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反应-《一抹繁花忆》

  “谁知他是如何想的,似我等这样逍遥度日的人着实想不通他为何如此行事。”

  长公主接过东平郡王的话道:“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若不是干了些什么事,至于心虚到不敢进京,宁愿造反。”

  “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江夏王感慨。

  “是啊。”毅王点头。

  后宫妃嫔亦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论此事,声讨诚王。

  清露殿,贵妃一边逗弄着长开了些的荣欣公主,一边对华姑姑道:“莫非诚王是见皇上迟迟无子,就起兵造反?”

  “恐怕正是皇上添嗣有望,诚王才会狗急跳墙,说不定之前是打着过继的主意,如今主意打不成了,不就只剩造反一条路。娘娘此回得了位公主,下回未必不能添位皇子,有一句俗话叫先开花后结果。”

  “本宫倒也没那么贪心,只是皇上若有皇子,总会安稳些,你瞧自五皇子夭折后,这一出出闹得。”

  “娘娘且放宽心休养身子,该来的总会来。”

  贵妃点头,华姑姑心中犹豫是否将那则流言告知贵妃,但皇上迟迟未表态,那则流言未必是真。

  伊人阁,丽嫔有气无力地斜靠在软榻上,“本宫怎就这般命苦,这一出接一出的,让本宫失了多少机会。”

  巧燕劝慰:“碰上了也没办法,娘娘不若趁此将身子调养至最好的状态,到时更易添嗣。”

  丽嫔转而声讨诚王:“诚王是脑子进水了吗?如今又不是乱世,难道他以为他能造反成功?真是异想天开。”

  许府。

  后花园中,宝珠几人边走边查看各处是否妥当。因肖梦蕊有了好转的迹象,亦被几人拉着一起四处查看。

  春红从另处跑过来,“大消息,诚王反了。”

  几人面面相觑,皆不太敢信,毕竟十几天前才在心中猜测诚王想造反,没想到今天就听到诚王反了。

  许诗雅问:“真的反了?”

  “当然。”春红点头,“外面都传遍了。”

  宝珠看向肖梦蕊,“表妹,幸好你离了诚王府,若不然的话,岂不是得跟着成反贼。”

  许诗雅拍了拍胸口,“好悬!差点就脱不了身了。”

  “是啊!”另几人同样替肖梦蕊感到庆幸。

  肖梦蕊点头,心中亦生出庆幸之感。

  府中得知消息的人都感到庆幸,而眼下又有一个新的问题。

  大太太急匆匆地来见老太太,“娘,诚王反了,怀新的婚事还能不能如期进行?”

  老太太皱眉,“后天就是正日子,总不能改期吧。”

  “咱们没有这个意思,却不知忠勤伯府如何想。”

  “你派个人去问一问。”

  “我这就去。”

  大太太匆匆离去,老太太低声埋怨:“非赶在这个时候反,就不能迟点反吗?”

  忠勤伯府。

  五太太向伯夫人说着自己的看法:“大嫂,诚王这个时候反了,我觉得侄女的婚事还是改期吧。”

  “不必。”

  “出了这样的大事,朝臣必定忙得脚不沾地,说不定有些宾客根本没时间来。”

  “成亲是在傍晚,上门吃顿饭的时间总是有的,万一有人确实来不了,他的家眷总会来。”

  “就算如此,宾客肯定围绕诚王造反谈论,谁还会关注婚事。”

  “自家人关注就可以了。况且成亲的日子是早就定好的,也已经做足准备,若在这个时候改期,倒显得成了因诚王造反,咱们避着似的,没有这样的道理。”

  五太太一想,若是改期让皇上误会,岂不是更不好,只怪诚王反得不时候,于是赶紧道:“大嫂言之有理。”

  姚府。

  碧香借诚王造反这件事,劝慕容晴回大昭。

  慕容晴完全不为所动,“诚王造反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回去?”

  “造反就会生乱,还是回去更稳妥。”

  “别处如何我不知道,但这京中有乱象吗?你看外面那些人,该干嘛干嘛,一点没受影响。”

  碧香无法反驳,只得暂且作罢。

  京中百姓确实未受影响,一是诚王还未打到京城来,二是就算诚王打入京城,总不至于如外族入侵那般烧杀抢掠,因此百姓并不惶恐。

  为了能及时商量讨论,赵承阳三人决定到许府暂住,安叔留在小宅院。

  华灯已上,赵承泽等人都在客院围着沙盘推演,得知三老爷回府,玉珠和赵承泽立即去了三房。

  三老爷没卖关子,直接将急报内容告知。

  玉珠听完之后道:“诚王是真的要反啊,南边恐怕也有和他勾结的。”

  赵承泽问:“诚王的三万兵马是私兵还是策反的卫兵?”

  “目前未知。”

  “朝庭如何应对?”

  “南边有十万兵马,不可能全部被诚王策反。朝庭传令南边各卫听宋飞将军调遣,宋将军为帅,三日后率前翼后翼两卫前去平叛。”

  “我欲上朝旁听,明日随姑父进宫向皇上陈情。”

  “行。”

  ……

  次日一大早,赵承泽随三老爷进宫,在上朝之前向皇上陈情。皇上不仅同意,还提出若有时间可以去兵部学习,赵承泽立即应下。朝臣见赵承泽前来,还以为大昭有异动,得知赵承泽是来听消息的,松了口气的同时开始考虑大昭异动的可能。

  今日早朝,朝臣又针对会出现的各种可能商议了一番。

  散朝后,三老爷去了国子监,除了自己写檄文,还发动学子写,将诚王的檄文给学子们传阅,让学子们自己选择,可单独写也可组队写。一时之间,国子监的气氛空前高涨。

  赵承泽去了外城司衙门,召集四名百卫长,让四人推举一人暂代主事之职。四人心知若大昭再挑战事,赵承泽必会返回庆州府。若暂代之人能获其认可,其在离开之前向皇上举荐,皇上极有可能会同意,如此也能避免另有不情不愿或不着调的人来任主事。四人商议一番,一致举荐罗京暂代主事之职。

  之后,赵承泽带着青杉去了兵部。玉珠几人不好跟去,毕竟赵承泽是以学习的名义去的,若带上一群人,还让人以为是去耀武扬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