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五年(1106年)的春天,江南的青山绿水间暗流涌动。在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帮源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石塔露水腊为王,漆园竹啸动刀枪。东南赤气冲牛斗,尽是冤魂血月光。"
帮源洞深处的漆园里,方腊正蹲在一棵漆树下,用手指抚摸着树干上深深的刀痕。这刀痕不是采漆所致,而是半月前官府差役来催缴"花石捐"时,因方家一时凑不齐钱,差役恼怒之下挥刀砍的。
"大哥,"一个年轻汉子快步走来,是方腊的堂弟方七佛,"朱勔那狗官又派人来了,说要征用咱家这片漆园,说是地脉好,要挖了找什么'地乳石'。"
方腊缓缓站起身,他年约三十,身材魁梧,眉宇间有股挥之不去的郁气。他本是帮源洞一带颇有声望的漆园主,仗义疏财,在乡里很得人心。可自从朱勔在苏州设了应奉局,这好日子就到头了。
"七佛,你可知道这棵漆树养了多少年?"方腊不答反问。
"怕是有二十年了吧?我记得是伯父在世时种下的。"
"二十三年。"方腊的声音很平静,"先父种下它时,我才七岁。他说,漆树如人,要慢慢养。如今一刀下去,汁液流尽,就再也活不成了。"
方七佛还要说什么,忽听漆林外传来喧哗声。两人循声望去,只见一队差役正推搡着几个乡民往这边来,为首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税吏。
"方腊!你好大的架子!"税吏远远就嚷起来,"朱大人要用你这片地,是你的造化!还不快把地契交出来!"
方腊站在原地,面无表情:"这地是祖产,不卖。"
"卖?"税吏怪笑一声,"谁说要买了?朱大人征用,是给你面子!"他一挥手,差役们就要动手砍树。
"住手!"方腊喝道,"你们还有没有王法?"
"王法?"税吏从怀中掏出一纸文书,"这就是王法!应奉局公文在此,凡奇花异石所在,无论官民地产,皆可征用!"
这时,周围的乡民越聚越多,个个面带怒容。一个老者颤巍巍地说:"差爷,行行好,这漆园是方家几十年的心血啊..."
"老不死的滚开!"税吏一把推开老者。
方腊眼中寒光一闪,拳头握得咯咯作响。方七佛急忙拉住他:"大哥,忍一时..."
"忍?"方腊猛地甩开他的手,指着周围的乡民,"你们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张大叔的闺女被朱勔的爪牙抢去抵债,投了井;李大哥的渔船被征用运石头,沉在太湖;王老爹的祖坟被刨了找什么'龙骨石'...我们还要忍到什么时候?"
税吏见他煽动乡民,厉声道:"方腊!你想造反吗?"
"造反?"方腊突然笑了,笑声中满是悲凉,"我本良民,纳粮完税,安分守己。是你们!是朱勔!是蔡京!是那个坐在汴京城里只顾玩石头的皇帝!是你们逼反的!"
他猛地从腰间抽出一把砍漆刀,高高举起:"诸位乡亲!如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等赖以为生者,不过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
乡民们群情激愤,纷纷举起手中的农具:"方大哥说得对!反了吧!"
税吏见势不妙,转身要跑,被方七佛一把揪住。方腊环视众人,声音如雷:
"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年来花石纲之劫难,不堪其扰!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
他举起砍漆刀,对着那棵被砍伤的漆树发誓:"我方腊今日起事,誓要诛朱勔,清君侧!有渝此盟,神明殛之!"
"诛朱勔!清君侧!"乡民们的怒吼声震动了整个帮源洞。
消息像野火般在东南各地蔓延。被花石纲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被重税压垮的工匠、被夺去生计的渔民,纷纷投奔帮源洞。不出半月,方腊麾下已聚集了数万人。
起义军以头戴红巾为号,尊方腊为"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方腊自任元帅,方七佛为先锋,很快攻占了青溪县城。
青溪县衙内,方腊看着仓惶逃窜的县令留下的官服印信,对部下们说:"尔等以为,我等攻下青溪,朱勔会如何?"
