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如织,绵密不绝,将沈阳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之中。已是第三日了,这座东北重镇被秋雨洗刷得泛着冷光,青石板路上积水成洼,映出昏黄摇曳的灯影。
陈峰站在“同和客栈”二楼的窗前,指尖夹着半截“老刀牌”香烟,烟灰积了长长一截,在风中簌簌欲落。他望着窗外,目光穿透雨帘,落在湿漉漉的街道上。一个黄包车夫披着破旧蓑衣,正拉着车在雨中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积水,溅起一片水花。车把手上挂着的马灯随着颠簸晃悠不定,昏黄的光线下,能清晰看见车夫脊背上深色的汗渍——秋雨已带寒意,可这些人跑得比夏日还急,仿佛要将满城的压抑与不安统统甩在身后。
楼下“王记包子铺”尚未打烊,蒸笼里冒出的白汽裹着肉香,混着雨水的潮气袅袅上升,勉强冲淡了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昨日午后,南满铁路附属地附近日军“演习”时,流弹击穿一家绸缎庄门板后留下的焦糊气味,至今未散。
陈峰将烟蒂摁在窗台上的搪瓷缸里,缸底已积了厚厚一层烟油,是他这四十六天来攒下的“战利品”。自从莫名穿越到这个时代,从最初在奉天站被老烟枪从日本浪人刀下救出,到如今能熟练使用“大洋”付账、听懂东北话里的弦外之音,他几乎是用尽全力,将自己往1931年的沈阳城里嵌。
可嵌得越深,心里的焦虑就越发沉重。
桌角摊着一张揉得发皱的《盛京时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黑体字印着“万宝山事件解决,日中双方达成谅解”,配图是日本领事馆官员与奉天省政府代表握手的照片。照片上的中国人笑容僵硬,日本人的嘴角却压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陈峰清楚,这所谓的“谅解”不过是日军为“九一八”计划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再过十一天,柳条湖的爆炸声将彻底撕碎这虚假的和平,整个东北都将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封皮是磨损的黑色皮革,这是穿越时唯一随身带来的物件。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迹记录着从7月万宝山事件细节,到8月中村事件的日军反应,再到这半个月来日军在北大营周边的演习频率——每一条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而网中的猎物,正是沈阳城即将面临的命运。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节奏轻缓而特殊,是老烟枪约定的暗号。
陈峰迅速将笔记本塞进枕下,快步走到门前。门外站着的老烟枪身披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头戴旧毡帽,帽檐不断滴着水珠。他手里拎着个油纸包,油渍已将部分油纸浸得透明。
“淋透了?”陈峰侧身让他进来,顺手递过一条干毛巾。
老烟枪接过毛巾,胡乱擦了把脸,露出布满皱纹的面容,眼角那道疤痕在昏黄灯光下格外显眼——那是甲午年与日军交战时留下的,他常说“这疤记着仇,一辈子都忘不了”。“没大事,就是这雨邪性,下得人心里发慌。”他把油纸包放在桌上,展开后是四个冒着热气的肉包子,“王记刚出锅的,你下午说没吃饭,我顺道捎了几个。”
陈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肉馅中葱姜味十足,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家常味道。他一边咀嚼,一边看向老烟枪:“日军那边有动静吗?”
老烟枪在桌边板凳上坐下,从怀里掏出铜制烟袋锅,慢条斯理地装着烟丝,动作悠闲却丝毫不耽误说话:“下午我去附属地那边转了转,看见日军的卡车往北大营西边运了不少东西,用帆布盖着,看形状像是弹药箱。巡逻的日军比昨天多了一倍,个个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他顿了顿,点燃烟袋锅深吸一口,烟圈从嘴角逸出,在灯光下缓缓散开:“对了,我还看见佐藤英机了。”
陈峰手中的动作猛然一顿:“他在哪?”
