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长安的风,已经开始变了-《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柴绍的神情极为肃穆。

  殿外忽然传来雷声,夏日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

  雨点砸在琉璃瓦上,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陛下明鉴。”柴绍单膝跪地,铠甲与地面相撞发出闷响,“臣别无他求,只望见太上皇一面......”

  李承乾走下台阶,绣金靴踏在猩红地毯上无声无息。

  他在柴绍面前站定,俯视着这位曾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姑丈。

  雨声中,他轻声问道:“若朕不允呢?”

  柴绍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李承乾熟悉的光芒——那是战场上视死如归的眼神。

  “臣......恳请陛下三思。”

  一滴汗水从柴绍鬓角滑落,砸在地毯上洇开深色痕迹。

  大殿内一片死寂。

  无禄吓得面无人色,气都不敢喘一下。

  这个柴绍是不要命了吗?

  敢于威胁陛下的人,此时,只怕坟头荒草都有三尺高了吧?

  殿外电闪雷鸣,一道白光透过窗棂,将两人的影子拉长投映在墙上,如同两柄出鞘的利剑。

  李承乾突然笑了。

  他伸手扶起柴绍,触手处铠甲冰凉:“爱卿远道而来,先在鸿胪寺歇息。此事......容朕再想想。”

  当柴绍的身影消失在雨幕中,李承乾转身看向屏风后的暗门。

  那里站着按剑而立的——张士贵,方才一直隐在暗处。

  “陛下......”张士贵欲言又止。

  李承乾望向殿外滂沱大雨,轻声道:“传朕口谕,加强太极宫守备。再令戚继光率金吾卫暗中监视柴绍随行人员。”

  雨越下越大,仿佛要洗净这座宫殿里所有的秘密。

  李承乾摩挲着腰间玉带,忽然想起魏徵几个月前对他说过的话:弓弦不可绷得太紧,否则未伤敌,先伤己。

  而且,如非必要,他并不想对这位大唐风评很好且名义上还是他姑丈的柴绍动刀子。

  更重要的是,在他玄武门之变成功后,这位姑丈并非为了深厚情谊的太上皇李世民带兵靖难,而是从大局考虑,选择了偃旗息鼓。

  所以,综合考虑,李承乾对于柴绍还是有些好感的。

  只是,柴绍的请求......

  李承乾若有所思。

  ......

  柴绍走出甘露殿时,七月的暴雨仍未停歇。

  豆大的雨点砸在殿前的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靴子。

  他站在廊下,没有立即离开,而是深吸一口气,任由潮湿的冷风灌入肺腑,试图平复胸中翻涌的情绪。

  ——李承乾变了。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上一次见李承乾,还是武德七年,那时的他年纪尚小,虽有些急躁,且待人接物仍带着几分孩子气,但看得出来很温文尔雅。

  可今日甘露殿中的李承乾,眼神沉冷,言语间滴水不漏,甚至在他提及太上皇时,那双眼睛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像极了当年的李世民。

  像极了那个在玄武门前,一剑斩断兄弟情义的李世民。

  柴绍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剑柄,掌心微微发汗。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方才的言辞或许太过强硬了。

  他仗着自己是开国老臣,仗着与李世民十几年的袍泽之情,竟敢直接向新君提出觐见太上皇的要求——这几乎是在挑战李承乾的底线。

  他会怎么想?

  柴绍的喉咙发紧。

  雨水顺着屋檐流淌,在他眼前形成一道模糊的水帘。

  他仿佛又看到了甘露殿内,李承乾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以及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在试探我。

  这个念头让柴绍的后背渗出一层冷汗。

  李承乾没有当场拒绝他的请求,反而让他去鸿胪寺等候,这意味着什么?

  是缓兵之计?还是……另有安排?

  柴绍猛地攥紧拳头。

  他会不会已经派人盯上我了?

  这个想法一旦浮现,便如毒蛇般缠绕在心头。

  他想起自己入宫时,宫门处的禁军比往常多了许多,那些年轻的面孔陌生而冷峻,目光如刀般扫过他的随从。

  当时他只当是新君即位后的例行戒备,可现在想来,会不会是李承乾早有防备?

  ——我是不是太冲动了?

  柴绍的呼吸微微急促。

  他征战半生,面对千军万马尚且面不改色,可此刻,他却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权力更迭之际,最忌讳的就是老臣倚老卖老,而他却偏偏犯了这个忌讳。

  高明会怎么处置我?

  是明升暗降,削去兵权?

  还是直接找个由头,将他软禁在长安?甚至……更糟?

  柴绍的指尖微微发颤。

  他忽然想起历史上很多倚老卖老的臣子的下场——他们同样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是被帝王无情杀死。

  ——李承乾,会不会比二郎更狠?

  雨水拍打在脸上,冰冷刺骨。

  柴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终于迈步走入雨中。

  罢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便只能静观其变。

  但无论如何,他必须尽快联系旧部,告诉他们不要轻举妄动,都老实安分一些,以防不测。

  如今的大唐,今非昔比,名将频出。

  就他所知道的就有岳飞、徐达、常遇春、李定国、狄青......

  而这些人他们效忠的对象不是太上皇李世民,而是如今的少年帝王李承乾。

  他的这位侄子,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能让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效忠呢?

  但李承乾能够压服这些悍将,也让柴绍意识到如今的李承乾,已经今非昔比了。

  他和二郎一样,都有明君之姿啊!

  想到这里,柴绍的心情有些复杂。

  此次来长安,他也是被那些旧部劝说后才来的。

  现在想想看,那些旧部有些人恐怕别有意图。

  有些人,是希望他搅动大唐的安定。

  念此,柴绍目光闪过一道冷光,脑海中回忆着那几位旧部劝说着他来长安的场景。

  这些人,如果真要做些什么,不必他的这位侄子动手,他会亲自动手。

  他可不想看到自己被人利用。

  对于那些利用他的人,他也绝不会放过。

  不过,二郎那里,如果可以,他确实想要见一见。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只怕不会那样甘心。

  或许,该以姐夫的身份劝说一下他。

  大唐绝不能乱。柴绍心想。

  他扫了一眼四周,心道:这是长安。

  因为他的到来,有些人恐怕要借机生事。

  柴绍眉宇间闪过一丝凝重,目露忧愁。

  ——长安的风,已经开始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