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木卫三上方,一名看不见身形的记录员在团队评价上写下了‘糙快猛’三个字的评价。
而这些记录员,正是陈战此前安排的监察团队,除了踢出异常玩家外,还负责记录玩家们的脑洞,以及这个脑洞实现后,所花费的资源。
就拿施世所在的团队来说。
轨道环这个概念很多科幻作品已经出现过,并且是十几年前,由科学家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期刊上。
因为其昂贵造价,并没有人敢在现实世界中制造。
但是,如果施世的团队最终成功围绕木星建造好轨道环,那么其花费的资源总数,设计方案将能给国家提供参考。
毕竟,总不能离开太阳系后,华夏文明还在利用宇宙飞船慢悠悠地改造移居星球吧?
所以在国家对未来的畅想中。
会制造一种可自行拼接的大型轨道环部件飞船,在指定行星的静止轨道上方拼接成巨大的轨道环,并将集成在轨道环上的太空电梯快速下放至星球表面,为物资运输提供保障。
轨道环作为太空船坞的同时,还能快速将天气控制组件快速推射到预定位置,对改造行星进行快速且全面化的改造工程。
“你这边怎么样了?”一道声音在记录员耳边响起。
“江哥,”记录员打了个招呼,解释道:“还不错,团队成员是经过系统化教育的人才,队长虽然初出茅庐,但是对项目的整体把控还是不错的。总的来说,项目总体进度不错。”
记录员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多少还是有点大学生的成分在里面。”
“那不挺好的?团队里不会死气沉沉,你看水星那边,我都不知道他们想做什么了。”江哥诉苦道。
“哦?有乐子?说来听听。”记录员也来了兴趣,询问道。
因为游戏不直接提供能源,只提供无限刷新的资源点。
3:2的轨道共振,离太阳距离最近的水星成为了玩家们的首选。
一来可以通过网上找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设计图,建造大量的太阳能板矩阵,来获取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来,玩家们真的想试试建造戴森球。
很可惜,玩家们低估了水星白天的温度。
高达43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让太阳能板表面薄膜融化,进而导致内部零件被暴露。
所以,玩家特地为太阳能板加装了冷却系统,将向阳面的温度,通过冷却剂带到背阳面。
记录员听到这里的时候,眉头微微皱起,小声嘀咕道:“水星背阳面的温度,我记得是-180摄氏度吧?”
“对。”江哥肯定道。
记录员喃喃自语道:“-180摄氏度,还能作为液态冷却剂的物质……”
“甲烷、乙烷、乙烯一类我记得都可以,再不济用氮气、氧气也行……”
记录员突然想到了什么,惊呼道:“闪蒸?!”
“没错,”江哥满脸无奈地说道:“当时水星的晨昏带附近好像过年一样,爆炸就没停过,因为冷却剂用的是氮气,可以无限获取,玩家们差点把水星的大气层给造出来了。”
记录员:“……”
半晌,记录员拍了拍江哥的肩膀,安慰道:“起码他们的用的氮气不是?要是用甲烷氧气混合物,那才叫真的过年了。”
江哥:“……”
许久,江哥叹了口气,继续说道:“现在不是更新了稳态钛合金吗?玩家用新材料建造冷却系统,倒是不会爆炸了。”
“但是冷却系统硬生生把水星背阳面的温度拉高了,导致位于水星两极永久阴影区环形山中的水冰和挥发性物质被加热。”
听到这里,记录员都愣住了。
也就是说。
冷却系统导致水星温度升高。
导致更多极地冰升华,释放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进而导致大气更浓密,进一步增强温室效应。
最终陷入水星温度持续升高的循环中。
“也不对,”记录员反应过来,询问道:“水星引力这么小,大气应该会很快逃逸吧……”
江哥摆了摆手道:“你忘了稳态钛合金制成的部件,是要一体化铸造的吗?玩家根本没办法一次性铸造如此庞大的冷却管道,都是用机械结构拼接的。”
“你现在去水星,能看见晨昏线以及向阳面,作为冷却剂的气体呲呲往外喷,好像高压锅一样,愣是比太阳风刮走大气层的速度快了一线,现在就这么僵持住了。”
“但也不全是坏消息吧。水星的玩家们开始造电磁轨道炮了,还有一名轨道力学的大学生加入,应该很快就要开始建造戴森球了。”
“火星呢?”记录员询问道:“我记得江哥你还有负责火星的记录吧?”