“在‘大和旅馆’门口,与几个穿军装的日本人交谈。”老烟枪的声音压低了几分,眼神中透着警惕,“我离得远,听不清内容,但他神态不似平日沉稳,手老是攥成拳头,像是在等待什么消息。”
佐藤英机。
这个名字如一根尖刺,扎在陈峰心头已半月有余。8月29日那天,他在小西门外的街头,用现代格斗术放倒了三个骚扰林晚秋的日本浪人,当时就注意到街角人力车上坐着个穿西装的日本人,手拿笔记本正盯着他——后来老烟枪告知,那人就是日本关东军情报课少佐佐藤英机,是个“精通中国文化,比豺狼还狠”的角色。
自那以后,陈峰总感觉有双眼睛在暗中窥视。他换了三次住处,每次都选在人流密集之处,可深夜出门时,仍能察觉身后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他明白,佐藤英机已将他列为“可疑分子”,只是尚未摸清底细,才没有动手。
“林小姐那边呢?”陈峰再问,嘴里的包子忽然没了滋味。
老烟枪磕了磕烟袋锅,烟灰飘落在地:“昨天我去林公馆附近的粮栈打听,伙计说林小姐这几日未曾出门,听说与林会长大吵一架——好像是林会长要她参加日本商会的‘亲善晚宴’,她执意不肯,将自己反锁房中。”
陈峰眉头紧锁。林晚秋的父亲林世昌是沈阳商会副会长,与日本商会有生意往来。这半个月来,林晚秋偷偷三次将日军布防图交予他,都是从父亲书房中窃取的。上次见面时,林晚秋说父亲已起疑心,让她近期少与陈峰接触——如今看来,矛盾已浮出水面。
“赵山河那边有信吗?”这是陈峰最关切的事。
提及赵山河,老烟枪面色一沉:“前日我托人给北大营捎信,让他设法与你一见。可昨日回话的人说,赵连长被上级关了禁闭——就因上次你让他递交的‘日军演习异常’报告,他与营长大吵一架,指责营长‘置士兵性命于不顾’,结果被关三日,昨日方才放出,还被警告‘再敢胡言乱语,便革职查办’。”
陈峰手指猛然攥紧,指节泛白。
他早知东北军高层持“不抵抗”态度,可亲耳听闻赵山河因传递预警而被关禁闭,心头仍如巨石压顶般沉重。赵山河是东北军第7旅某连上尉连长,第7旅驻守北大营,是沈阳城周边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日军步步紧逼下,竟连备战的权利都没有。
“不行,我必须见到赵山河。”陈峰霍然起身,椅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锐响。
老烟枪吓了一跳,急忙拉住他:“你疯了?北大营现今管得比以前严十倍,门口除了东北军岗哨,还有日军‘观察员’盯着。你一个无通行证之人,进去就是自投罗网!”
“我不能等。”陈峰声音低沉,眼神中是不容置疑的坚定,“距9月18日只剩十一天,赵山河是第7旅中少数愿听我说话之人,我必须与他说清楚,让他提前准备——纵不能使整个第7旅备战,至少也要让他的连队有还手之力。”
“可你怎么进去?”老烟枪急得直拍大腿,“北大营岗哨虽是赵山河的战友,可日军‘观察员’就在旁盯着,他们就算想放你进去,也不敢啊!”
陈峰沉默不语。他知老烟枪所言在理,北大营现下就是“火药桶”,日军眼线无处不在,硬闯绝无可能。他踱至窗边,望着窗外雨帘,脑中飞速运转——现代特种作战中,潜入是最基础技能,可眼下他无夜视仪、无消音器,甚至连像样武器都没有,唯有一把从老烟枪处购来的“撸子”(毛瑟M1910手枪),且仅余五发子弹。
忽然,他的目光落在街对面的“广和木匠铺”上。铺内亮着灯,一个木匠正在刨木,刨花在灯光下飞舞,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迅即被雨水浸透。陈峰眼睛一亮——木匠铺后墙,紧挨着北大营西围墙。
“有办法了。”陈峰转身看向老烟枪,“你可知北大营西围墙那边,夜间可有岗哨?”
老烟枪思忖片刻,道:“西围墙那边是片荒地,平日少有人至,岗哨比正门少,似乎只有两个,都是赵山河连里的老兵——上次与拉货的马车夫闲聊,他说夜间十二点后,岗哨会换班,换班时约有三分钟空隙。”
“三分钟足够。”陈峰点头,心中已有计划,“帮我准备两样东西:一件黑色短褂,一把木工用的凿子,再画张北大营西围墙附近地形图,标出岗哨位置。”
老烟枪望着陈峰,眼中满是忧虑:“你真要从西边翻墙?那围墙有两米多高,上头还有铁丝网,万一失手怎么办?纵使你进去了,北大营那么大,如何找到赵山河的连队?”
