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城外的官道上,殷星的车驾向着东鲁方向缓缓而行,并无半分被“驱逐”的颓唐,反而透着一种沉静与从容。他掀开车帘,回望那巍峨却暗流汹涌的都城,目光平静无波。
父王的折中之策,早在他预料之中。那柄玄鸟短剑与“隐字符”,与其说是赏赐,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暗示与无奈的默许。既警告他安守东鲁,莫再生事,又默许他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继续折腾,甚至暗含了一丝“若事有可为,亦非不可”的期待。
“无诏不得入朝歌…”殷星指尖摩挲着冰凉的玉符,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也好。这朝堂漩涡,本就非我愿久留之地。东鲁,才是根基。”
他放下车帘,心神沉入修炼之中。《九转人皇经》自行运转,虽远离朝堂权力中心,但东鲁根基未损,气运反馈依旧源源不断,只是增速稍缓。金仙初期的瓶颈已松动,突破在即。
与此同时,朝歌城内,因殷星离去而欣喜若狂的旧贵族们很快便发现,事情并未如他们预期般发展。
新政,并未随着殷星的离开而人亡政息!
以太师闻仲、武成王黄飞虎为首,联合老丞相商容等一批看清局势、真心为国的重臣,竟主动接过了推行新政的旗帜!
朝会上,面对微子启等人迫不及待要求全面废止新政的奏请,闻仲率先出列,声如洪钟:“陛下已有明断,新政于东鲁试行,成效卓着,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岂可因一时非议而废?老臣愿领衔,于朝歌及王畿之地,择其善者而推行之,必使法度周全,稳中求进!”
黄飞虎立即附和:“臣附议!东鲁新军之威,黑石关已验。强军之法,乃固国之本,当逐步推广于各镇戍兵马!”
商容亦颤巍巍出列:“老臣观东鲁农政、工政,确能富国安民。那红薯之物,若真能解万民饥馑,乃不世之功,当谨慎引种,岂能因噎废食?”
这几位重量级人物的联手,顿时压下了朝堂上大半的杂音。纣帝辛见殷星已走,新政又由闻仲等老成持重之臣接手,且只是“择善推行”、“谨慎引种”,并非全盘照搬,也就顺水推舟,默许了此事。
于是,一场由殷星点燃的革新之火,并未因点火者的暂时离去而熄灭,反而以另一种更稳妥、更不易引发剧烈反弹的方式,在朝歌及周边王畿之地悄然蔓延开来。
格物院的部分基础工农着作被允许刊印流传;改良农具、工械的制造图纸被官方工坊采纳;红薯的试种田在几位敢于冒险的农官主持下,于京郊开辟;甚至军中也开始小范围试点《锻体诀》和简化战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鲁的成功模式,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朝堂的控制。
那些通过灵网、行商、游学士子之口传播开的消息,让东鲁不再是遥远模糊的传闻,而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世外桃源”。那里百姓能吃饱饭,寒门能读书修炼,军中能凭军功晋升…
于是,许多苦于贵族盘剥的地方官吏、渴望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乃至一些颇有远见的中小诸侯,开始自发地研究、模仿东鲁模式。
虽无系统性的格物院和武道院,但私塾开始传授一些实用算学、农工知识;家中子弟被送去工匠处学徒的越来越多;各地军中悄然流传起不知从何处抄来的《锻体诀》残篇;甚至有人千方百计想搞到东鲁流出的符文器具样本进行仿制…
一股模仿东鲁、寻求变革的暗流,已在商王朝辽阔的土地下悄然涌动。虽零散,却充满生机。星星之火,已然播撒。
东鲁领主府内,殷星通过灵网不断接收着来自各方的消息。看着【薪火燎原】任务的进度条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跳动增长,他已知晓,大势已成。
这变革之火,一旦点燃,便再非人力所能轻易扼杀。它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不公命运的抗争,这是最磅礴的力量。
他起身,走向领主府深处的地下行宫。那里,安置着破损的【城市之心】和那半截神秘的残碑。是时候,集中资源,解决一些核心问题了。五十万功德的缺口,必须尽快补上。
而在他看不见的角落,一些西方教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那些模仿东鲁模式的地区,似乎试图引导或利用这股新生的力量…
        父王的折中之策,早在他预料之中。那柄玄鸟短剑与“隐字符”,与其说是赏赐,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暗示与无奈的默许。既警告他安守东鲁,莫再生事,又默许他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继续折腾,甚至暗含了一丝“若事有可为,亦非不可”的期待。
“无诏不得入朝歌…”殷星指尖摩挲着冰凉的玉符,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也好。这朝堂漩涡,本就非我愿久留之地。东鲁,才是根基。”
他放下车帘,心神沉入修炼之中。《九转人皇经》自行运转,虽远离朝堂权力中心,但东鲁根基未损,气运反馈依旧源源不断,只是增速稍缓。金仙初期的瓶颈已松动,突破在即。
与此同时,朝歌城内,因殷星离去而欣喜若狂的旧贵族们很快便发现,事情并未如他们预期般发展。
新政,并未随着殷星的离开而人亡政息!
