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深处的守望(续五)
初冬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安安就攥着那方绣着银杏叶的手帕,蹲在小区花园的小银杏树下。他小心翼翼地把昨夜落在树根旁的几片枯叶捡起来,叠成小小的方块,放进衣兜里——这是他从老房子学来的习惯,太奶奶说过,落叶归根,能给树添养分。
“小银杏,今天有点冷哦。”安安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光秃秃的树枝,“我把围巾给你围上好不好?这样你就不冷了。”他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小围巾,这是去年冬天他戴过的,如今嫌短了,却被他宝贝似的收着。他踮着脚,笨拙地把围巾绕在树干上,打了个歪歪扭扭的结,像给小树系了个温暖的拥抱。
念念站在不远处的石阶上,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裹了裹身上的大衣,走过去蹲下身,帮安安把围巾调整得更整齐些:“安安,树和我们不一样,它有树皮保护自己,冬天不用戴围巾哦。不过你的心意,小银杏肯定收到了。”
安安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它会不会像太奶奶院子里的大银杏一样,冬天也会想太爷爷呀?”
这个问题让念念愣了愣,她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每年冬天,周叙白都会把大银杏的树干刷上白石灰,说是能防虫子。她摸了摸安安的头,轻声说:“会的,但它知道,等春天来了,叶子就会再长出来,就像我们知道,只要心里想着太爷爷太奶奶,他们就一直陪着我们。”
安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兜里的枯叶又小心翼翼地铺回树根下,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任务。
周末的时候,苏晚打来电话,说老房子的暖气该检修了,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回去看看。念念挂了电话,和小周商量后,决定带着安安一起回去——一来帮着苏晚收拾,二来也想再去看看那棵大银杏,冬天的银杏,有不一样的模样。
出发那天,阳光很好,没有风,是初冬难得的好天气。车子驶离市区,路边的树木渐渐稀疏,偶尔能看到几棵光秃秃的银杏树,枝桠伸向天空,像一幅简洁的水墨画。安安趴在车窗上,一会儿指着远处的麦田,一会儿问路边的稻草人是谁放的,兴奋得停不下来。
“妈妈,你说太奶奶院子里的大银杏,现在还有叶子吗?”安安突然问道。
念念想了想,说:“应该没有了,冬天的时候,银杏叶会落光,等明年春天才会长新的。不过落光叶子的银杏,也很好看哦。”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王婶在路边的小卖部买东西。她看见小周的车,立刻挥着手跑过来:“哎呀,你们可算来了!我昨天还跟你妈说,你们该回来了呢。”
“王婶,好久不见。”念念推开车门,笑着和她打招呼。
安安从车上跳下来,跑到王婶面前,把兜里的枯叶掏出来给她看:“王奶奶,你看,这是我从小区小银杏树下捡的叶子,我给它当养分了。”
王婶接过枯叶,笑着摸了摸安安的头:“我们安安真懂事,跟你太奶奶一样,心细。走,跟奶奶回家,我给你留了糖炒栗子,刚炒好的,热乎着呢。”
安安眼睛一亮,拉着王婶的手就想走,被念念笑着拉住:“先去太奶奶家收拾完,再去王奶奶家吃栗子好不好?”