“火星?那里的玩家想法更疯狂,他们准备在火星的拉格朗日L1点,建造一个巨大的电磁网,用来收集太阳风作为工质,并制造超大型工质发动机,推动整颗火星从侧面撞击那艘无人深空探索船。”
“而且,他们也知道,纯靠火星本身的结构是不行的,他们还在火星的赤道用稳态钛合金建造了类似撞击角一样的结构。”
记录员沉默了半晌,小声说道:“江哥,听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木卫三上面的团队,都是正常人了。”
江哥:“……”
不过,玩家们脑洞大开的想法,的确给国家针对未来的畅想中,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数据支持。
后续,在玩家们将现阶段的科幻想法一一尝试之后,便会依靠自己的脑洞提出全新的科幻想法,这才是国家真正希望看到的。
当然,国家也深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
在新的虚拟世界完成建设后,用于教育的特供版游戏头盔已经到货。
相比起索尔西斯的游戏头盔,教育用的游戏头盔在拟真度上做了更大的削弱的,毕竟使用者是孩子,自制力方面未免有些不足。
即便如此,当孩子的家长看见自家孩子从试点学校带回来的游戏头盔,直接两眼放光。
好不容易用零食从孩子手中换来游戏头盔,戴上却发现,游戏头盔都是一对一绑定身份的,哪怕是家长,戴上去也只会提示身份信息不匹配的字样。
对此,家长不禁发出灵魂疑问:“校长,咱们学校还收人吗?”
木卫三上方,一名看不见身形的记录员在团队评价上写下了‘糙快猛’三个字的评价。
而这些记录员,正是陈战此前安排的监察团队,除了踢出异常玩家外,还负责记录玩家们的脑洞,以及这个脑洞实现后,所花费的资源。
就拿施世所在的团队来说。
轨道环这个概念很多科幻作品已经出现过,并且是十几年前,由科学家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期刊上。
因为其昂贵造价,并没有人敢在现实世界中制造。
但是,如果施世的团队最终成功围绕木星建造好轨道环,那么其花费的资源总数,设计方案将能给国家提供参考。
毕竟,总不能离开太阳系后,华夏文明还在利用宇宙飞船慢悠悠地改造移居星球吧?
所以在国家对未来的畅想中。
会制造一种可自行拼接的大型轨道环部件飞船,在指定行星的静止轨道上方拼接成巨大的轨道环,并将集成在轨道环上的太空电梯快速下放至星球表面,为物资运输提供保障。
轨道环作为太空船坞的同时,还能快速将天气控制组件快速推射到预定位置,对改造行星进行快速且全面化的改造工程。
“你这边怎么样了?”一道声音在记录员耳边响起。
“江哥,”记录员打了个招呼,解释道:“还不错,团队成员是经过系统化教育的人才,队长虽然初出茅庐,但是对项目的整体把控还是不错的。总的来说,项目总体进度不错。”
记录员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多少还是有点大学生的成分在里面。”
“那不挺好的?团队里不会死气沉沉,你看水星那边,我都不知道他们想做什么了。”江哥诉苦道。
“哦?有乐子?说来听听。”记录员也来了兴趣,询问道。
因为游戏不直接提供能源,只提供无限刷新的资源点。
3:2的轨道共振,离太阳距离最近的水星成为了玩家们的首选。
一来可以通过网上找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设计图,建造大量的太阳能板矩阵,来获取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来,玩家们真的想试试建造戴森球。
很可惜,玩家们低估了水星白天的温度。
高达43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让太阳能板表面薄膜融化,进而导致内部零件被暴露。
所以,玩家特地为太阳能板加装了冷却系统,将向阳面的温度,通过冷却剂带到背阳面。
记录员听到这里的时候,眉头微微皱起,小声嘀咕道:“水星背阳面的温度,我记得是-180摄氏度吧?”