“我自有办法。”陈峰拍拍老烟枪的肩膀,“放心,我在部队练过攀爬,两米多的墙不算什么。至于找赵山河,他的连队驻在北大营西北角营房,我只需摸到西北角,必能找到他——别忘了,我手上有他给的‘士兵通行证’,虽是假的,但夜色昏暗,应能蒙混过关。”
那是半月前赵山河偷偷给陈峰的假通行证,上书“第7旅某连士兵李铁柱”,照片是陈峰的,盖着赵山河连队的公章——当时赵山河说“万一你有急事需进北大营,此物或可挡些麻烦”,不想今日果真派上用场。
老烟枪还想劝阻,可见陈峰眼神坚定,终是叹气道:“行,我这就去准备。你等着,一个时辰内回来。”
老烟枪离去后,陈峰将桌上包子吃完,又喝了半壶热水,随即开始检查装备——他将“撸子”别在腰后,用衣摆盖住,笔记本揣入怀中贴身收藏。还向客栈老板借了块肥皂,切成小块装入衣袋——现代特种作战中,肥皂可润滑铁丝网,减少攀爬时的声响。
晚十一时半,老烟枪返回。他带来一件黑色短褂、一把磨得锃亮的木工凿子,还有一张毛笔画成的地形图,上用红笔标出岗哨位置与换班路线。
“岗哨名字我也问来了,一个叫王二柱,一个叫李大海,都是赵山河连里的老兵,为人仗义,就是有些怕事。”老烟枪将东西递给陈峰,又从怀中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个煮鸡蛋,“拿着垫垫肚子,进去后未必有吃的。”
陈峰接过布包,心头涌起暖意。在这乱世之中,老烟枪这般底层百姓,无惊天动地之能,却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家国大义。
“多谢。”陈峰换上黑色短褂,将地形图折好塞入鞋底——那里最不易被搜到。
“务必小心。”老烟枪送陈峰至客栈门口,雨势已小,化作绵绵雨丝,“若遇险情,就往木匠铺跑,我会在那里接应。”
陈峰点头,未再多言,转身没入雨帘之中。
从同和客栈至北大营西围墙,需穿过三条小巷,约二里路程。陈峰步履迅捷却轻盈,脚步落在青石板路上,几乎悄无声息——这是现代特种部队的“潜行步伐”,能最大限度减少动静。
巷中寂静,唯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及远处日军岗楼中的咳嗽声。陈峰贴墙而行,目光警惕扫视四周,双耳仔细捕捉一切声响——他知日军巡逻队可能随时出现,必须保持最高警觉。
行至第三条巷尾,便是“广和木匠铺”。铺内灯火已灭,唯门缝中透出微光。陈峰绕至铺后,果见一道两米余高的青砖围墙,墙顶缠绕着铁丝网,在朦胧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瞥了眼手表,十一时五十分,距岗哨换班尚有十分钟。
陈峰蹲在墙角阴影中,从袋中取出肥皂,用刀切成细条,而后缓缓靠近围墙。他先仔细观察铁丝网结构,发现是最简单的刺铁丝,并未通电——这个时代的局限,日军尚未在北大营围墙安装电网。
他将肥皂条涂抹于铁丝网上,尽量覆盖所有尖刺,而后退后几步,活动手腕脚踝。现代特种部队攀爬训练中,这种两米多高的围墙,他最快十秒内便能翻越。现下虽无专业攀爬装备,半分钟内应能完成。
十一时五十八分,远处传来岗哨换班的脚步声。
陈峰屏息凝神,目光紧盯围墙那端的岗哨位置。他能听见两个士兵的交谈声,一个粗哑,一个尖细,应就是老烟枪所说的王二柱与李大海。
“妈的,这鬼天气,雨下了三天还不停。”粗哑声音道,应是王二柱。
“别抱怨了,赶紧换班,我还等着回去睡觉呢。”尖细声音接话,是李大海。
“你说咱们天天这么站岗,到底图个啥?日军天天在外头演习,营长却不让备战,真打起来,咱们手里的枪能顶用吗?”王二柱语气中满是怨愤。
“别瞎说!小心被‘观察员’听见,革你的职!”李大海急忙制止。
恰在此时,换班的脚步声渐远——岗哨换班的空隙到了。
陈峰抓住时机,猛地冲向围墙。他双手抓住墙顶砖缝,用力一撑,身体瞬间腾空,双脚蹬墙快速上攀。涂了肥皂的铁丝网未刮到衣物,仅用二十五秒,他便翻至围墙另一侧,稳稳落地。
落地的刹那,他迅速蹲下身,隐于墙角阴影中,仔细聆听四周动静。北大营内一片寂静,唯有远处营房传来的士兵鼾声,及风吹树梢的沙沙作响。
他从鞋底抽出地形图,借微弱月光查看——西北角营房约在五百米外,中间需经过一片菜地与一...