“好!”安安用力点头,又蹦蹦跳跳地跟着念念往老房子走。
远远地,就看见那棵大银杏矗立在院子中央。和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金黄灿烂不同,冬天的银杏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却透着一股苍劲的力量。树干上,去年冬天刷的白石灰还留着淡淡的痕迹,像是周叙白留下的印记。院子里的石阶上,没有了厚厚的落叶,却干净得很,显然苏晚已经提前打扫过了。
“太奶奶,我们回来了!”安安推开院门,大声喊着,声音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回荡,却比上次多了几分热闹。
苏晚正拿着抹布擦客厅的桌子,听见声音,立刻迎了出来:“回来啦?路上冷不冷?我把暖气开了,屋里暖和。”
“不冷,妈,今天太阳好。”小周接过苏晚手里的抹布,“您歇着,我来擦。”
念念则带着安安走进太奶奶的房间。房间里和上次一样,书桌上的老花镜、针线笸箩依旧整齐地摆放着,只是窗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是苏晚特意放的,说是冬天看着喜庆。安安跑到书桌前,拿起那方绣着银杏叶的手帕,轻轻摸了摸上面的纹路:“太奶奶,你看,奶奶帮你绣完的手帕,我一直带在身边呢。”
念念打开书柜,把太奶奶的日记拿出来,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一页。去年秋天捡的银杏叶,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金黄,却依旧完整。她又从包里拿出这次带来的、小区小银杏树下的枯叶,小心地夹在另一页里——这样,日记里就有了两棵银杏的痕迹,一棵是太奶奶的,一棵是安安的。
“妈妈,太奶奶的信还在铁盒子里吗?”安安问道。
念念点点头,打开书桌抽屉里的铁盒子。里面的信依旧整整齐齐地放着,最上面的一封,还是周叙白五十岁那年在医院写的。安安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信封,像是怕碰坏了一样:“太爷爷写的字,真好看。”
“等你再大一点,妈妈教你认字,你就可以自己读太爷爷写的信了。”念念笑着说。
安安用力点头:“好!我要快点长大,读太爷爷的信给小银杏树听。”
收拾完房间,一家人又去院子里查看暖气。小周拿着扳手,仔细检查着暖气片的接口,苏晚在旁边递工具,念念则和安安坐在石阶上晒太阳。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一点都不觉得冷。安安靠在念念怀里,看着大银杏的枝桠:“妈妈,你说太爷爷和太奶奶,会不会在天上看着我们呀?”
“会的。”念念望着天空,“他们会看着安安长大,看着小银杏树长高,看着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
中午的时候,王婶果然端着一碗糖炒栗子过来了。栗子热乎乎的,剥开来,果肉又甜又糯。安安吃得满脸都是,苏晚笑着拿纸巾帮他擦脸:“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王奶奶炒的栗子,比城里买的好吃。”安安一边嚼着栗子,一边说。
“好吃下次再来,奶奶给你炒。”王婶笑得眼睛都眯了。
下午,天气依旧很好。苏晚提议去村后的山上看看,说是冬天的山虽然没有秋天的红叶,却有不一样的清净。念念和小周都同意,安安更是兴奋得跳了起来,非要拉着苏晚的手走在前面。
山上的小路铺着一层薄薄的霜,走起来有些滑。小周扶着苏晚,念念则牵着安安,慢慢往上走。路边的灌木丛光秃秃的,却偶尔能看到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跳来跳去。安安时不时停下来,捡起地上的小石子,说是要带回家给小银杏树当“朋友”。
走到山顶的时候,能看到整个村子的景象。远处的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近处的房屋错落有致,而太奶奶家的院子,那棵大银杏,在众多房屋中格外显眼——即使没有叶子,它依旧是村子里最特别的存在。
“妈妈,你看!太奶奶家的银杏树!”安安指着远处,兴奋地喊。
念念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周叙白曾经带她来过这里,说从山顶看下去,他们的家就像被银杏守护着一样。如今,这句话成了真——那棵银杏,不仅守护着太奶奶和周叙白的回忆,也守护着他们一家的幸福。
“我们在这里拍张照吧。”小周拿出手机,提议道。
苏晚站在中间,念念抱着安安,小周站在旁边。手机镜头里,一家人的笑容和远处的银杏相映成趣。安安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笑着说:“等回去,我把照片贴在小银杏树旁边,让它也看看我们。”
下山的时候,安安走累了,小周把他抱起来。安安趴在小周肩膀上,看着路边的风景,小声说:“爸爸,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好不好?我想看看太奶奶家的银杏树长新叶子的样子。”
“好啊。”小周笑着说,“等春天来了,我们就来。”
回到老房子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夕阳把大银杏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院子里,像是给地面铺了一层温柔的纱。苏晚开始准备晚饭,念念则帮着洗菜,小周带着安安在院子里玩石子。
晚饭很简单,却很温馨。有苏晚炖的鸡汤,有炒青菜,还有安安最
初冬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安安就攥着那方绣着银杏叶的手帕,蹲在小区花园的小银杏树下。他小心翼翼地把昨夜落在树根旁的几片枯叶捡起来,叠成小小的方块,放进衣兜里——这是他从老房子学来的习惯,太奶奶说过,落叶归根,能给树添养分。
“小银杏,今天有点冷哦。”安安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光秃秃的树枝,“我把围巾给你围上好不好?这样你就不冷了。”他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小围巾,这是去年冬天他戴过的,如今嫌短了,却被他宝贝似的收着。他踮着脚,笨拙地把围巾绕在树干上,打了个歪歪扭扭的结,像给小树系了个温暖的拥抱。
念念站在不远处的石阶上,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裹了裹身上的大衣,走过去蹲下身,帮安安把围巾调整得更整齐些:“安安,树和我们不一样,它有树皮保护自己,冬天不用戴围巾哦。不过你的心意,小银杏肯定收到了。”
安安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它会不会像太奶奶院子里的大银杏一样,冬天也会想太爷爷呀?”
