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朝堂之上风云起,一拜天子夺大义-《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清晨的宫城像一口扣住天下呼吸的大钟。

  钟腹里雾气沉沉,丹陛未干的露在砖缝里结成细小的珠,殿门的金钉一颗颗冷得发白。

  宫道两旁的铜兽炉吐出缕缕薄烟,药香里掺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辛辣,像有人把什么话磨成了粉,混在香里,叫人不知不觉就要顺着那股味道去想。

  并州营帐内,灯火方熄又点。

  陈宫执一卷《礼》,卷角已经被他拢得极平。

  他把卷轴按在案上,看着吕布:“今日入殿,有三道险——名险、礼险、心险。名险,在于李儒要把‘护道’打成‘假义’,拿‘相国恩’来压;礼险,在于班位、跪拜与受赐的次序,他会叫你先拜相,再拜天;心险,在于殿下幼弱、群臣惶惧,你若动得过快,他们会怕你,你若慢得过头,他们会把你递上去当盾。”

  “如何破?”吕布问。

  “以矩破之。”陈宫把卷一合,指尖在案上点了三下,“今日之拜,只一拜——拜天子,不拜相国。拜完即起,以兵礼称臣,以‘护道三章’为据,以‘红梅为信’为凭,以‘刃印为契’为束。人情要给,天子要敬,相国要让,士人要看,百姓要听。”

  张辽在侧拢紧甲带,嘴角压着一线笑:“一拜,够重。”

  “重,却不沉。”陈宫看他一眼,“记住,殿上不拔刀,不饮酒,不改矩。”

  魏校尉抱甲进帐:“粥棚已开,告示新贴,红梅印与账目俱明。北邙义冢第一段木桩立好,待司徒府派书史刻名。”

  吕布起身,抚戟而出。

  宫城外,风从红墙上滑下来,带着石上苔痕的湿冷。

  王允已在午门北侧等候,身后两名门吏抱着长匣。

  相见行礼,王允低声:“殿上不可多言。待问,方答。若相府以酒试,借‘护道禁饮’谢之;若以座试,愿站不坐;若以赏试,愿以‘护道马籍’纳之。臣在上东序,太学诸生在外殿,闻钟声,便齐诵三章,压一压那股‘笑’。”

  “谢司徒。”吕布拱手。

  步上丹陛,殿门内的光被屏风截成一片一片。

  屏外,羽林军列戟如林;屏内,玉案低矮,珠帘轻垂,童声小心地念着册文。

  董卓坐西,貂裘厚重,笑声里有油,目光却像两粒熬得太久的豆,黑而黏;李儒侍立其后,袖口垂着,眼底那道细影藏得更深。

  殿中央铺着一条金线,金线尽头,天子端坐。年岁尚小,衣冠却极整,眉眼间有一股执拗的静——那是风里立住的小火,虽弱不熄。

  “并州温侯吕布,护道都部入殿——”司礼官唱名。

  吕布跨入金线之内,三步,五步,七步。每一步之间都恰好有一息,像他把刀收在鞘里,仍按着那口气,不急不缓。

  他行至殿心,忽而停住,按甲屈膝,一拜——额不及地,膝不过砖,拜既不卑,也不慢。他的声音从胸腔里推出去:“臣并州吕布,奉约护道,拜见陛下。”

  这一拜的“声”落在殿砖上,像钉拍在桩上,直直传到每一个人的骨里。

  百官的眼波乱了一瞬——拜天子,不拜相。

  董卓脸上的笑像一张被风吹到一半的纸,忽而从中间撕出一道细口子,露出里面生涩的颜色。李儒仍笑,手里袖影却微微一顿。

  天子眸光一亮,很轻地偏头,看了看东侧的王允。王允不动,只把袖里的手握了一握。天子于是开口,声音还嫩,却清:“并州护道,朕闻其名。温侯远来,辛苦了。”

  吕布起身,不进不退,恰到礼线:“臣护道,不敢以私劳扰朝。”

  董卓拍手笑:“温侯客气。洛阳多事,正需贤将护持。今日朕召诸臣,不过议护道之具。来人,赐座,赐酒——先赐温侯。”

  礼官应声,宫婢捧出锦垫、玉卮。

  吕布不看酒,只看玉卮上那一朵雕得极细的花——不是梅,是芍药。

  芍药富丽,梅花清寒。玉卮在他面前停住,他目光沉下一分:“臣军有禁,护道之日不饮。愿以水代酒。至于座——臣以兵礼立,谢座。”

  这两句落下,殿中又是一阵细不可闻的动。

  礼官的手一迟,玉卮边沿撞在托盘上,发出一点轻响。

  董卓的笑又大了一点:“温侯持矩,朕甚喜。既如此——”他眼尾一挑,似无意地看了李儒一眼,“赐相国座后,赐温侯座。先问相国之策,后问温侯之意。”

  这是要把“位”压一次。

  吕布不动,陈宫在东阶之下看得分明,心里把这个“位”字记了一笔。

  就在这时,王允前行半步,按礼奏对:“陛下,护道之事,系民心,系学宫,系军矩。王某以为,先问太学所议之《护道三章》,再问相国之策,最后问温侯以行之术。名先、法次、力后,则可正天下之听。”

  董卓的笑意淡了一丝,像油面上露出一小圈水,他指尖在扶手上轻轻点了一点:“司徒所言——可听。”他似笑非笑,“李卿以为如何?”