        陈峰站在“同和客栈”二楼的窗前,指尖夹着半截“老刀牌”香烟,烟灰积了长长一截,在风中簌簌欲落。他望着窗外,目光穿透雨帘,落在湿漉漉的街道上。一个黄包车夫披着破旧蓑衣,正拉着车在雨中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积水,溅起一片水花。车把手上挂着的马灯随着颠簸晃悠不定,昏黄的光线下,能清晰看见车夫脊背上深色的汗渍——秋雨已带寒意,可这些人跑得比夏日还急,仿佛要将满城的压抑与不安统统甩在身后。
楼下“王记包子铺”尚未打烊,蒸笼里冒出的白汽裹着肉香,混着雨水的潮气袅袅上升,勉强冲淡了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昨日午后,南满铁路附属地附近日军“演习”时,流弹击穿一家绸缎庄门板后留下的焦糊气味,至今未散。
陈峰将烟蒂摁在窗台上的搪瓷缸里,缸底已积了厚厚一层烟油,是他这四十六天来攒下的“战利品”。自从莫名穿越到这个时代,从最初在奉天站被老烟枪从日本浪人刀下救出,到如今能熟练使用“大洋”付账、听懂东北话里的弦外之音,他几乎是用尽全力,将自己往1931年的沈阳城里嵌。
可嵌得越深,心里的焦虑就越发沉重。
桌角摊着一张揉得发皱的《盛京时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黑体字印着“万宝山事件解决,日中双方达成谅解”,配图是日本领事馆官员与奉天省政府代表握手的照片。照片上的中国人笑容僵硬,日本人的嘴角却压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陈峰清楚,这所谓的“谅解”不过是日军为“九一八”计划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再过十一天,柳条湖的爆炸声将彻底撕碎这虚假的和平,整个东北都将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封皮是磨损的黑色皮革,这是穿越时唯一随身带来的物件。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迹记录着从7月万宝山事件细节,到8月中村事件的日军反应,再到这半个月来日军在北大营周边的演习频率——每一条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而网中的猎物,正是沈阳城即将面临的命运。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节奏轻缓而特殊,是老烟枪约定的暗号。
陈峰迅速将笔记本塞进枕下,快步走到门前。门外站着的老烟枪身披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头戴旧毡帽,帽檐不断滴着水珠。他手里拎着个油纸包,油渍已将部分油纸浸得透明。
“淋透了?”陈峰侧身让他进来,顺手递过一条干毛巾。
老烟枪接过毛巾,胡乱擦了把脸,露出布满皱纹的面容,眼角那道疤痕在昏黄灯光下格外显眼——那是甲午年与日军交战时留下的,他常说“这疤记着仇,一辈子都忘不了”。“没大事,就是这雨邪性,下得人心里发慌。”他把油纸包放在桌上,展开后是四个冒着热气的肉包子,“王记刚出锅的,你下午说没吃饭,我顺道捎了几个。”
陈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肉馅中葱姜味十足,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家常味道。他一边咀嚼,一边看向老烟枪:“日军那边有动静吗?”
老烟枪在桌边板凳上坐下,从怀里掏出铜制烟袋锅,慢条斯理地装着烟丝,动作悠闲却丝毫不耽误说话:“下午我去附属地那边转了转,看见日军的卡车往北大营西边运了不少东西,用帆布盖着,看形状像是弹药箱。巡逻的日军比昨天多了一倍,个个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他顿了顿,点燃烟袋锅深吸一口,烟圈从嘴角逸出,在灯光下缓缓散开:“对了,我还看见佐藤英机了。”
陈峰手中的动作猛然一顿:“他在哪?”