这个问题让念念愣了愣,她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每年冬天,周叙白都会把大银杏的树干刷上白石灰,说是能防虫子。她摸了摸安安的头,轻声说:“会的,但它知道,等春天来了,叶子就会再长出来,就像我们知道,只要心里想着太爷爷太奶奶,他们就一直陪着我们。”
安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兜里的枯叶又小心翼翼地铺回树根下,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任务。
周末的时候,苏晚打来电话,说老房子的暖气该检修了,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回去看看。念念挂了电话,和小周商量后,决定带着安安一起回去——一来帮着苏晚收拾,二来也想再去看看那棵大银杏,冬天的银杏,有不一样的模样。
出发那天,阳光很好,没有风,是初冬难得的好天气。车子驶离市区,路边的树木渐渐稀疏,偶尔能看到几棵光秃秃的银杏树,枝桠伸向天空,像一幅简洁的水墨画。安安趴在车窗上,一会儿指着远处的麦田,一会儿问路边的稻草人是谁放的,兴奋得停不下来。
“妈妈,你说太奶奶院子里的大银杏,现在还有叶子吗?”安安突然问道。
念念想了想,说:“应该没有了,冬天的时候,银杏叶会落光,等明年春天才会长新的。不过落光叶子的银杏,也很好看哦。”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王婶在路边的小卖部买东西。她看见小周的车,立刻挥着手跑过来:“哎呀,你们可算来了!我昨天还跟你妈说,你们该回来了呢。”
“王婶,好久不见。”念念推开车门,笑着和她打招呼。
安安从车上跳下来,跑到王婶面前,把兜里的枯叶掏出来给她看:“王奶奶,你看,这是我从小区小银杏树下捡的叶子,我给它当养分了。”
王婶接过枯叶,笑着摸了摸安安的头:“我们安安真懂事,跟你太奶奶一样,心细。走,跟奶奶回家,我给你留了糖炒栗子,刚炒好的,热乎着呢。”
安安眼睛一亮,拉着王婶的手就想走,被念念笑着拉住:“先去太奶奶家收拾完,再去王奶奶家吃栗子好不好?”
