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5 日清晨,京城的天空飘着几朵薄云,空气中已经有了初秋的凉意。李扬站在京影临时搭建的试镜场地里。为了营造出《活埋》中密闭压抑的氛围,他特意让人搬来了道具棺材,仅靠一盏昏黄的台灯提供照明,暖黄色的光晕在棺材表面投下扭曲的。
“李导,演员都到齐了。” 王义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的演员名单和签到表,“刘叶、胡君、张松文,还有几位其他剧团的演员,都在休息室等着呢。” 他说话时,额头还冒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
李扬点点头,目光扫过名单,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先让刘叶来吧。”
刘叶走进试镜场地时,简单和李扬打了招呼,便利落地躺进棺材开始表演。他的肢体语言极具张力,将角色初期发现被困时的惊慌展现得淋漓尽致,可当表演到从希望到绝望的情绪转变时,却稍显生硬。
“谢谢刘叶哥,辛苦你了。” 试镜结束后,李扬礼貌地伸出手,“后续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他的语气带着遗憾,却也透着对表演的严谨态度。
胡君的表演同样精彩,他身上与生俱来的硬汉气质与角色的窝囊感形成强烈反差,不过在诠释角色细腻的心理变化时,还是差了些火候,未能将那种被困绝境的无助感完全传递出来。
轮到张松文时,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朴素衣服,安静地走进场地,脚步轻缓得几乎没有声音。没有过多的寒暄,他缓缓躺进棺材,仿佛真的陷入了一场噩梦。
他的眼神中先是露出一丝迷茫,仿佛真的刚从昏迷中醒来,伸手摸索身边的动作都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当他摸到身边的手机,试图求救时,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的希望:“喂?有人吗?我被困住了……” 随着电话那头一次次忙音,他的表情逐渐凝固,呼吸变得急促,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为什么没人救我……” 那一瞬间,整个试镜场地仿佛都被绝望的情绪笼罩,连一旁观看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卡!” 李扬激动地站起来,椅子在地面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就是这种感觉!张老师,您的表演太绝了!完全演出了角色被困时的绝望与无助!”
张松文从棺材里坐起来,有些腼腆地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李导过奖了,我就是想尽力把角色的心境展现出来。为了这个角色,我反复琢磨了很久,就是希望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试镜结束后,其他演员虽然遗憾落选,但都很理解。“李导,以后有合适的角色,别忘了叫上我们。” 他们纷纷说道,眼神中带着对李扬的期待。
确定张松文为主角后,李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三天时间里,他和宁昊跑了好几遍道具厂,“这副棺材的尺寸要再精确些,张老师躺在里面不能太局促,也不能太空旷,得让观众看着就有压迫感。还有,棺材的材质要选那种看起来陈旧、粗糙的,这样才更符合角色的处境。”
拍摄场地最终选在了房山一处偏僻的废弃厂房。“这里够安静,不会被打扰,而且空间足够布置场景。” 李扬向宁昊解释道,“不过电力供应得重新弄,咱们拍摄要用的设备多,老线路怕是撑不住。”
考虑到拍摄内容对演员心理的影响,李扬专门从京医六院请了一位心理医生。在拍摄前,他认真地对张松文说:“张老师,接下来的拍摄可能会很压抑,每天拍完,您一定要和医生聊一聊,别把情绪憋在心里。这部戏对演员的心理挑战太大了,我不希望您因为角色影响到自己的状态。”
张松文点点头,眼神坚定:“李导放心,我明白。这种角色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会调整好状态的。为了这部戏,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让整个剧组都捏了一把汗。戏中,主角终于等到救援电话,却被告知无法及时赶到,从满含希望到彻底绝望。前几次拍摄,张松文的表演都差了点意思。
“张老师,咱们先停一下。” 李扬拿着对讲机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焦急,“您想想,当一个人在绝境中看到曙光,却又眼睁睁看着它熄灭,那种感觉不只是绝望,还有一种被命运捉弄的愤怒和无力。您可以先把希望表现得更热烈些,这样后面的绝望才更有冲击力。”
张松文沉思片刻,再次躺进棺材。这一次,他接到电话时,声音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真的吗?你们马上就来?太感谢了!” 他的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可随着电话内容的变化,他的笑容逐渐消失,双手开始颤抖,突然用力将手机砸向棺材壁:“为什么!你们为什么要骗我!” 那声嘶力竭的呐喊,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就在这场戏拍摄的过程中,意外的状况为表演增添了更多真实感。棺材上方原本设计的漏洞中,泥土不断掉落下来,逐渐埋过张松文的身体。他眼中的惊慌不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恐惧与挣扎,但他依然没有中断表演,继续演绎着角色的绝望。
与此同时,道具手机的电量指示灯开始闪烁,发出低电量的提示音。张松文看着手机,脸上露出了更加绝望的神情,他的声音变得哽咽:“不…… 不能没电…… 求求你……” 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这场戏的绝望氛围达到了顶点。
“过!” 李扬兴奋地喊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就是这个感觉!太棒了!张老师,您的临场反应太绝了!这一段绝对是经典!”