方七佛笑道:"那狗官定然吓得屁滚尿流!"
"不,"方腊摇头,"他会更加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去向他的主子献媚。我们要趁势而起,直取杭州!"
果然,此时的苏州应奉局内,朱勔正气得暴跳如雷。
"反了!真是反了!"他将一只珍贵的越窑青瓷茶杯摔得粉碎,"一群草寇,也敢与我作对!"
幕僚小心翼翼地说:"大人,方腊势大,已经连克数县,是不是...暂时停止征集花石,以安民心?"
"放屁!"朱勔怒吼道,"越是如此,越要加紧进贡!要让官家知道,我朱勔忠心不二!传令下去,再加征三成'平叛捐'!"
与此同时,在汴京皇宫中,一场关于方腊起义的争论正在上演。
蔡京轻描淡写地向徽宗奏报:"陛下不必忧心,不过是东南数县有些毛贼作乱,当地官兵足以剿灭。"
知枢密院事郑居中却忧心忡忡:"陛下,臣听闻方腊聚众已达十万,连克睦州、歙州。若不尽早扑灭,恐成燎原之势啊!"
赵佶正在欣赏一幅新得的《夏景山口待渡图》,闻言抬起头:"十万?有这么多?"
蔡京笑道:"郑相公言过其实了。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臣已命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率兵征讨,不日即可平定。"
童贯在一旁帮腔:"陛下放心,咱家在西北什么阵仗没见过?些许草寇,何足挂齿。"
赵佶放下心来,又低头赏画去了。
然而战报很快打破了蔡京的谎言。起义军势如破竹,方七佛率先锋部队直逼杭州。知州赵霆吓得弃城而逃,起义军顺利占领杭州。
占领杭州后,方腊在原来的州衙设立行宫。他看着富丽堂皇的府邸,对部下们说:"你们可知这杭州知府一年俸禄多少?"
众人摇头。
"不下万贯。"方腊冷笑道,"可他们还要巧立名目,盘剥百姓。朱勔在苏州的宅邸,比这还要奢华十倍!"
他走到院中,指着那些奇花异石:"这些都是民脂民膏!传我命令,打开府库,将钱财粮食分给穷苦百姓!"
起义军的声势更加浩大,很快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东南半壁,几乎全部落入起义军手中。
直到这时,汴京城才真正惊慌起来。
"废物!都是废物!"赵佶在延福宫内大发雷霆,"蔡京!这就是你说的'乌合之众'?如今半个东南都丢了!"
蔡京跪在地上,冷汗直流:"臣...臣低估了贼势..."
童贯趁机出列:"陛下,为今之计,当立即派重兵征剿。臣愿亲往!"
赵佶焦躁地踱步:"你要带多少兵?"
"京师禁军十五万,再调西北边军五万,共二十万大军,定可一举荡平贼寇!"
"二十万..."赵佶沉吟片刻,"好!就命你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统兵二十万,即日南下!"
就在童贯调兵遣将之际,方腊起义军内部却出现了问题。
占领杭州后,部分将领开始贪图享乐,争权夺利。方七佛向方腊进言:"大哥,军中纪律日渐松弛,有的将领强占民宅,有的私分财物,长此以往,恐失民心啊。"
方腊叹道:"我何尝不知?只是如今势力扩大,鱼龙混杂,难以约束。"
更严重的是,起义军缺乏长远的战略。当童贯率领的二十万精锐宋军南下时,起义军还分散在各地,未能集中兵力。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大军渡过长江。这位在西北历练多年的宦官,确实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直取杭州,一路由王禀率领包抄起义军后路。
方腊率军在杭州城外与童贯决战。起义军虽然英勇,但毕竟多是农民,装备简陋,训练不足,在正规军的冲击下渐渐不支。
"大哥!撤吧!"方七佛浑身是血,冲到方腊马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方腊望着败退的部下,长叹一声:"是我对不起这些跟着我起义的弟兄们..."
