略显急切,触犯某些旧例,然其心为国,其利在民,功大于过。朝中若有异议,当遣公正之人前往核查,而非听信一面之词,轻易定罪。”

  紧接着,又有几位中立的官员微微点头,出声表示支持核查,但不应轻易否定殷星的功绩。

  这些重臣,或许平日对殷星的某些革新之举抱有疑虑,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确凿的数据和民心的体现面前,他们选择了站在道理和王朝利益这一边。他们的言辞或许不够激烈,但分量极重,每一句都敲在纣王的心头,也狠狠驳斥了费仲等人的诬告。

  黄飞虎更是暗中握紧了拳,他深知北海危急,闻仲求援之事绝不能公之于众,否则朝局必将大乱,但他以军功说话,力挺殷星支援前线之举,却是无可指责。

  一时间,九间殿内形势逆转。费仲、尤浑等人脸色变得难看无比,他们没想到这些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的忠臣,竟会在此刻如此一致地力保殷星。

  妲己眼眸深处的寒意更盛,她轻哼一声,却未再立刻开口。她可以迷惑纣王,却也不能完全无视这些掌握着实权的重臣的一致意见,尤其涉及军国大事。

  纣王坐在王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扶手,面色变幻不定。一边是宠妃和谄媚之臣的构陷,一边是股肱重臣的力保和看似无可辩驳的证据民心。他的昏聩多疑在此刻激烈交锋。

  殷星立于殿中,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对眼前局面早有预料。比干、黄飞虎等人的挺身而出,在他计划之中,亦是东鲁实实在在的政绩换来的。他微微垂眸,等待着纣王的最终决断。他知道,这把火,暂时烧不起来了。

  果然,纣王沉默良久后,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烦躁:“罢了。”

  “东鲁之事,既然有争议,便依商容所言,遣一钦差前往核查便是。殷星,你暂留朝歌,等候核查结果,不得再擅自离开。至于北海…”他顿了顿,似乎想到闻仲,最终挥了挥手,“闻太师乃国之柱石,所需军械粮草,东鲁既有余力,便继续筹措输送,不得有误。”

  “退朝!”

  没有惩治,也没有完全认可,只是一个拖延式的决定。但这对于殷星而言,已是最好的结果。他成功化解了眼前的危机,赢得了喘息之机,并且保住了继续支援北海的大义名分。

  “儿臣,领旨。”殷星躬身行礼。

  费仲、尤浑等人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逼,只得悻悻然瞪了殷星和比干等人一眼。

  退朝出殿,黄飞虎快步走到殷星身边,低声道:“殿下,今日之事…”他眼中有关切,也有询问。

  殷星微微颔首:“多谢武成王、亚相及诸位大人仗义执言。清者自清。”他目光扫过远处正与妲己耳语的费仲,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只是,魑魅魍魉,不会就此罢休。”

  他的目光,随即望向北方。朝堂危机暂解,但北海之困,才是真正的燃眉之急。他必须尽快想办法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