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旧党诤谏-《风雅宋朝》

  熙宁五年的夏天,汴京城闷热得像个蒸笼。但这天气再热,也热不过朝堂上的火药味。

  这天早朝,司马光手持笏板,在百官注视下缓缓出列。他已经六十三岁了,脚步有些蹒跚,但目光依然锐利如刀。

  "陛下!"他声音洪亮,掷地有声,"臣今日要弹劾一人!"

  满朝文武顿时屏住呼吸。谁都知道,司马光要弹劾的,除了王安石还能有谁?

  一、三封长信

  其实在一个月前,司马光就已经给王安石写过三封长信。

  第一封信,他写得语重心长:

  "介甫啊,你我相交二十余载。你的才学,我是佩服的。但治国不同于做学问,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啊!"

  王安石的回信很短:"君实兄好意心领。然事急从权,不能再等。"

  第二封信,司马光语气加重:

  "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看似利国利民,实则祸国殃民!你可知道地方上已经怨声载道?"

  这次王安石的回信更短:"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三封信,司马光几乎是在恳求:

  "收手吧!现在回头还来得及。再这样下去,不但你要身败名裂,大宋江山也要毁于一旦!"

  这次王安石干脆没有回信。

  三封信石沉大海,司马光终于明白:劝是劝不动了,只能在朝堂上见真章。

  二、朝堂激辩

  "陛下!"司马光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自新法推行以来,天下骚然!农夫怨于野,商贾叹于市,士大夫沸于朝!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王安石!"

  王安石面无表情地站着,仿佛司马光在说别人。

  赵顼皱了皱眉:"司马爱卿,有话慢慢说。"

  "臣要说的太多!"司马光激动起来,"先说青苗法。本意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完全变了味!地方官为了政绩,强行摊派。不需要贷款的被迫贷款,还不起钱的被逼卖儿卖女!这是惠民吗?这是害民!"

  王安石终于开口:"这是执行的问题..."

  "又是执行的问题!"司马光打断他,"每次都说执行的问题,可这些问题为什么总是发生?因为你的法度本身就有问题!"

  他转向赵顼:"陛下!再说市易法。官府与民争利,亘古未有!现在汴京城里,大商铺纷纷倒闭,小商贩生计艰难。长此以往,谁还敢经商?"

  王安石反驳:"倒闭的都是暴利奸商!正当经营的商户,生意反而更好了!"

  "你胡说!"一个官员忍不住站出来,"我亲戚在汴京开绸缎庄,如今都快破产了!"

  "那是因为他以前利润太高!"章惇立即反击。

  朝堂上顿时乱成一团。

  三、群起攻之

  见司马光开了头,其他保守派大臣也纷纷站出来。

  御史中丞吕诲手持奏章:"陛下!臣统计过,自新法推行以来,全国已有三十七位官员因反对新法被罢黜。这是堵塞言路,独断专行!"

  参知政事冯京接着说:"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无一不是与民争利。长此以往,民心尽失啊!"

  最让人意外的是,一向温和的富弼也站了出来。

  这位三朝老臣已经很少上朝,今天是特意来的。

  "陛下,"富弼声音颤抖,"老臣历经三朝,从未见过如此混乱的朝局。新法推行过急,用人太过草率。再这样下去,大宋百年的基业就要毁于一旦了!"

  说着,老泪纵横。

  赵顼看得心软:"富爱卿不要激动,慢慢说。"

  "老臣怎能不激动?"富弼擦着眼泪,"祖宗之法,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今说改就改,说废就废。陛下,这是自毁长城啊!"

  王安石冷冷地说:"若是长城已经腐朽,毁了又何妨?"

  "你!"富弼气得浑身发抖,"狂妄!简直狂妄!"

  四、皇帝的为难

  看着底下吵成一团的大臣,赵顼一个头两个大。

  他何尝不知道新法有问题?可是...

  "诸位爱卿,"他试图打圆场,"新法确实有些问题,但成效也是有的。国库比往年充实,边关军备也在加强..."

  "陛下!"司马光痛心疾首,"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啊!新法是在动摇国本!商鞅变法,秦虽强而速亡;王莽改制,新朝顷刻覆灭。这些教训,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王安石立即反驳:"商鞅变法,使秦统一六国;王莽失败,是因为他食古不化!司马公怎能相提并论?"

  "好!不说古人,说现在!"司马光寸步不让,"青苗法逼得农民破产,免役法逼得土财主卖地,市易法逼得商人关门。这是在治国吗?这是在祸国!"

  赵顼被吵得头疼,只好宣布:"今日就到这里,退朝!"

  但谁都明白,这事没完。

  五、苏轼的万言书

  就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时,又一份重磅奏章送到了赵顼案头——《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

  这篇万言书,写得文采飞扬,却又字字诛心。

  "陛下,"苏轼写道,"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此三者,乃今日之弊也。"

  他详细分析了新法的弊端:

  "青苗法放贷,看似惠民,实则害民。官吏为了政绩,强令贷款。不需要的被迫借贷,还不起的被逼破产。"

  "免役法征钱,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富者出钱免役,贫者无钱仍要服役。这与'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异?"

  "市易法平抑物价,看似利民,实则扰民。官府垄断交易,商人无利可图,最终受损的还是百姓。"

  最后,他恳切地写道:

  "陛下励精图治,想要富国强兵,这是好事。但治国如烹小鲜,不能折腾太过。请陛下暂缓新法,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

  这篇万言书在士林中广为流传,苏轼的声望达到顶峰。

  王安石看到后,只是冷笑:"文人论政,纸上谈兵。"

  六、暗流汹涌

  朝堂上的斗争,渐渐蔓延到朝堂之外。

  在太学里,支持变法和支持守旧的两派学生经常发生争执。

  有一次,支持变法的学生李定在课堂上说:"王相公新法,利国利民。那些反对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支持守旧的学生朱光庭立即反驳:"利国利民?你去乡下看看,百姓都被新法逼成什么样了!"

  两人越吵越凶,最后竟然打了起来。

  在地方上,斗争更加激烈。

  有的知县支持新法,就严厉打击反对新法的士绅;有的知县反对新法,就阳奉阴违,暗中抵制。

  官场上的站队越来越明显。不是新党,就是旧党,中间派越来越难生存。

  七、决裂

  这场争论最终以司马光的离开告一段落。

  连续上疏无效后,司马心灰意冷,请求外放。

  "陛下,"他最后一次面圣,"臣老矣,无力再参与朝政。请求出知永兴军。"(离开京城,担任永兴军的长官)

  赵顼很是不舍:"司马爱卿,何必如此?"

  "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光看了一眼旁边的王安石,"既然陛下执意变法,老臣留下也是徒增烦恼。"

  王安石面无表情地站着,一言不发。

  离京那天,送行的人排成了长龙。士林清流、太学学生、普通百姓,都来为这位正直的老臣送行。

  "司马公保重!"

  "大宋需要您这样的直臣啊!"

  司马光老泪纵横,对着送行的人群深深一揖,然后头也不回地登车离去。

  消息传到王安石耳中,他正在批阅公文。笔尖顿了顿,一滴墨汁落在奏章上,慢慢晕开。

  "老师..."吕惠卿小心地问,"您没事吧?"

  王安石摇摇头,继续批阅公文,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对昔日好友,从此恩断义绝。而大宋的朝堂,也正式分裂成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

  变法的路上,少了一个最重要的诤友,多了一个最强大的对手。

  前方的路,更加艰难了。

  (第四卷 第十二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