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敏的“徐州历险记”与主公的“海鲜革命”-《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

  李敏带着张承“索要造船工匠、海盐样品、顺便弄点珍珠”的艰巨任务,以及郭嘉私下塞给他的一小坛“英雄血”(“关键时刻用来打通关节”),踏上了前往徐州的旅途。这位精于算计的主簿,第一次离开渔阳这片熟悉的土地,心里七上八下,看谁都像是要来骗他怀里那点“英雄血”配方秘密的。

  一路南下,气候逐渐湿润,景色也与北地大不相同。李敏无心欣赏,满脑子都是主公的叮嘱和郭嘉那句“见机行事,莫要被糜家的糖衣炮弹腐蚀了”。

  到达徐州下邳,糜家果然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了他。糜竺亲自设宴,席间山珍海味,歌舞升平,比渔阳的火锅宴精致了不知多少倍。李敏牢记使命,面对满桌佳肴,只是浅尝辄止,对糜竺旁敲侧击关于“英雄血”和火锅的问题,一律以“此乃主公秘制,细节下官亦不知”搪塞过去。

  糜竺见李敏口风甚紧,也不强求,转而热情地安排他参观糜家的产业——巨大的盐场、繁忙的港口、堆积如山的粮仓。李敏看得眼花缭乱,心里暗暗咋舌:这糜家和甄家也不遑多让啊,果然富可敌国!

  在参观盐场时,李敏特意仔细观察了徐州盐的制作工艺。只见盐工们引海水入盐田,经日晒、过滤、煎煮等多道工序,最终得到雪白细腻的盐粒。糜竺不无得意地介绍:“此乃我徐州上等官盐,色泽洁白,味道纯正,非北地土盐可比。”

  李敏取了些样品细细观察,确实比渔阳自产的雪花盐更加洁白细腻。他不动声色地收好样品,心里却盘算着:徐州盐品质虽佳,但工序繁多,耗时耗力,成本高昂;反倒是主公弄出来的那个雪花盐,虽然略显粗糙,但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两者可谓各有千秋。

  参观到船坞时,李敏终于提起了正事,按照张承的要求,提出需要几位懂得建造海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糜竺捋着胡须,笑眯眯地答应:“此乃小事。我糜家船坞中,正好有几位老工匠,技艺精湛,曾为陶使君督造过战船。李主簿既需要,尽管带去便是。” 他答应得如此爽快,反倒让李敏心里泛起了嘀咕。

  果然,当那几位“老工匠”被带来时,李敏差点一口气没上来。只见这几位平均年龄怕是超过了六十岁,一个个老眼昏花,步履蹒跚,其中一位跟他说话时还不停地掏耳朵,大声问:“啊?你说啥?造啥船?老夫最近只给孙子做过木头鸭子!”

  李敏脸色发黑,强忍着怒气对糜竺说:“糜别驾(糜竺曾任别驾从事),我家主公所需,乃是能造大海船,经得起风浪的匠人。这几位……怕是经不起北地风寒吧?”

  糜竺面不改色:“李主簿有所不知,造船一道,经验最为宝贵。这几位老师傅,见过的风浪比年轻人吃过的米还多!有他们指点,胜过百个毛躁后生。” 他话锋一转,“当然,若张太守觉得不妥,合作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李敏心里骂娘,知道这是糜竺在施加压力。他想起郭嘉的嘱咐,硬着头皮道:“既如此,便先谢过别驾。只是……主公还想要些海盐样品,以及……些许东海珍珠,用以验证徐州物产之丰美。”

  糜竺哈哈一笑:“好说,好说!” 当即命人抬来十几筐雪白的海盐,又端上一个锦盒,里面是数十颗圆润光泽的珍珠,个个都有小指指甲盖大小。

  看着那耀眼的珍珠,李敏总算觉得这趟没白来。他小心翼翼地收好珍珠,心里盘算着如何向主公交差。

  在徐州盘桓数日,李敏归心似箭。糜竺亲自送行,除了答应(或者说敷衍)的几位老工匠、海盐和珍珠外,还额外赠送了十几车徐州特产,其中就有好几大桶用冰块镇着的、活蹦乱跳的海鱼和海虾!

  “此乃东海鲜货,味道鲜美,请李主簿务必带回,让张太守也尝尝我徐州风味!”糜竺笑得像只老狐狸。

  李敏看着那些张牙舞爪、形状怪异的海鲜,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能吃吗?他在徐州宴席上倒是见过烹制好的海鱼,但都是经过复杂调味,而且总觉得有股腥气。这些活物,看起来怪吓人的。但盛情难却,只好一并装上马车。

  回程的路因为多了十几车货物和几位走两步喘三喘的老工匠,变得异常缓慢和艰难。等李敏一行人灰头土脸、筋疲力尽地回到渔阳时,已是半个月后。

  郡守府内,张承正对着地图研究东进路线,听说李敏回来了,立刻召见。

  “怎么样?李敏!工匠要到了吗?珍珠呢?”张承迫不及待地问。

  李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开始诉苦:“主公!属下……属下差点就回不来了啊!” 他添油加醋地把糜竺如何用老弱工匠敷衍、如何用美食歌舞诱惑(被他坚决抵制)、如何路途艰难、几位老工匠如何在路上病倒两位(剩下三位也奄奄一息)的过程说了一遍,最后献宝似的捧出那盒珍珠,“幸不辱命!东海珍珠在此!还有十几车上好海盐!另外……糜别驾还送了些东海鲜货,说是给主公尝鲜……”

  张承接过珍珠,顿时眉开眼笑:“好好好!这珍珠成色不错!琰儿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