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铁砧落下-《明暗法则》

  老周的信息像一滴冰水落入余年的思绪,短暂的寒意后,是更加清晰的冷静。

  公共图书馆的终端?拙劣的伪装,更像是某种试探。余年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回复,没有任何多余的词句:

  「虚机隔离,痕迹做真,放个‘正在转移关键数据’的假饵进去,反向追踪。」

  他不需要知道是谁在幕后,至少现在不需要。他只需要让对方知道,这里的篱笆扎得很紧,伸过来的爪子,有被剁掉的风险。

  处理完这个插曲,余年的注意力回到与宋家的博弈上。董律师那边果然没了下文,拖延,是谈判中最低级也最常用的伎俩。

  可惜,余年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他没有催促董律师,甚至没有再联系郑总。他只是让林晓整理了一份清单,上面罗列了近几年国内科技公司在b轮融资前,因核心管理层卷入负面舆情而导致融资延迟、估值腰斩甚至告吹的典型案例。

  “把这份清单,通过‘偶然’的机会,送到领投迅科的那家Vc,一个初级投资经理的匿名收件箱。”余年吩咐道,语气平静无波。

  林晓接过指令,手指在键盘上操作,心里却微微一顿。她明白这是精准打击,打在了宋总最疼的地方。效果会很好,甚至立竿见影。但这种方式……利用信息差和匿名手段去影响一场本不相关的商业融资,这和她最初跟随余年时想象的“在法律框架内维护正义”似乎有些……偏差。她迅速压下这丝疑虑,告诉自己这是为了更快解决问题,避免更大的纠缠。“余老师是为了效率,也是为了保护郑总的利益最大化。” 她暗自思忖,“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明白。”她低声应道,将任务完成。

  接下来,是铁砧的另一面。

  “联系王锐,”余年再次开口,语气没有任何起伏,“把他私下查到关于迅科科技子公司那笔环评‘快速通关’的疑点,匿名递给盯着该区域环保问题的自媒体大V。只给线索,不给结论。”

  林晓的心又是一沉。环保疑点……这几乎是点燃另一处战火。她几乎能想象到宋总接下来要面对怎样的内外交困。“这是不是……太狠了点?” 这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可宋家之前用舆论抹黑‘雅集’时,又何尝手下留情?” 她想起那篇暗藏机锋的文章,心肠又硬了几分。这就是余老师说的,战场在桌下。

  “明白,我马上去办。”她再次应下,声音比刚才坚定了一些。

  “另外,”余年叫住她,眼神锐利,“让老周再深挖一下宋总和他几个关联人的财务状况,特别是海外账户和隐形资产。我们不一定要用,但不能没有。”

  海外账户……隐形资产…… 林晓感到一丝寒意沿着脊椎爬上来。这已经远超当前案件的需要,更像是……准备将对方彻底置于死地的后备手段。她看着余年冷静到近乎冷酷的侧脸,突然有些陌生。“余老师他……真的变了很多。” 她不敢深想,只是用力点头:“好的。”

  布局完毕,余年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谈判桌上的谦和与理性只是面具,真正的较量永远在桌下,在规则边缘的阴影里。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执着于绝对的程序正义,他更看重结果的效率和威慑。

  几天后,效果开始显现。

  董律师的电话再次打了过来,语气急切,表示宋总希望“尽快”、“面对面”商谈。显然,投资人那边可能已经有了某些“关切”。

  紧接着,网络上开始出现关于迅科科技子公司环评问题的零星讨论。

  宋总坐不住了。

  这一次,见面地点定在了“雅集”会所郑总的办公室。

  宋总亲自来了,带着董律师。他比想象中憔悴,眼神深处是难以掩饰的焦躁。

  他没有过多寒暄:“余律师,之前是下面的人不会办事。我们直说吧,郑总的损失,我们认赔。金额……可以再谈,我希望这件事能尽快了结。”

  余年坐在主位,没有说话,只是拿起桌上林晓早已准备好的和解协议草案,轻轻推了过去。

  “宋总是爽快人。这是基于评估价八折拟定的和解方案,附带了严格的保密条款和公开道歉声明模板。签了字,钱到账,这件事就烂在肚子里。”

  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宋总看着那份协议,额角的青筋微微跳动。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

  “余律师,年纪轻轻,手段真是……老辣。”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

  余年微微勾起嘴角,那笑容里没有温度。

  “宋总过奖。我只是帮您算清了,哪头轻,哪头重。”

  签字笔在纸面上划过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林晓站在余年侧后方,看着宋总几乎有些颤抖地签下名字,心中没有预想中的喜悦,反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我们赢了,用这种……近乎碾压的方式。这就是成长吗?变得更强,也更……” 她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觉得胸口有些发闷。她偷偷看了一眼余年的背影,那背影依旧挺拔,却仿佛笼罩在一层她看不透的阴影里。

  铁砧已经落下,铁锤完成了它的工作。这一次,他赢了,用他信奉的、效率至上的方式。而旁观这一切的林晓,内心深处关于对错的天平,似乎也随着这一次次的“胜利”,悄然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