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穿越者学院-《星际两族之战,我成了救世主》

  “星刃”部队的锋芒初露,如同在一池紧绷的春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涟漪扩散,悄然改变着天穹文明武力的内在气质。然而,李云瑶锻造的这把“利剑”终究体量有限,适用于尖端的特种任务,却无法满足一场可能到来的星际战争对海量、高素质人才的恐怖需求。无论是星舰的操纵、复杂武器系统的维护、前沿科技的研发,还是基层单位的有效指挥,都需要成千上万名既精通技术、又具备坚定意志和宏观视野的骨干。

  陆沉深知,依靠传统的师徒相传或小范围培训,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天穹星的原住民教育体系偏向于宗族和古典传承,而穿越者带来的知识虽然先进,却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本土化转化。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培养复合型精英的教育机制。

  这一日,在审阅了又一份关于技术兵种人才短缺的紧急报告后,陆沉召见了首席执政官赵明、首席科学家艾拉以及负责教育文化事务的议员苏文(一位德高望重的原住民大儒,以开明和务实着称)。

  “现有的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火种计划’的需求。”陆沉开门见山,将报告投影出来,“我们需要一座熔炉,能够打破族群和知识的壁垒,将两个世界的智慧精华熔于一炉,批量锻造出能够适应未来战争、引领文明发展的栋梁之材。”

  赵明立刻领会了陆沉的意图:“陛下的意思是……创办一所前所未有的高等学府?”

  “不止是学府。”陆沉目光深远,“它应该是一个集教育、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核心机构。我将其命名为——‘天穹联合高等学院’,但更多人可能会因其初衷而称之为‘穿越者学院’。”

  “联合高等学院……”苏文抚须沉吟,眼中闪烁着兴趣的光芒,“打破门户之见,有教无类,熔炼古今中外之学,此乃教化之大道也。只是,具体如何运作?”

  艾拉博士推了推眼镜,提出了关键问题:“师资、生源、教材、理念……这些都是难题。尤其是原住民与穿越者之间的知识体系差异巨大,如何衔接?”

  陆沉显然已深思熟虑,他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构想:

  “第一,定位与宗旨。 学院并非简单的技能培训所,其核心宗旨是:‘融汇两界智慧,培育守护文明之栋梁’。毕业生需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卓越的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视野(星际视野)。他们将构成未来天穹文明军政、科技、文化领域的核心骨干。”

  “第二,组织架构。 学院直属最高统帅部与议会共同管理,下设数个核心学院:

  理工学院:专注灵能科技、星舰工程、材料学、能源动力等,由公输班兼任院长。

  军事指挥学院:培养星际舰队指挥官、参谋、政工干部,由周震兼任院长。

  生命科学与医学院:研究基因进化、异星环境适应、战场医疗等,由陈静担任院长。

  人文与社会学院:研究星际社会学、外星文明、历史(包含两界历史)、法律与伦理,由苏文担任院长。

  各学院之下,再设更细分的系所。”

  “第三,师资力量。 采取‘双导师制’或‘混合教研室’模式。原住民的符法大师与穿越者的物理学家共同教授能量学;古代的兵法家与现代的战术分析师一同推演星际战例。打破壁垒,互相学习。同时,邀请北斗守望的专家、甚至未来可能的外星盟友(如果有)担任客座教授。”

  “第四,生源选拔。 面向全境所有族裔,年龄放宽,不拘一格降人才。设立严格的统一考试与综合评估体系,重点考察潜力、心性、创造力而非单纯的血统或现有实力。设立高额奖学金和定向培养协议,吸引优秀人才。”

  “第五,课程体系。 这是核心难点。”陆沉看向艾拉和苏文,“需要组织两界顶尖学者,共同编纂一套全新的教材。内容需将原住民的修炼体系、符文阵法、对天地能量的感悟,与穿越者的科学理论、逻辑思维、工程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例如,《高等能量学》既要讲灵气本质,也要讲质能方程;《星际战略学》既要分析阵法布局,也要运用运筹学。”

  “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苏文感叹,但眼中充满挑战的兴奋。

  “正因其浩大,才必须做。”陆沉斩钉截铁,“学院将采用‘理论 实践 悟道’的三元教学模式。除了课堂学习,学员必须进入实验室、工厂、甚至随军见习。‘悟道舱’将作为重要辅助工具,用于模拟复杂环境和加速知识领悟。”

  “第六,学院精神。 要着力培育‘开放、包容、求真、担当’的学院精神。鼓励学术争鸣,禁止门户之见。明确告知所有学员,他们肩负着文明存续的重任。”

  陆沉的构想宏大而细致,描绘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赵明、艾拉、苏文都意识到了这件事的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在塑造天穹文明未来的灵魂。

  “此事,利在千秋!”苏文激动地说,“老朽愿竭尽所能,促成此盛举!”

  “我会立刻协调资源,优先保障学院建设用地和初期投入。”赵明也表态。

  “科研团队会全力支持教材编纂和实验室建设。”艾拉补充道。

  决议一旦形成,执行效率高得惊人。

  新希望之城东南区域,一大片土地被划拨出来。数以万计的工程傀儡和建筑工人在符文技术和机械力量的协同下,日夜不停地施工。一座座融合了古典殿宇的恢宏与现代建筑流畅线条的奇特建筑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高耸的图书馆、充满未来感的实验楼、模拟各种环境的训练场、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星舰 dock,构成了学院的雏形。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才招募行动在全境展开。无论是宗门子弟、寒门学子、穿越者青年还是表现出色的妖族后裔,只要通过初试,均可获得前往新希望之城参加最终选拔的机会。这在天穹星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质疑、期待、观望……各种情绪交织。

  教材编纂委员会迅速成立,由苏文和艾拉共同牵头。委员会内,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符师为了一个能量转换公式与年轻的物理博士争得面红耳赤,也可以看到穿越者社会学家努力向历史学者解释博弈论……碰撞、磨合、再创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践行融合的理念。

  陆沉亲自为学院题写了校训——“格物致知,融汇贯通,守护苍生”,并将其镌刻在学院正门巨大的石碑上。

  三个月后,天穹联合高等学院(民间俗称“穿越者学院”)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首届开学典礼。

  广场上,站着首批通过残酷选拔的五千名学员。他们穿着统一的、兼具实用性与美观的学院制服,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朝气、好奇与一丝紧张。他们的背景各异,眼神却同样清澈而坚定。

  陆沉亲临典礼,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恐怖,而是强调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意义和守护的责任。

  “……你们手中的笔,未来可能绘制出拯救千万人的星图;你们脑中的公式,或许能点燃驱散黑暗的引擎;你们心中的信念,必将铸就文明不朽的丰碑!这里没有天生的贵族,只有未来的栋梁!学院赋予你们的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望你们珍惜光阴,刻苦钻研,早日成为撑起这片天空的脊梁!”

  典礼结束后,学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崭新的课堂。第一堂课,便是由一位原住民阵法大师和一位穿越者量子物理学家共同讲授的《能量本质概论》。起初的隔阂与困惑,在两位大师深入浅出、互相印证的讲解中,渐渐化为豁然开朗的兴奋。

  穿越者学院,这座承载着文明希望的熔炉,终于正式点火。朗朗读书声与实验室的嗡鸣,取代了往日的沉寂。一批批年轻的灵魂在这里被点燃,他们的成长,将直接决定天穹文明能否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找到那一线生机。

  文明的延续,不仅需要锋利的剑,更需要无数铸造剑、挥舞剑、并懂得为何而挥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