就这样,在李扬的严格把控和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仅 15 天,《活埋》便完成了拍摄。杀青宴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这部片子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敬大家!” 李扬举起酒杯说道,眼神中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李导,演员都到齐了。” 王义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的演员名单和签到表,“刘叶、胡君、张松文,还有几位其他剧团的演员,都在休息室等着呢。” 他说话时,额头还冒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
李扬点点头,目光扫过名单,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先让刘叶来吧。”
刘叶走进试镜场地时,简单和李扬打了招呼,便利落地躺进棺材开始表演。他的肢体语言极具张力,将角色初期发现被困时的惊慌展现得淋漓尽致,可当表演到从希望到绝望的情绪转变时,却稍显生硬。
“谢谢刘叶哥,辛苦你了。” 试镜结束后,李扬礼貌地伸出手,“后续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他的语气带着遗憾,却也透着对表演的严谨态度。
胡君的表演同样精彩,他身上与生俱来的硬汉气质与角色的窝囊感形成强烈反差,不过在诠释角色细腻的心理变化时,还是差了些火候,未能将那种被困绝境的无助感完全传递出来。
轮到张松文时,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朴素衣服,安静地走进场地,脚步轻缓得几乎没有声音。没有过多的寒暄,他缓缓躺进棺材,仿佛真的陷入了一场噩梦。
他的眼神中先是露出一丝迷茫,仿佛真的刚从昏迷中醒来,伸手摸索身边的动作都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当他摸到身边的手机,试图求救时,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的希望:“喂?有人吗?我被困住了……” 随着电话那头一次次忙音,他的表情逐渐凝固,呼吸变得急促,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为什么没人救我……” 那一瞬间,整个试镜场地仿佛都被绝望的情绪笼罩,连一旁观看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卡!” 李扬激动地站起来,椅子在地面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就是这种感觉!张老师,您的表演太绝了!完全演出了角色被困时的绝望与无助!”
张松文从棺材里坐起来,有些腼腆地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李导过奖了,我就是想尽力把角色的心境展现出来。为了这个角色,我反复琢磨了很久,就是希望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试镜结束后,其他演员虽然遗憾落选,但都很理解。“李导,以后有合适的角色,别忘了叫上我们。” 他们纷纷说道,眼神中带着对李扬的期待。
确定张松文为主角后,李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三天时间里,他和宁昊跑了好几遍道具厂,“这副棺材的尺寸要再精确些,张老师躺在里面不能太局促,也不能太空旷,得让观众看着就有压迫感。还有,棺材的材质要选那种看起来陈旧、粗糙的,这样才更符合角色的处境。”
拍摄场地最终选在了房山一处偏僻的废弃厂房。“这里够安静,不会被打扰,而且空间足够布置场景。” 李扬向宁昊解释道,“不过电力供应得重新弄,咱们拍摄要用的设备多,老线路怕是撑不住。”
考虑到拍摄内容对演员心理的影响,李扬专门从京医六院请了一位心理医生。在拍摄前,他认真地对张松文说:“张老师,接下来的拍摄可能会很压抑,每天拍完,您一定要和医生聊一聊,别把情绪憋在心里。这部戏对演员的心理挑战太大了,我不希望您因为角色影响到自己的状态。”
张松文点点头,眼神坚定:“李导放心,我明白。这种角色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会调整好状态的。为了这部戏,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让整个剧组都捏了一把汗。戏中,主角终于等到救援电话,却被告知无法及时赶到,从满含希望到彻底绝望。前几次拍摄,张松文的表演都差了点意思。
“张老师,咱们先停一下。” 李扬拿着对讲机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焦急,“您想想,当一个人在绝境中看到曙光,却又眼睁睁看着它熄灭,那种感觉不只是绝望,还有一种被命运捉弄的愤怒和无力。您可以先把希望表现得更热烈些,这样后面的绝望才更有冲击力。”
张松文沉思片刻,再次躺进棺材。这一次,他接到电话时,声音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真的吗?你们马上就来?太感谢了!” 他的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可随着电话内容的变化,他的笑容逐渐消失,双手开始颤抖,突然用力将手机砸向棺材壁:“为什么!你们为什么要骗我!” 那声嘶力竭的呐喊,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就在这场戏拍摄的过程中,意外的状况为表演增添了更多真实感。棺材上方原本设计的漏洞中,泥土不断掉落下来,逐渐埋过张松文的身体。他眼中的惊慌不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恐惧与挣扎,但他依然没有中断表演,继续演绎着角色的绝望。
与此同时,道具手机的电量指示灯开始闪烁,发出低电量的提示音。张松文看着手机,脸上露出了更加绝望的神情,他的声音变得哽咽:“不…… 不能没电…… 求求你……” 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这场戏的绝望氛围达到了顶点。
“过!” 李扬兴奋地喊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就是这个感觉!太棒了!张老师,您的临场反应太绝了!这一段绝对是经典!”
就这样,在李扬的严格把控和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仅 15 天,《活埋》便完成了拍摄。杀青宴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这部片子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敬大家!” 李扬举起酒杯说道,眼神中带着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