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分作明暗两条线,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无声却迅疾地涌动。
明处,由林晓牵头,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积累的庞杂民生数据作为天然掩护,对“精准度量咨询”及其创始人李维进行合规性排查。表面理由是随机抽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实则动用的是老周编写的深度数据抓取程序,像梳子一样细细梳理与李维相关的所有工商登记、税务记录、司法纠纷,乃至其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海外资产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
“李维这个人,像条泥鳅。”林晓盯着屏幕,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精准度量’在三年前就已注销,他本人名下目前没有任何活跃的商业实体。但他早期经手的项目,尤其是为天工科技和长风集团提供服务的时期,其关联方最终都出现了复杂的海外架构,资金流向……很不清晰。”
她将一份初步梳理出的资金路径简图发给余年。线条错综复杂,最终指向几个知名的离岸避风港。
“他在搭建通道。”余年回复,“继续挖,重点查他注销公司前后的个人资金变动,以及他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白手套’。”
暗处,则由苏晴独自负责。调查现任高官陈志安,无异于在雷区行走,任何电子痕迹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她采用了最原始也最安全的方式——线下接触与物理档案查阅。
她再次拜访了那位退休的老法医,带去了两瓶好酒,耐心听着他带着酒意和愤懑,回忆十年前的旧事,从琐碎的细节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她泡在市档案馆的故纸堆里,翻阅十年前的会议纪要、政策文件,寻找陈志安升迁路径上每一个可能存在的、不同寻常的推力或转折点。
与此同时,余年坐镇中枢,像一位棋手,同时观望着明暗两条战线传来的信息,并将其与老周从更深网络层面获取的碎片进行整合。
“有一个发现,很微妙。”老周的声音在深夜的加密通讯里响起,“我追踪了陈志安近五年的公开行程和会议报道,交叉比对了李维及其已知关联人的活动轨迹。他们有三次,出现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片区域,时间上有重叠,但没有任何公开记录显示他们有过接触。”
“刻意回避?”余年问。
“更像是默契的隔离。而且,这三次时间点,都对应着陈志安主管领域内,某项对特定行业利好的政策出台前夜,以及李维相关资本的大规模异动。”
权与钱,在时空的阴影里,完成着无声的勾连。
“另外,”老周补充道,语气带着一丝疑惑,“我尝试回溯陈志安更早的经历,发现他大学毕业到进入系统前的两年,履历是空白的。官方记载是‘待业’,但这不符合常理。”
一个位高权重者,被抹去的两年。这里面,藏着什么?
就在这时,余年的另一条加密线路收到苏晴发来的信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用老旧胶片相机拍摄的、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的翻拍图。
照片上是几个年轻人的合影,背景似乎是一个大学的实验室。其中一张略带青涩却难掩锐气的面孔,正是年轻的陈志安。而站在他身旁,搂着他肩膀、笑得一脸灿烂的另一个人……
余年将照片放大,仔细辨认着那张因为年代久远和像素限制而有些模糊的五官。
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那个年轻人,眉眼之间,与他们正在追查的李维,至少有七分相似。
信息紧随其后传来,是苏晴的备注:
「摄于三十年前,陈志安大学时期。其身旁者,名为李哲,化学系天才,后于一次实验室事故中‘意外’身亡。据查,李哲,是李维的孪生哥哥。」
孪生兄弟!