撤退途中,起义军不断被分割包围。四月,方腊退守帮源洞,被王禀部队重重围困。
在最后的时刻,方腊站在帮源洞的最高处,望着山下密密麻麻的宋军营寨。他想起起义之初,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乡亲们举起锄头镰刀,跟着他高呼"诛朱勔,清君侧"。
"大哥,"方七佛走过来,"我们在帮源洞坚持了三个月,粮食已经吃完了..."
方腊平静地说:"七佛,你带着还能走的弟兄们突围吧。"
"那大哥你呢?"
"我?"方腊笑了笑,"我要留在这里。这里是我的漆园,是我的家。"
四月二十六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手持砍漆刀,与冲进洞中的宋军血战,最终力竭被俘。
被押往汴京的路上,方腊看着沿途因战火而荒芜的田园,对押解的官兵说:"你们杀了我一个方腊,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方腊站起来。"
负责押送他的将领冷笑:"死到临头,还嘴硬!"
方腊望着北方,喃喃自语:"不知道那位官家,此刻是否又在欣赏新的奇石?"
八月,方腊在汴京被处斩。临刑前,他唯一的要求是喝一口家乡的漆茶。
童贯平定方腊起义后,继续在东南各地清剿残余势力。为震慑百姓,他下令"凡从贼者,格杀勿论",东南膏腴之地,血流成河。
而在汴京,捷报传来,徽宗大喜,在艮岳大宴群臣。席间,他特地称赞朱勔:"朱爱卿在危难之际仍不忘进奉花石,忠心可嘉。"
新的一批花石纲,又浩浩荡荡地驶向了汴京。只是这一次,押运的不再是民夫,而是戴着枷锁的"叛匪"。
帮源洞的漆树依旧年年流出白色的汁液,只是再没有人来收割了。偶尔有路人经过,还能在树下听到那首民谣的余音:
"石塔露水腊为王,漆园竹啸动刀枪。东南赤气冲牛斗,尽是冤魂血月光..."
(第五卷 第八章 终)
帮源洞深处的漆园里,方腊正蹲在一棵漆树下,用手指抚摸着树干上深深的刀痕。这刀痕不是采漆所致,而是半月前官府差役来催缴"花石捐"时,因方家一时凑不齐钱,差役恼怒之下挥刀砍的。
"大哥,"一个年轻汉子快步走来,是方腊的堂弟方七佛,"朱勔那狗官又派人来了,说要征用咱家这片漆园,说是地脉好,要挖了找什么'地乳石'。"
方腊缓缓站起身,他年约三十,身材魁梧,眉宇间有股挥之不去的郁气。他本是帮源洞一带颇有声望的漆园主,仗义疏财,在乡里很得人心。可自从朱勔在苏州设了应奉局,这好日子就到头了。
"七佛,你可知道这棵漆树养了多少年?"方腊不答反问。
"怕是有二十年了吧?我记得是伯父在世时种下的。"
"二十三年。"方腊的声音很平静,"先父种下它时,我才七岁。他说,漆树如人,要慢慢养。如今一刀下去,汁液流尽,就再也活不成了。"
方七佛还要说什么,忽听漆林外传来喧哗声。两人循声望去,只见一队差役正推搡着几个乡民往这边来,为首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税吏。
"方腊!你好大的架子!"税吏远远就嚷起来,"朱大人要用你这片地,是你的造化!还不快把地契交出来!"
方腊站在原地,面无表情:"这地是祖产,不卖。"
"卖?"税吏怪笑一声,"谁说要买了?朱大人征用,是给你面子!"他一挥手,差役们就要动手砍树。
"住手!"方腊喝道,"你们还有没有王法?"
"王法?"税吏从怀中掏出一纸文书,"这就是王法!应奉局公文在此,凡奇花异石所在,无论官民地产,皆可征用!"