“好!”安安用力点头,又蹦蹦跳跳地跟着念念往老房子走。
远远地,就看见那棵大银杏矗立在院子中央。和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金黄灿烂不同,冬天的银杏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却透着一股苍劲的力量。树干上,去年冬天刷的白石灰还留着淡淡的痕迹,像是周叙白留下的印记。院子里的石阶上,没有了厚厚的落叶,却干净得很,显然苏晚已经提前打扫过了。
“太奶奶,我们回来了!”安安推开院门,大声喊着,声音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回荡,却比上次多了几分热闹。
苏晚正拿着抹布擦客厅的桌子,听见声音,立刻迎了出来:“回来啦?路上冷不冷?我把暖气开了,屋里暖和。”
“不冷,妈,今天太阳好。”小周接过苏晚手里的抹布,“您歇着,我来擦。”
念念则带着安安走进太奶奶的房间。房间里和上次一样,书桌上的老花镜、针线笸箩依旧整齐地摆放着,只是窗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是苏晚特意放的,说是冬天看着喜庆。安安跑到书桌前,拿起那方绣着银杏叶的手帕,轻轻摸了摸上面的纹路:“太奶奶,你看,奶奶帮你绣完的手帕,我一直带在身边呢。”
念念打开书柜,把太奶奶的日记拿出来,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一页。去年秋天捡的银杏叶,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金黄,却依旧完整。她又从包里拿出这次带来的、小区小银杏树下的枯叶,小心地夹在另一页里——这样,日记里就有了两棵银杏的痕迹,一棵是太奶奶的,一棵是安安的。
“妈妈,太奶奶的信还在铁盒子里吗?”安安问道。
念念点点头,打开书桌抽屉里的铁盒子。里面的信依旧整整齐齐地放着,最上面的一封,还是周叙白五十岁那年在医院写的。安安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信封,像是怕碰坏了一样:“太爷爷写的字,真好看。”
“等你再大一点,妈妈教你认字,你就可以自己读太爷爷写的信了。”念念笑着说。
安安用力点头:“好!我要快点长大,读太爷爷的信给小银杏树听。”
收拾完房间,一家人又去院子里查看暖气。小周拿着扳手,仔细检查着暖气片的接口,苏晚在旁边递工具,念念则和安安坐在石阶上晒太阳。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一点都不觉得冷。安安靠在念念怀里,看着大银杏的枝桠:“妈妈,你说太爷爷和太奶奶,会不会在天上看着我们呀?”
“会的。”念念望着天空,“他们会看着安安长大,看着小银杏树长高,看着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
中午的时候,王婶果然端着一碗糖炒栗子过来了。栗子热乎乎的,剥开来,果肉又甜又糯。安安吃得满脸都是,苏晚笑着拿纸巾帮他擦脸:“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王奶奶炒的栗子,比城里买的好吃。”安安一边嚼着栗子,一边说。
“好吃下次再来,奶奶给你炒。”王婶笑得眼睛都眯了。
下午,天气依旧很好。苏晚提议去村后的山上看看,说是冬天的山虽然没有秋天的红叶,却有不一样的清净。念念和小周都同意,安安更是兴奋得跳了起来,非要拉着苏晚的手走在前面。
山上的小路铺着一层薄薄的霜,走起来有些滑。小周扶着苏晚,念念则牵着安安,慢慢往上走。路边的灌木丛光秃秃的,却偶尔能看到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跳来跳去。安安时不时停下来,捡起地上的小石子,说是要带回家给小银杏树当“朋友”。
走到山顶的时候,能看到整个村子的景象。远处的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近处的房屋错落有致,而太奶奶家的院子,那棵大银杏,在众多房屋中格外显眼——即使没有叶子,它依旧是村子里最特别的存在。
“妈妈,你看!太奶奶家的银杏树!”安安指着远处,兴奋地喊。
念念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周叙白曾经带她来过这里,说从山顶看下去,他们的家就像被银杏守护着一样。如今,这句话成了真——那棵银杏,不仅守护着太奶奶和周叙白的回忆,也守护着他们一家的幸福。
“我们在这里拍张照吧。”小周拿出手机,提议道。
苏晚站在中间,念念抱着安安,小周站在旁边。手机镜头里,一家人的笑容和远处的银杏相映成趣。安安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笑着说:“等回去,我把照片贴在小银杏树旁边,让它也看看我们。”
下山的时候,安安走累了,小周把他抱起来。安安趴在小周肩膀上,看着路边的风景,小声说:“爸爸,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好不好?我想看看太奶奶家的银杏树长新叶子的样子。”
“好啊。”小周笑着说,“等春天来了,我们就来。”
回到老房子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夕阳把大银杏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院子里,像是给地面铺了一层温柔的纱。苏晚开始准备晚饭,念念则帮着洗菜,小周带着安安在院子里玩石子。
晚饭很简单,却很温馨。有苏晚炖的鸡汤,有炒青菜,还有安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