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试金石-《明暗法则》

  接下来的两天,余年表现得无懈可击。

  他按时提交了清晰、专业的专利问题清单,与徐文渊的沟通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恭敬与效率。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跨国并购的复杂知识,但在那副专注进取的面具下,大脑正在高速运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战役。

  他需要一块“试金石”,来验证那份文件的真伪,而这块石头,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机会出现在一次项目组的非正式讨论会上。几位资深律师正在争论欧洲反垄断审查中“相关市场界定”的模糊地带,气氛有些僵持。

  余年适时插话,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请教意味:“各位老师,说到技术市场的界定,我最近刚好看到一个旧案例,可能有点启发。”他看向团队里一位以知识产权见长的女律师,“张律,您还记得几年前,‘诺德光学’好像有过一个关于光学镀膜的专利申请,后来没下文了?”

  他问得极其自然,仿佛只是学术探讨。

  张律推了推眼镜,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诺德光学’?没什么印象。这个领域技术迭代快,每天都有专利申请和失效,除非是引发重大诉讼的,否则很难记住。”

  徐文渊坐在主位,端着咖啡杯,笑容温和:“余年不错啊,开始啃故纸堆了。不过,这种陈年旧案,对咱们当前项目的参考意义不大吧?我们的焦点还是放在阿尔法现有的、授权的专利包稳定性上。”他轻巧地将话题引回“安全”区域。

  “师兄说得对,是我发散思维了。”余年从善如流地点头,心中却是一沉。张律的反应是真实的,而徐文渊那份看似随意的“引导”,反而透着一丝不自然的回避。

  第一条路,堵死了。

  中午,他约了苏晴在律所附近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见面。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上切割出明暗的条纹。

  “怎么了?大忙人,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了。”苏晴搅拌着咖啡,打量着他。

  余年没绕圈子,压低声音:“帮我查个公司, ‘诺德光学’,大概五年前左右,可能涉及一项光学镀膜技术的专利申请,最后失效了。重点是,查它为什么失效,以及……它是否真的‘彻底’不存在了。”

  苏晴放下勺子,眼神锐利起来:“这就是你那个‘一步登天’项目里的东西?”

  “可能是个雷。”余年言简意赅,“公开渠道我试过,像被洗过一样,太干净了。你们记者有你们的‘地下管道’。”

  苏晴沉默了几秒,看着他:“余年,你确定要往下挖?有些东西,挖出来可能就塞不回去了。”

  “不挖,等它在我脚下炸了,死得更惨。”余年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法律讲究证据,我现在需要知道,我手里的‘证据’,到底是真相,还是鱼饵。”

  苏晴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同于往日纯粹自信的、带着一丝冷厉的坚定,点了点头:“好,我试试。但需要时间,而且不一定有结果。”

  第二条路,布下了。

  回到律所,他在茶水间“偶遇”了林晓。小姑娘正对着咖啡机皱眉,似乎搞不定复杂的操作。

  “余老师!”看到他,林晓像看到了救星。

  余年帮她弄好咖啡,状似随意地问:“怎么样,跟这个项目还适应吗?处理基础资料挺枯燥的吧。”

  “不枯燥不枯燥!”林晓连忙摆手,眼睛亮晶晶的,“能接触到这么多前沿的东西,我觉得每天都在进步!就是……有时候感觉压力有点大,怕自己做不好,拖您和徐律师后腿。”

  “压力正常。对了,”余年端起自己的杯子,仿佛不经意地提起,“你心思细,帮我留意一下,我们收到的所有关于阿尔法科技的资料里,有没有提到过一家叫‘诺德光学’的公司,或者任何涉及‘技术借鉴’、‘早期原型’之类的字眼。可能藏在附录或者脚注里,容易忽略。”

  他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我怀疑这可能涉及到一些技术传承的完整性,对评估专利稳定性有帮助。”

  林晓立刻郑重其事地点头:“好的余老师!我一定仔细再筛一遍!”对她而言,这是来自信任导师的重要任务。

  第三条线,埋下了。

  傍晚,余年独自留在办公室。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映在他深邃的瞳孔里。

  他复盘着今天的每一步:试探同事,求助外援,引导实习生。每一步都走在刀锋上,利用规则,利用信息差,甚至利用他人的信任和热情。

  这与他过去信奉的“法律即光明”格格不入。法律在此刻,不再是斩妖除魔的利剑,而是他在迷雾中赖以生存的、需要小心翼翼舞动的双刃匕首。

  他打开电脑,调出《传习录》的电子版,目光落在那一行字上: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他曾经以为,“事上磨”是磨练专业技巧,是法庭上的唇枪舌剑。

  直到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磨”,磨的更是心性,是在善恶边缘行走时的定力,是在巨大诱惑和危机面前,依然能守住底线、找到出路的智慧。

  他关掉文档,看向窗外无尽的夜色。

  暗流已然涌动,而他,必须在这片深海中,学会在没有灯塔的情况下,独自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