这时,周围的乡民越聚越多,个个面带怒容。一个老者颤巍巍地说:"差爷,行行好,这漆园是方家几十年的心血啊..."
"老不死的滚开!"税吏一把推开老者。
方腊眼中寒光一闪,拳头握得咯咯作响。方七佛急忙拉住他:"大哥,忍一时..."
"忍?"方腊猛地甩开他的手,指着周围的乡民,"你们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张大叔的闺女被朱勔的爪牙抢去抵债,投了井;李大哥的渔船被征用运石头,沉在太湖;王老爹的祖坟被刨了找什么'龙骨石'...我们还要忍到什么时候?"
税吏见他煽动乡民,厉声道:"方腊!你想造反吗?"
"造反?"方腊突然笑了,笑声中满是悲凉,"我本良民,纳粮完税,安分守己。是你们!是朱勔!是蔡京!是那个坐在汴京城里只顾玩石头的皇帝!是你们逼反的!"
他猛地从腰间抽出一把砍漆刀,高高举起:"诸位乡亲!如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等赖以为生者,不过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
乡民们群情激愤,纷纷举起手中的农具:"方大哥说得对!反了吧!"
税吏见势不妙,转身要跑,被方七佛一把揪住。方腊环视众人,声音如雷:
"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年来花石纲之劫难,不堪其扰!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
他举起砍漆刀,对着那棵被砍伤的漆树发誓:"我方腊今日起事,誓要诛朱勔,清君侧!有渝此盟,神明殛之!"
"诛朱勔!清君侧!"乡民们的怒吼声震动了整个帮源洞。
消息像野火般在东南各地蔓延。被花石纲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被重税压垮的工匠、被夺去生计的渔民,纷纷投奔帮源洞。不出半月,方腊麾下已聚集了数万人。
起义军以头戴红巾为号,尊方腊为"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方腊自任元帅,方七佛为先锋,很快攻占了青溪县城。
青溪县衙内,方腊看着仓惶逃窜的县令留下的官服印信,对部下们说:"尔等以为,我等攻下青溪,朱勔会如何?"
方七佛笑道:"那狗官定然吓得屁滚尿流!"
"不,"方腊摇头,"他会更加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去向他的主子献媚。我们要趁势而起,直取杭州!"
果然,此时的苏州应奉局内,朱勔正气得暴跳如雷。
"反了!真是反了!"他将一只珍贵的越窑青瓷茶杯摔得粉碎,"一群草寇,也敢与我作对!"
幕僚小心翼翼地说:"大人,方腊势大,已经连克数县,是不是...暂时停止征集花石,以安民心?"
"放屁!"朱勔怒吼道,"越是如此,越要加紧进贡!要让官家知道,我朱勔忠心不二!传令下去,再加征三成'平叛捐'!"
与此同时,在汴京皇宫中,一场关于方腊起义的争论正在上演。
蔡京轻描淡写地向徽宗奏报:"陛下不必忧心,不过是东南数县有些毛贼作乱,当地官兵足以剿灭。"
知枢密院事郑居中却忧心忡忡:"陛下,臣听闻方腊聚众已达十万,连克睦州、歙州。若不尽早扑灭,恐成燎原之势啊!"
赵佶正在欣赏一幅新得的《夏景山口待渡图》,闻言抬起头:"十万?有这么多?"
蔡京笑道:"郑相公言过其实了。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臣已命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率兵征讨,不日即可平定。"
童贯在一旁帮腔:"陛下放心,咱家在西北什么阵仗没见过?些许草寇,何足挂齿。"
赵佶放下心来,又低头赏画去了。
然而战报很快打破了蔡京的谎言。起义军势如破竹,方七佛率先锋部队直逼杭州。知州赵霆吓得弃城而逃,起义军顺利占领杭州。
占领杭州后,方腊在原来的州衙设立行宫。他看着富丽堂皇的府邸,对部下们说:"你们可知这杭州知府一年俸禄多少?"
众人摇头。
"不下万贯。"方腊冷笑道,"可他们还要巧立名目,盘剥百姓。朱勔在苏州的宅邸,比这还要奢华十倍!"