以太师闻仲、武成王黄飞虎为首,联合老丞相商容等一批看清局势、真心为国的重臣,竟主动接过了推行新政的旗帜!
朝会上,面对微子启等人迫不及待要求全面废止新政的奏请,闻仲率先出列,声如洪钟:“陛下已有明断,新政于东鲁试行,成效卓着,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岂可因一时非议而废?老臣愿领衔,于朝歌及王畿之地,择其善者而推行之,必使法度周全,稳中求进!”
黄飞虎立即附和:“臣附议!东鲁新军之威,黑石关已验。强军之法,乃固国之本,当逐步推广于各镇戍兵马!”
商容亦颤巍巍出列:“老臣观东鲁农政、工政,确能富国安民。那红薯之物,若真能解万民饥馑,乃不世之功,当谨慎引种,岂能因噎废食?”
这几位重量级人物的联手,顿时压下了朝堂上大半的杂音。纣帝辛见殷星已走,新政又由闻仲等老成持重之臣接手,且只是“择善推行”、“谨慎引种”,并非全盘照搬,也就顺水推舟,默许了此事。
于是,一场由殷星点燃的革新之火,并未因点火者的暂时离去而熄灭,反而以另一种更稳妥、更不易引发剧烈反弹的方式,在朝歌及周边王畿之地悄然蔓延开来。
格物院的部分基础工农着作被允许刊印流传;改良农具、工械的制造图纸被官方工坊采纳;红薯的试种田在几位敢于冒险的农官主持下,于京郊开辟;甚至军中也开始小范围试点《锻体诀》和简化战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鲁的成功模式,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朝堂的控制。
那些通过灵网、行商、游学士子之口传播开的消息,让东鲁不再是遥远模糊的传闻,而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世外桃源”。那里百姓能吃饱饭,寒门能读书修炼,军中能凭军功晋升…
于是,许多苦于贵族盘剥的地方官吏、渴望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乃至一些颇有远见的中小诸侯,开始自发地研究、模仿东鲁模式。
虽无系统性的格物院和武道院,但私塾开始传授一些实用算学、农工知识;家中子弟被送去工匠处学徒的越来越多;各地军中悄然流传起不知从何处抄来的《锻体诀》残篇;甚至有人千方百计想搞到东鲁流出的符文器具样本进行仿制…
一股模仿东鲁、寻求变革的暗流,已在商王朝辽阔的土地下悄然涌动。虽零散,却充满生机。星星之火,已然播撒。
东鲁领主府内,殷星通过灵网不断接收着来自各方的消息。看着【薪火燎原】任务的进度条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跳动增长,他已知晓,大势已成。
这变革之火,一旦点燃,便再非人力所能轻易扼杀。它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不公命运的抗争,这是最磅礴的力量。
他起身,走向领主府深处的地下行宫。那里,安置着破损的【城市之心】和那半截神秘的残碑。是时候,集中资源,解决一些核心问题了。五十万功德的缺口,必须尽快补上。
而在他看不见的角落,一些西方教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那些模仿东鲁模式的地区,似乎试图引导或利用这股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