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无声的硝烟-《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烛龙”芯片跨过量产门槛,如同给“奇点科技”装上了一个动力澎湃的新引擎。然而,林小一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决定——暂不对外公布“烛龙”的任何消息,也不将其立刻推向主流消费市场。

  他在一次核心层战略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烛龙’的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特定领域,比如复杂优化、概率推理、模式识别等。”林小一指着白板上画出的“烛龙”优势区间图,“在传统的、高度结构化的通用计算任务上,它相对于‘环宇’的顶级芯片,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有差距。”

  “如果我们现在高调发布,直接进入手机、pc等红海市场,必然会迎来‘环宇’最猛烈的正面狙击。他们会利用其体量、生态和舆论优势,将我们拖入消耗战。以我们目前的体量和生态能力,胜算渺茫。”

  “那我们的优势领域在哪里?”周文斌问道。

  “在这里。”林小一在白板的另一个区域画了几个圈,“高端科研计算、金融风险建模、特定类型的AI训练与推理、以及……国家安全相关的敏感领域。”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这些领域,对算力有着极致的要求,同时对数据安全、技术自主性也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但技术门槛和信任门槛极高。这,才是‘烛龙’应该去的战场,也是我们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同时避开‘环宇’主力锋芒的地方。”

  策略被确定下来:“烛龙”将作为“奇点”的战略级产品,暂时“雪藏”,不进行公开营销,而是通过最高级别的保密渠道和精准定向,接触那些有极致算力需求且对“环宇”生态心存顾虑的“特殊客户”。

  这项工作,由林小一亲自牵头,李明提供技术支持,周文斌和赵磊配合进行最谨慎的客户筛选和接触。

  几乎在同一时间,“环宇科技”也加强了对“奇点”动向的监控。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奇点”在公开市场上依旧主推“火种”系列,但其核心研发团队的活动却变得更加隐秘,与某些特定领域的接触似乎增多了。

  “他们在憋大招。”卡尔·温斯顿在内部会议上断言,“那个所谓的‘烛龙’,一定取得了某种进展。不能让他们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形成突破!”

  “环宇”的反制措施也随之升级。他们不仅继续在舆论上抹黑,在产业链上施压,更开始动用其在政商学界深厚的人脉资源,在一些高端计算项目的招标中,对可能采用“奇点”技术的方案进行“合规性”刁难和“安全性”质疑。甚至在几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都有“环宇”资助的学者,发表对qIA架构理论缺陷的“学术探讨”,试图从根源上动摇潜在客户对“烛龙”技术的信心。

  这是一场发生在水面之下的、无声的硝烟。没有公开的骂战,没有产品的直接对比,但双方在高端客户资源、技术话语权、以及背后支撑力量的博弈,却激烈到了极致。

  “奇点”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感到阻力重重,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而“环宇”则凭借着其庞大的体量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试图将“奇点”这尾试图搅动水流的“鲶鱼”,彻底困死在浅滩。

  林小一和他的团队,就在这种无形的重压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突破口,等待着“烛龙”利刃出鞘、一锤定音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