“在‘大和旅馆’门口,与几个穿军装的日本人交谈。”老烟枪的声音压低了几分,眼神中透着警惕,“我离得远,听不清内容,但他神态不似平日沉稳,手老是攥成拳头,像是在等待什么消息。”
佐藤英机。
这个名字如一根尖刺,扎在陈峰心头已半月有余。8月29日那天,他在小西门外的街头,用现代格斗术放倒了三个骚扰林晚秋的日本浪人,当时就注意到街角人力车上坐着个穿西装的日本人,手拿笔记本正盯着他——后来老烟枪告知,那人就是日本关东军情报课少佐佐藤英机,是个“精通中国文化,比豺狼还狠”的角色。
自那以后,陈峰总感觉有双眼睛在暗中窥视。他换了三次住处,每次都选在人流密集之处,可深夜出门时,仍能察觉身后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他明白,佐藤英机已将他列为“可疑分子”,只是尚未摸清底细,才没有动手。
“林小姐那边呢?”陈峰再问,嘴里的包子忽然没了滋味。
老烟枪磕了磕烟袋锅,烟灰飘落在地:“昨天我去林公馆附近的粮栈打听,伙计说林小姐这几日未曾出门,听说与林会长大吵一架——好像是林会长要她参加日本商会的‘亲善晚宴’,她执意不肯,将自己反锁房中。”
陈峰眉头紧锁。林晚秋的父亲林世昌是沈阳商会副会长,与日本商会有生意往来。这半个月来,林晚秋偷偷三次将日军布防图交予他,都是从父亲书房中窃取的。上次见面时,林晚秋说父亲已起疑心,让她近期少与陈峰接触——如今看来,矛盾已浮出水面。
“赵山河那边有信吗?”这是陈峰最关切的事。
提及赵山河,老烟枪面色一沉:“前日我托人给北大营捎信,让他设法与你一见。可昨日回话的人说,赵连长被上级关了禁闭——就因上次你让他递交的‘日军演习异常’报告,他与营长大吵一架,指责营长‘置士兵性命于不顾’,结果被关三日,昨日方才放出,还被警告‘再敢胡言乱语,便革职查办’。”
陈峰手指猛然攥紧,指节泛白。
他早知东北军高层持“不抵抗”态度,可亲耳听闻赵山河因传递预警而被关禁闭,心头仍如巨石压顶般沉重。赵山河是东北军第7旅某连上尉连长,第7旅驻守北大营,是沈阳城周边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日军步步紧逼下,竟连备战的权利都没有。
“不行,我必须见到赵山河。”陈峰霍然起身,椅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锐响。
老烟枪吓了一跳,急忙拉住他:“你疯了?北大营现今管得比以前严十倍,门口除了东北军岗哨,还有日军‘观察员’盯着。你一个无通行证之人,进去就是自投罗网!”
“我不能等。”陈峰声音低沉,眼神中是不容置疑的坚定,“距9月18日只剩十一天,赵山河是第7旅中少数愿听我说话之人,我必须与他说清楚,让他提前准备——纵不能使整个第7旅备战,至少也要让他的连队有还手之力。”
“可你怎么进去?”老烟枪急得直拍大腿,“北大营岗哨虽是赵山河的战友,可日军‘观察员’就在旁盯着,他们就算想放你进去,也不敢啊!”
陈峰沉默不语。他知老烟枪所言在理,北大营现下就是“火药桶”,日军眼线无处不在,硬闯绝无可能。他踱至窗边,望着窗外雨帘,脑中飞速运转——现代特种作战中,潜入是最基础技能,可眼下他无夜视仪、无消音器,甚至连像样武器都没有,唯有一把从老烟枪处购来的“撸子”(毛瑟M1910手枪),且仅余五发子弹。
忽然,他的目光落在街对面的“广和木匠铺”上。铺内亮着灯,一个木匠正在刨木,刨花在灯光下飞舞,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迅即被雨水浸透。陈峰眼睛一亮——木匠铺后墙,紧挨着北大营西围墙。
“有办法了。”陈峰转身看向老烟枪,“你可知北大营西围墙那边,夜间可有岗哨?”
老烟枪思忖片刻,道:“西围墙那边是片荒地,平日少有人至,岗哨比正门少,似乎只有两个,都是赵山河连里的老兵——上次与拉货的马车夫闲聊,他说夜间十二点后,岗哨会换班,换班时约有三分钟空隙。”
“三分钟足够。”陈峰点头,心中已有计划,“帮我准备两样东西:一件黑色短褂,一把木工用的凿子,再画张北大营西围墙附近地形图,标出岗哨位置。”
老烟枪望着陈峰,眼中满是忧虑:“你真要从西边翻墙?那围墙有两米多高,上头还有铁丝网,万一失手怎么办?纵使你进去了,北大营那么大,如何找到赵山河的连队?”