一个早已“死亡”的天才,一个活跃在阴影中的资本掮客,一位位高权重的政法官员……三十年前的同窗之谊,牵扯出跨越两代人的隐秘关联。
案件的纵深,被骤然拉伸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维度。
余年缓缓靠向椅背,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夺目。他知道,他们已经触碰到了那巨大冰山之下,最为核心、也最为危险的冻结层。
“老周,”他沉声下令,“重新评估李维的所有信息。重点查他与这个‘已故’哥哥李哲之间,是否存在任何未被记录的联系。还有,查清三十年前那场实验室事故的所有细节。”
“明白。”
幽深的棋局上,一枚沉寂了三十年的棋子,就此被激活。
明处,由林晓牵头,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积累的庞杂民生数据作为天然掩护,对“精准度量咨询”及其创始人李维进行合规性排查。表面理由是随机抽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实则动用的是老周编写的深度数据抓取程序,像梳子一样细细梳理与李维相关的所有工商登记、税务记录、司法纠纷,乃至其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海外资产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
“李维这个人,像条泥鳅。”林晓盯着屏幕,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精准度量’在三年前就已注销,他本人名下目前没有任何活跃的商业实体。但他早期经手的项目,尤其是为天工科技和长风集团提供服务的时期,其关联方最终都出现了复杂的海外架构,资金流向……很不清晰。”
她将一份初步梳理出的资金路径简图发给余年。线条错综复杂,最终指向几个知名的离岸避风港。
“他在搭建通道。”余年回复,“继续挖,重点查他注销公司前后的个人资金变动,以及他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白手套’。”
暗处,则由苏晴独自负责。调查现任高官陈志安,无异于在雷区行走,任何电子痕迹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她采用了最原始也最安全的方式——线下接触与物理档案查阅。
她再次拜访了那位退休的老法医,带去了两瓶好酒,耐心听着他带着酒意和愤懑,回忆十年前的旧事,从琐碎的细节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她泡在市档案馆的故纸堆里,翻阅十年前的会议纪要、政策文件,寻找陈志安升迁路径上每一个可能存在的、不同寻常的推力或转折点。
与此同时,余年坐镇中枢,像一位棋手,同时观望着明暗两条战线传来的信息,并将其与老周从更深网络层面获取的碎片进行整合。
“有一个发现,很微妙。”老周的声音在深夜的加密通讯里响起,“我追踪了陈志安近五年的公开行程和会议报道,交叉比对了李维及其已知关联人的活动轨迹。他们有三次,出现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片区域,时间上有重叠,但没有任何公开记录显示他们有过接触。”
“刻意回避?”余年问。
“更像是默契的隔离。而且,这三次时间点,都对应着陈志安主管领域内,某项对特定行业利好的政策出台前夜,以及李维相关资本的大规模异动。”
权与钱,在时空的阴影里,完成着无声的勾连。
“另外,”老周补充道,语气带着一丝疑惑,“我尝试回溯陈志安更早的经历,发现他大学毕业到进入系统前的两年,履历是空白的。官方记载是‘待业’,但这不符合常理。”
一个位高权重者,被抹去的两年。这里面,藏着什么?
就在这时,余年的另一条加密线路收到苏晴发来的信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用老旧胶片相机拍摄的、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的翻拍图。
照片上是几个年轻人的合影,背景似乎是一个大学的实验室。其中一张略带青涩却难掩锐气的面孔,正是年轻的陈志安。而站在他身旁,搂着他肩膀、笑得一脸灿烂的另一个人……
余年将照片放大,仔细辨认着那张因为年代久远和像素限制而有些模糊的五官。
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那个年轻人,眉眼之间,与他们正在追查的李维,至少有七分相似。
信息紧随其后传来,是苏晴的备注:
「摄于三十年前,陈志安大学时期。其身旁者,名为李哲,化学系天才,后于一次实验室事故中‘意外’身亡。据查,李哲,是李维的孪生哥哥。」
孪生兄弟!
一个早已“死亡”的天才,一个活跃在阴影中的资本掮客,一位位高权重的政法官员……三十年前的同窗之谊,牵扯出跨越两代人的隐秘关联。
案件的纵深,被骤然拉伸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维度。
余年缓缓靠向椅背,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夺目。他知道,他们已经触碰到了那巨大冰山之下,最为核心、也最为危险的冻结层。
“老周,”他沉声下令,“重新评估李维的所有信息。重点查他与这个‘已故’哥哥李哲之间,是否存在任何未被记录的联系。还有,查清三十年前那场实验室事故的所有细节。”
“明白。”
幽深的棋局上,一枚沉寂了三十年的棋子,就此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