  李儒向前一步,拱手:“司徒以名先,合礼。相国以法辅,合制。温侯以力行,合时。三者并举,方为久计。臣有小议:护道既为公器,宜立护道之印,以分真伪;护道既非私赏,宜立护道之籍,以正收支。”他说到这里,眼里溢出一丝温和的笑,“臣请相国主籍,司徒主印,温侯主行。三家相印相检,彼此成驭。”

  此议一出,百官里有细微的称善。

  名好听,制也齐整——但它把“护道”的命根捏在相国与司徒手里,温侯只是执事的手。陈宫抬眼,目光与王允一撞,都看懂了:这叫“以三分驭一”。

  吕布拱手:“臣请以‘红梅印’为信,以太学为母,司徒为子;以‘刃印’为契,以并州为证,相国为记。三月一呈,帐以‘红梅’验形,以‘刃痕’验诚;籍不入相府私库,置‘护道台’于太学之下,以司徒与御史共署;臣奉行,违章者以军法治,逾矩者以红梅公示。”

  他把“护道”往太学与御史台这两个“公处”一放,李儒的“相国主籍”便被掰开了一指;再以“刃痕”为契,给自己系了一道枷,叫人无话可说。

  王允接奏:“臣请益之——护道台之官,不置印绶,不设俸禄,皆以士人志愿与并州兵卒共守。其文书,以红梅为印,其契据,以刃痕为别。若有假冒,不诉相府,不诉兵曹,直诉太学与御史。”

  董卓的指尖重重敲了一下扶手,眼里掠过一丝不耐:“司徒之议,朕听见了。李卿——”

  李儒仍笑:“臣以为,权衡已定。只是名既起,必成峨峨之峰。峰高而风速,山形险而易摔。臣请再设一条:护道之兵,不得进宫门半步,不得夜宿城中,不得以护道为名行捕私民之事。违者,司徒按名、御史按法、相国按军同治。”

  吕布躬身:“谨受约束。”他把“受束”说在前头,把“谨”字压得极实。

  殿中风向微微一转——温侯受束,士人安;太学挂名,百姓安;相国有条,权臣安。天子年幼,却忽然直直看向吕布,问:“温侯以‘护道’为名,护谁之道?”

  吕布缓缓跪下,按甲叩一指,指节在砖上发出一声极轻的“嗒”:“护陛下之道,护百姓之道,护士人之道。非护某家之道,非护某人之道。”

  “何以证?”天子追问。童声清,字字落在地上。

  吕布抬手,取出一卷素笺。

  笺面洁白,无金饰,只有下角一朵红梅,旁边一缕细不可见的刃痕。他把笺托起:“此为《护道三章》原,红梅为信,刃印为契。臣愿以此呈御前,愿以此为约。”

  天子伸手接笺。他的手指细,握得极稳。

  朱笔在案,王允俯身以袖遮风,天子提笔,在“护道”二字之上轻轻一点——那一点不是批驳,不是改动,只是“知之”的记。

  随后,他抬眸:“赐温侯——不,赐并州军‘护道都督’之名,督在‘道’,不督在‘人’。朕命太学设护道台,司徒掌印,御史并列,赤兔马与护道文书俱入公籍。并州军护道,不得饮私宴,不得受私赐,不得拜私门。违者,罪同叛约。”

  这一番话直给在“名”上,像把一条绳打了三道死结。董卓的笑在唇边停住,像有细沙磨过牙。李儒敛袖:“陛下圣明。”

  就这时,钟壁后忽地“咯”的一声,似有齿轮卡住,宫人怔了一怔。殿内药香略重了半分,辛辣像一根极细的针,从鼻腔里悄悄掐了一把。

  张辽眼神一冷——他对气味极敏,侧首看向左侧风口。

  吕布的肩微微一沉,目光落在近处兽炉的盖缝——缝里火舌露出一线蓝。他一步前移,拱手:“陛下,炉火偏。臣以兵法知风火,愿近前一观。”

  董卓挑眉:“温侯还通炉火?”