他走到院中,指着那些奇花异石:"这些都是民脂民膏!传我命令,打开府库,将钱财粮食分给穷苦百姓!"
起义军的声势更加浩大,很快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东南半壁,几乎全部落入起义军手中。
直到这时,汴京城才真正惊慌起来。
"废物!都是废物!"赵佶在延福宫内大发雷霆,"蔡京!这就是你说的'乌合之众'?如今半个东南都丢了!"
蔡京跪在地上,冷汗直流:"臣...臣低估了贼势..."
童贯趁机出列:"陛下,为今之计,当立即派重兵征剿。臣愿亲往!"
赵佶焦躁地踱步:"你要带多少兵?"
"京师禁军十五万,再调西北边军五万,共二十万大军,定可一举荡平贼寇!"
"二十万..."赵佶沉吟片刻,"好!就命你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统兵二十万,即日南下!"
就在童贯调兵遣将之际,方腊起义军内部却出现了问题。
占领杭州后,部分将领开始贪图享乐,争权夺利。方七佛向方腊进言:"大哥,军中纪律日渐松弛,有的将领强占民宅,有的私分财物,长此以往,恐失民心啊。"
方腊叹道:"我何尝不知?只是如今势力扩大,鱼龙混杂,难以约束。"
更严重的是,起义军缺乏长远的战略。当童贯率领的二十万精锐宋军南下时,起义军还分散在各地,未能集中兵力。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大军渡过长江。这位在西北历练多年的宦官,确实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直取杭州,一路由王禀率领包抄起义军后路。
方腊率军在杭州城外与童贯决战。起义军虽然英勇,但毕竟多是农民,装备简陋,训练不足,在正规军的冲击下渐渐不支。
"大哥!撤吧!"方七佛浑身是血,冲到方腊马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方腊望着败退的部下,长叹一声:"是我对不起这些跟着我起义的弟兄们..."
撤退途中,起义军不断被分割包围。四月,方腊退守帮源洞,被王禀部队重重围困。
在最后的时刻,方腊站在帮源洞的最高处,望着山下密密麻麻的宋军营寨。他想起起义之初,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乡亲们举起锄头镰刀,跟着他高呼"诛朱勔,清君侧"。
"大哥,"方七佛走过来,"我们在帮源洞坚持了三个月,粮食已经吃完了..."
方腊平静地说:"七佛,你带着还能走的弟兄们突围吧。"
"那大哥你呢?"
"我?"方腊笑了笑,"我要留在这里。这里是我的漆园,是我的家。"
四月二十六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手持砍漆刀,与冲进洞中的宋军血战,最终力竭被俘。
被押往汴京的路上,方腊看着沿途因战火而荒芜的田园,对押解的官兵说:"你们杀了我一个方腊,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方腊站起来。"
负责押送他的将领冷笑:"死到临头,还嘴硬!"
方腊望着北方,喃喃自语:"不知道那位官家,此刻是否又在欣赏新的奇石?"
八月,方腊在汴京被处斩。临刑前,他唯一的要求是喝一口家乡的漆茶。
童贯平定方腊起义后,继续在东南各地清剿残余势力。为震慑百姓,他下令"凡从贼者,格杀勿论",东南膏腴之地,血流成河。
而在汴京,捷报传来,徽宗大喜,在艮岳大宴群臣。席间,他特地称赞朱勔:"朱爱卿在危难之际仍不忘进奉花石,忠心可嘉。"
新的一批花石纲,又浩浩荡荡地驶向了汴京。只是这一次,押运的不再是民夫,而是戴着枷锁的"叛匪"。
帮源洞的漆树依旧年年流出白色的汁液,只是再没有人来收割了。偶尔有路人经过,还能在树下听到那首民谣的余音:
"石塔露水腊为王,漆园竹啸动刀枪。东南赤气冲牛斗,尽是冤魂血月光..."
(第五卷 第八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