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李记汽修-《明暗法则》

  思路既已清晰,行动便有了方向。余年没有急于发起正面冲锋,而是采取了更迂回也更精准的策略。

  他首先指导王倩,不再与刘经理或人事部门进行任何私下、无记录的沟通。所有关于工作的交流,必须通过公司邮件系统,并抄送相关同事。这一方面是留存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对方施加无形的压力——任何不当的言辞或举动,都可能落在白纸黑字上。

  同时,他亲自起草了一份措辞更为强硬、法律依据更充分的法律意见书,不再仅仅针对刘经理的个人行为,而是重点聚焦于用人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职场性骚扰预防和处置机制,且在接到员工反映后处置失当,涉嫌构成打击报复这一核心问题。这份意见书被同时发送给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工会,并附上了部分经过公证的、最具代表性的微信截图和事件时间线。

  “我们要把矛盾升级,”余年对林晓和王倩解释道,“从王倩与刘经理的个人纠纷,提升到公司治理层面存在重大缺陷和法律责任风险的高度。董事会和监事会不会坐视这种可能引发严重劳资纠纷、损害公司声誉的风险存在。”

  果然,这份直指公司治理软肋的意见书起到了效果。几天后,公司层面派出了更高阶的管理人员——一位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直接与余年联系,表示希望“更诚恳地沟通,寻求妥善解决方案”。

  对方的态度明显软化,不再全盘否认,而是承认“管理上可能存在疏忽”,刘经理的“沟通方式或许有待改进”,但仍极力避免承认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性骚扰”。

  与此同时,林晓那边也取得了关键进展。她通过那位对刘经理早有不满的同事,辗转联系到了一位已经离职的前员工赵蕊。经过耐心沟通和法律风险告知的保障,赵蕊终于鼓起勇气,提供了一份书面证词,证实她在职期间,也曾被刘经理以类似的方式(深夜微信、不必要的肢体接近)骚扰过,当时因害怕影响工作而选择了隐忍和离职。

  这份证词,如同在看似平衡的天平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砝码。它虽然无法直接证明王倩案中的具体行为,却极大地增强了王倩指控的可信度,形成了一个“行为模式”的证据,让刘经理所谓的“正常关心”、“无意碰触”等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确凿的“行为模式”证据和来自公司高层的压力,刘经理的个人防线首先崩溃了。在后续的内部调查中,他的陈述开始出现前后矛盾,再也无法自圆其说。

  最终,在劳动仲裁庭的调解室里,面对余年出示的完整证据链——包括时间线、公证过的微信记录、同事关于单独送回家的证言、前员工关于行为模式的证词,以及明确指出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的法律意见——公司方终于放弃了抵抗。

  调解结果如下:

  1. 公司承认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管理失当,向王倩正式道歉。

  2. 刘经理被公司内部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调离原岗位。

  3. 公司承诺立即着手建立并完善职场性骚扰防范与处置机制。

  4. 公司一次性补偿王倩一笔款项,涵盖了精神损害赔偿及她因此事被迫另寻工作的相关损失。

  走出仲裁庭,王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看向余年和林晓,眼中含泪,却带着明亮的光彩:“余律师,林助理,谢谢你们……没有你们,我可能……”

  “这是你自己争取来的结果。”余年温和地打断她,“你的勇气和坚持,才是打破这个局面的关键。”

  林晓也用力点头,由衷地为王倩感到高兴。

  回程的车上,林晓忍不住感叹:“余老师,我们真的赢了!虽然过程曲折,但总算有了个公道。”

  余年看着窗外流转的城市风景,目光深邃:“这算不上完全的胜利,林晓。我们只是在一个具体的事件中,为受害者争取到了有限的公正。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验证了方法,积累了经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个案子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思考。面对强大的、善于伪装的对手,不能硬碰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要懂得运用策略分化瓦解,更要耐心收集证据。这些,和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是一脉相承的。”

  王倩案的终结,像一块投入水面的石头,在余年团队的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它不仅仅是一个案件的胜利,更是一次思想的验证和能力的锤炼。

  然而,法律的烟火人间,从不缺少需要照亮的角落。就在他们回到中心,还未完全从王倩案的思绪中抽离时,一位满头大汗、神色仓惶的中年男人几乎是冲进了咨询室。他皮肤黝黑,手上还沾着些许油污,穿着一件印有“李记汽修”字样的旧工装。

  “律师!帮帮忙!你们要帮帮我啊!”男人声音沙哑,带着近乎绝望的急切,“我在临河街那铺子开了十几年修理厂,合同还没到期呢!新来的房东非要我下个月就搬走,说不搬就要砸店!我这全家老小都指望这个店吃饭啊!”

  临河街?强制搬离?余年立刻捕捉到关键信息。他示意林晓给这位明显情绪激动的老师傅倒杯水,沉稳地问道:“老师傅,别急,慢慢说。您说的新房东,是怎么来的?您和老房东的租赁合同,具体是怎么约定的?”

  “老房东把房子卖了!”老师傅一拍大腿,又急又气,“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卖的!新来的老板凶得很,带着人来看过,说我这破修理厂影响他开发什么…什么高端业态,给我几天时间滚蛋!我跟他说‘买卖不破租赁’,法律上有这规矩的!他…他他妈的笑话我,说那是狗屁!”

  “买卖不破租赁”…余年眼神一凝。又是一个典型的,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关乎生计,且法律原则在现实力量面前遭遇粗暴挑战的案件。

  王倩案的余波尚未平息,一桩涉及底层商户生存权与财产权复杂博弈的“买卖不破租赁”纠纷,已带着浓重的烟火与硝烟味,扑面而来。余年知道,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人间烟火”中的下一场修行,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