“我自有办法。”陈峰拍拍老烟枪的肩膀,“放心,我在部队练过攀爬,两米多的墙不算什么。至于找赵山河,他的连队驻在北大营西北角营房,我只需摸到西北角,必能找到他——别忘了,我手上有他给的‘士兵通行证’,虽是假的,但夜色昏暗,应能蒙混过关。”
那是半月前赵山河偷偷给陈峰的假通行证,上书“第7旅某连士兵李铁柱”,照片是陈峰的,盖着赵山河连队的公章——当时赵山河说“万一你有急事需进北大营,此物或可挡些麻烦”,不想今日果真派上用场。
老烟枪还想劝阻,可见陈峰眼神坚定,终是叹气道:“行,我这就去准备。你等着,一个时辰内回来。”
老烟枪离去后,陈峰将桌上包子吃完,又喝了半壶热水,随即开始检查装备——他将“撸子”别在腰后,用衣摆盖住,笔记本揣入怀中贴身收藏。还向客栈老板借了块肥皂,切成小块装入衣袋——现代特种作战中,肥皂可润滑铁丝网,减少攀爬时的声响。
晚十一时半,老烟枪返回。他带来一件黑色短褂、一把磨得锃亮的木工凿子,还有一张毛笔画成的地形图,上用红笔标出岗哨位置与换班路线。
“岗哨名字我也问来了,一个叫王二柱,一个叫李大海,都是赵山河连里的老兵,为人仗义,就是有些怕事。”老烟枪将东西递给陈峰,又从怀中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个煮鸡蛋,“拿着垫垫肚子,进去后未必有吃的。”
陈峰接过布包,心头涌起暖意。在这乱世之中,老烟枪这般底层百姓,无惊天动地之能,却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家国大义。
“多谢。”陈峰换上黑色短褂,将地形图折好塞入鞋底——那里最不易被搜到。
“务必小心。”老烟枪送陈峰至客栈门口,雨势已小,化作绵绵雨丝,“若遇险情,就往木匠铺跑,我会在那里接应。”
陈峰点头,未再多言,转身没入雨帘之中。
从同和客栈至北大营西围墙,需穿过三条小巷,约二里路程。陈峰步履迅捷却轻盈,脚步落在青石板路上,几乎悄无声息——这是现代特种部队的“潜行步伐”,能最大限度减少动静。
巷中寂静,唯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及远处日军岗楼中的咳嗽声。陈峰贴墙而行,目光警惕扫视四周,双耳仔细捕捉一切声响——他知日军巡逻队可能随时出现,必须保持最高警觉。
行至第三条巷尾,便是“广和木匠铺”。铺内灯火已灭,唯门缝中透出微光。陈峰绕至铺后,果见一道两米余高的青砖围墙,墙顶缠绕着铁丝网,在朦胧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瞥了眼手表,十一时五十分,距岗哨换班尚有十分钟。
陈峰蹲在墙角阴影中,从袋中取出肥皂,用刀切成细条,而后缓缓靠近围墙。他先仔细观察铁丝网结构,发现是最简单的刺铁丝,并未通电——这个时代的局限,日军尚未在北大营围墙安装电网。
他将肥皂条涂抹于铁丝网上,尽量覆盖所有尖刺,而后退后几步,活动手腕脚踝。现代特种部队攀爬训练中,这种两米多高的围墙,他最快十秒内便能翻越。现下虽无专业攀爬装备,半分钟内应能完成。
十一时五十八分,远处传来岗哨换班的脚步声。
陈峰屏息凝神,目光紧盯围墙那端的岗哨位置。他能听见两个士兵的交谈声,一个粗哑,一个尖细,应就是老烟枪所说的王二柱与李大海。
“妈的,这鬼天气,雨下了三天还不停。”粗哑声音道,应是王二柱。
“别抱怨了,赶紧换班,我还等着回去睡觉呢。”尖细声音接话,是李大海。
“你说咱们天天这么站岗,到底图个啥?日军天天在外头演习,营长却不让备战,真打起来,咱们手里的枪能顶用吗?”王二柱语气中满是怨愤。
“别瞎说!小心被‘观察员’听见,革你的职!”李大海急忙制止。
恰在此时,换班的脚步声渐远——岗哨换班的空隙到了。
陈峰抓住时机,猛地冲向围墙。他双手抓住墙顶砖缝,用力一撑,身体瞬间腾空,双脚蹬墙快速上攀。涂了肥皂的铁丝网未刮到衣物,仅用二十五秒,他便翻至围墙另一侧,稳稳落地。
落地的刹那,他迅速蹲下身,隐于墙角阴影中,仔细聆听四周动静。北大营内一片寂静,唯有远处营房传来的士兵鼾声,及风吹树梢的沙沙作响。
他从鞋底抽出地形图,借微弱月光查看——西北角营房约在五百米外,中间需经过一片菜地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