  “军行千里,最怕营烟。”

  吕布不卑,他不等更多话,已上前半步,指背轻轻掀起炉盖一线,另手在风口上按了一下。

  按的是风,不是物。他掌心滑过之后,烟色由蓝转黄,又转成清白,辛辣从鼻端后退。

  李儒袖中指尖一动,目光里那缕阴影终于浮上来又沉下去。陈宫心里一笑:又是一手“矩”——不揭,不怒,不问,只以“风火之法”解之。

  董卓沉声:“好,温侯连炉火亦懂。”

  吕布退回礼线,不再看炉。天子咳嗽了一下,随即止住,目光在吕布脸上停了一小刻:“温侯,赤兔马……”

  “已纳护道马籍。”吕布答,“臣请再求一事——洛阳流民多,粥棚不够。臣愿以军中余粮五百斛,先行施粥十日。其账目与施行,俱贴太学与角门。若有阙失,司徒坐臣罪。”

  这话一出,殿下几位老臣眼中俱是一亮。这不是讨赏,这是揽责。王允俯身一拜:“臣愿与温侯同担。”

  董卓沉下脸,忽又笑起来:“好,护道且如诸卿所言。朕累了,今日议到此。”他站起,貂裘拖地,脚步声重,回座后忽又停步回头,“温侯,朕欲赐你金带一络,以表赤心。”

  吕布拱手,站得纹丝不动:“臣军有禁,不受私赐。若陛下不弃,请以金带化为百姓之粟,赐太学‘护道台’为米一千石。”

  殿中静极了。静得听得见远处风吹过珠帘发出的极细的“沙沙”。天子看着他,极轻地点了一点头:“可。”

  董卓袖中一紧,笑声被他硬压下去:“温侯高义,朕记下了。”

  百官退散。殿阶之外,天光忽然亮了一线,像是云缝被刺破。王允与陈宫并行,郭嘉从外殿走来,袖下露出一点墨香。他远远向吕布拱手:“一拜天子,夺了大义。”

  “未夺,是借。”吕布道,“借来压名,压了名去救人。”

  郭嘉笑:“借得好。今日殿上,我看见两件小事:一是炉火,由蓝转白;二是玉卮,未沾唇。李儒的线,断了两根。接下来,他会去接第三根。”他顿了顿,低声,“或在武库,或在谣书,或在金市。”

  “他若来武库,以‘借簿’为名问责,我们就带着账簿请他同去点库,点给百姓看。”

  陈宫接口,“他若放谣,我们就把谣纸抄成榜,贴在太学门口,印上红梅,请诸生一条一条改正,叫谣自死。他若动金市,我们便以不出刃的矩,借御史之名,叫他自己踩在他布下的‘法’里。”

  王允点头:“明日太学复悬《护道三章》副本,旁立一匣,名曰‘折谣函’,凡有谣言,投而照之;凡有事实,投而证之;凡有奸人姓名与所为,投而记之。御史台派人来取,三日一阅。”

  “再设一事。”吕布看着远处天光,“赤兔为护道第一马,今日由太学点名,明日由御史台验名。马、印、账、契,四者彼此咬合——叫人拔不开。”

  说话间,一名太学生急匆匆自外殿奔来,衣襟未理,额上微汗:“司徒!殿前阶下,有一老妪跪,言儿子战乱失散,愿以米换人。”

  王允一怔,随即沉声:“不可以米换人。把她先带到粥棚,给粥。请太学书史记其儿名与岁与貌,贴角门告示。并州军派两名识路的,照此寻访。”

  “遵命。”太学生应声而去。

  吕布看着那孩子清瘦的背影,一时竟想起殿中那童声轻轻的“护谁之道”。

  他低声道:“护道之‘道’,今日落在纸上,明日要落在人的肚子里,落在人的骨头里。”

  午门外,阳光更透。太学前红梅的影子被拉长,落在《护道三章》下那一缕刃痕上,像一朵花刚好开在刀缝里。

  ——

  当日傍晚,相府后堂。

  李儒独对一盏清茶,茶面无波。他将指尖贴在杯沿,轻轻一转,茶水里浮现出一圈细小的涟漪。

  他自言自语:“一拜、禁酒、拒赐、点炉。”他笑了一声,笑里带寒,“王允以红梅为信,太学以笔作锋,吕布以刃为契。好一个‘名与刃’。既如此——先从‘利’入。”

  他轻击木鱼三下,李肃入内。

  李儒道:“明日,你去武库,以‘护城’之名点兵器,以‘护道’之名点弩机。记住,不要扣,不要夺。只要‘查账’。叫他们自己把账摊在百姓眼前。摊得越明,越有人盯。盯得越多,越难行。难行之时——便是我们生‘疑’之时。”

  “遵命。”李肃应下,转身欲出,忽又回首,“今日殿上,温侯拜天子而不拜相。相国……”

  “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