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万盛教-《公子向北》

  “小满,你尝尝这八宝茶,我里面另加了天山脚下的菊花。”雪梨掀开茶盏盖,提着红泥小壶往里注满了水。

  一只茶盏里装了大半的料,所以水只倒了几注便满了。

  一股浓香扑鼻而来。

  里面有枣子、桂圆、核桃。

  “谢谢雪梨姐姐。”小满笑着道谢,自己把盖子盖好,这茶要焖一会儿才好喝。

  雪梨又给雅茹和她自己各倒了一杯,给泥壶添上水,再放回火炉上。

  “雅茹,何仙姑又闹什么幺蛾子了?”雪梨问雅茹。

  “听我姐姐说,这次带了仙药来,说是长长久久的服用,可葆青春不老。”雅茹说。

  小满不知人物关系,默默喝茶。

  “雅茹的姐姐是二太太身边服侍的。”雪梨对着小满解释了一句。

  小满点头。

  “这次又要多少银子?”雪梨无奈,叫二爷知道了,必定会大发雷霆。”

  “不知道。但姐姐说何仙姑这次露出笑脸了。”

  “那指定低不了一千两。”雪梨皱眉,千两不多,但二太太仿佛中了邪,但何仙姑拿来的,没有她不要的。

  二爷衙门事忙,回家后大多在前院书房,要么去国公爷院子议事,进了后院,也多去姨娘妾室处。

  二太太院子里开脸了好几个通房,弄得乌烟瘴气的。

  但这也不是她能管的。

  二少爷一旬回来一次,住两天,她也不愿把这些乌糟事说与他听。

  “尝尝这丝窝虎眼糖,二少爷这次专门带回来的。”雪梨打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摆放着二十来颗杏大小,外面包着丝丝缕缕麦芽丝的糖。

  “哇,食糖记的招聘啊。二少爷待你们真好。”雅茹拿出素白的手绢,转转捏了一颗,小心放进嘴里。

  “好甜。真好吃。”小满也照样学着拿了一颗。

  因着三少爷年纪小,四夫人怕他坏了牙,很少往院子里买糖。所以小满还是第一次吃糖。

  雪梨笑得眉眼弯弯,连着让她们吃了好几颗。

  下午少爷们睡醒了,二少爷坐在檐下,看两个弟弟玩投壶。

  三少爷应是玩过,投中的多。

  四少爷初时不得法,这和他套圈还不太一样,后面慢慢的也能十支投进一二。

  夸夸员小满努力工作,把两位少爷夸得觉得整个大祁都没有再比他们厉害的小孩了。

  玩了大半时辰,精力充沛的小朋友又开始玩斗拐。

  就是一人盘起一条腿,单蹦着去撞对方,把对方撞倒的获胜。

  青柠搬了一小几放在二少爷身边,上面放了盏茶。

  柑橘帮他剥桔子。

  颇有些纤手破新橙的韵味。她水葱一样的手指,染着淡红色的指甲,微翘小指把一瓣瓣桔子放在小碟上推到二少爷这边。

  雪梨拿了本书递给二少爷。

  小满差点蹦起来,他看的竟是子期探案录。

  尽力压住心中的狂喜,脸上还是散发出欢快的光来。

  “小满姐姐,高兴。”四少爷趴在小满耳边说。

  小满被他的气息弄得耳朵发痒,把他往上抱了抱说:“是因为和哥哥玩了吗?你今天撞了头都没哭,真是个勇敢的小男子汉。”

  “不是,是小满姐姐高兴。你高兴啥?”四少爷问她。

  小满这才反应过来,小孩儿说的是她。

  她望着路边树上已经渐渐枯黄的叶子,想了想后认真回答。

  “小满姐姐付出的努力,有了回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所以高兴。”

  四少爷不懂,但他听懂了回报。

  因为罗嬷嬷经常会对他说,长大了要孝顺父母,回报父母的恩情。

  “我也会回报你的。”小孩儿更紧的搂住了她的脖子。

  小满开心起来:“抱好,咱们飞喽。”

  回家的路上洒下了一串四少爷咯咯咯咯的笑声。

  银算盘送进院中的时候,小满去针线房了,回来后看见大家都在把玩。

  “小满姐姐,这是算盘。这是我的算盘。”四少爷高兴的晃着小小的算盘。

  娘亲有一个,他也有一个。

  小满换了件舒服些的衣服,和他玩算盘游戏。

  这是她小时候姥姥经常带她玩的。

  姥姥家里是黑色木头珠子那种大大的算盘,预先把算盘珠子一错一串推上去。

  然后两人选边。

  小满会优先选下面的档。下面有五颗珠子,上面只有两颗,推起来更有力量感。

  飞机大炮一发射,就是挑一串珠子推上去,同时把旁边的珠子拨拉下来。等于是前进或是后退了一步。

  这样就把上面的珠子打回去。

  移动的时候必须是一串珠子上去,旁边的珠子下去。如果自己的珠子有两串或三串挨着,也可以同时移动。

  谁先把对方的珠子全部打回去就算赢。

  简单又有趣,还需要一点智慧,四少爷玩的挺上头。

  游戏之余,小满慢慢教他有数字的概念,很快他就能数到二十了。

  燕武风尘仆仆地进了书房。

  “燕大哥,您回来了。”小桃拿着一把软毛苕帚帮他扫身上的灰尘。

  “唉哟,多谢小桃姑娘。”燕武前后转了一圈,配合着小桃扫了尘,亲看着她去茶炉房端茶了,才略整了整衣冠进了书房。

  “大少爷,我回来了。”燕武行礼。

  “如何?”秦萱放下手中的奏本问。

  “身契上签的地方是真的。我和几个村人侧面打听了一下,她也确实是这副形容,是本人没错。就是三个月前她们全家人一起出去逃难去了,说是往徽州去了,我去了趟徽州,没有追到。”

  “三个月前?”秦萱皱眉,“可有缘由。”

  “听说是大旱,又遇大风,谷子几乎绝收,就走了。一齐走的有三四户,但我听说,现在有个万盛教,在广招教徒,不知道与此是否相关。”

  秦萱手指点着手中的奏本。

  万盛教,这不巧了嘛,看来得查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