“对。”江哥肯定道。
记录员喃喃自语道:“-180摄氏度,还能作为液态冷却剂的物质……”
“甲烷、乙烷、乙烯一类我记得都可以,再不济用氮气、氧气也行……”
记录员突然想到了什么,惊呼道:“闪蒸?!”
“没错,”江哥满脸无奈地说道:“当时水星的晨昏带附近好像过年一样,爆炸就没停过,因为冷却剂用的是氮气,可以无限获取,玩家们差点把水星的大气层给造出来了。”
记录员:“……”
半晌,记录员拍了拍江哥的肩膀,安慰道:“起码他们的用的氮气不是?要是用甲烷氧气混合物,那才叫真的过年了。”
江哥:“……”
许久,江哥叹了口气,继续说道:“现在不是更新了稳态钛合金吗?玩家用新材料建造冷却系统,倒是不会爆炸了。”
“但是冷却系统硬生生把水星背阳面的温度拉高了,导致位于水星两极永久阴影区环形山中的水冰和挥发性物质被加热。”
听到这里,记录员都愣住了。
也就是说。
冷却系统导致水星温度升高。
导致更多极地冰升华,释放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进而导致大气更浓密,进一步增强温室效应。
最终陷入水星温度持续升高的循环中。
“也不对,”记录员反应过来,询问道:“水星引力这么小,大气应该会很快逃逸吧……”
江哥摆了摆手道:“你忘了稳态钛合金制成的部件,是要一体化铸造的吗?玩家根本没办法一次性铸造如此庞大的冷却管道,都是用机械结构拼接的。”
“你现在去水星,能看见晨昏线以及向阳面,作为冷却剂的气体呲呲往外喷,好像高压锅一样,愣是比太阳风刮走大气层的速度快了一线,现在就这么僵持住了。”
“但也不全是坏消息吧。水星的玩家们开始造电磁轨道炮了,还有一名轨道力学的大学生加入,应该很快就要开始建造戴森球了。”
“火星呢?”记录员询问道:“我记得江哥你还有负责火星的记录吧?”
“火星?那里的玩家想法更疯狂,他们准备在火星的拉格朗日L1点,建造一个巨大的电磁网,用来收集太阳风作为工质,并制造超大型工质发动机,推动整颗火星从侧面撞击那艘无人深空探索船。”
“而且,他们也知道,纯靠火星本身的结构是不行的,他们还在火星的赤道用稳态钛合金建造了类似撞击角一样的结构。”
记录员沉默了半晌,小声说道:“江哥,听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木卫三上面的团队,都是正常人了。”
江哥:“……”
不过,玩家们脑洞大开的想法,的确给国家针对未来的畅想中,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数据支持。
后续,在玩家们将现阶段的科幻想法一一尝试之后,便会依靠自己的脑洞提出全新的科幻想法,这才是国家真正希望看到的。
当然,国家也深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
在新的虚拟世界完成建设后,用于教育的特供版游戏头盔已经到货。
相比起索尔西斯的游戏头盔,教育用的游戏头盔在拟真度上做了更大的削弱的,毕竟使用者是孩子,自制力方面未免有些不足。
即便如此,当孩子的家长看见自家孩子从试点学校带回来的游戏头盔,直接两眼放光。
好不容易用零食从孩子手中换来游戏头盔,戴上却发现,游戏头盔都是一对一绑定身份的,哪怕是家长,戴上去也只会提示身份信息不匹配的字样。
对此,家长不禁发出灵魂疑问:“校长,咱们学校还收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