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这支箭该指向鹿,还是-《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李承乾的手指突然停在半空,烛火映照下,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缓缓展开案几上的长安城防图,指尖沿着淑景殿到城外的路线轻轻划过。

  三日内,借鉴巫蛊之祸,将其用在杨妃身上?

  只是,即便他从面板提取出来了人,他的人能够靠近淑景殿吗?

  那可是太极宫!

  守卫森严之地。

  这条计策被李承乾在心中否决了。

  派面板提取的人威胁钦天监监正放出风声,说选定的汉王墓穴有异象,需生母前往镇煞?

  只怕那钦天监监正会被李世民召见,面对李世民,那他的嘴还能那么紧吗?

  到时候,还会让李世民生疑,并让他产生误会:有人要对杨妃不利。

  这可不是李承乾所想看到的结果。

  打草惊蛇,而且还会让李世民加强守卫,只怕想要除掉杨妃更加难以得手。

  三日内除去杨妃难道真的不行吗?

  如果不行的话,那么,自己只能暂时与虎谋皮了?

  不,绝不能屈服!

  应该还有机会的。

  然而,李承乾回忆着前世所知道的各种宫廷计谋,还有各种狠辣手段,他发现,以如今自己的处境,想要施展这些,都很难。

  因为他的东宫竟然无可用之人,李世民对他的防范比历史上的李承乾还要深。

  这一切,可真是都是拜那杨妃所赐。

  整件事,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原点。

  杨妃出宫,他才有杀死她的机会。

  不,他还有一个人可以用。

  那就是魏徵。

  如果告诉魏徵说李恪是杨妃杀死,并且他能够拿出证据来的话,那么,说服魏徵就很容易。

  但问题是他拿不出证据,口说无凭。

  魏徵真的会相信他的一面之词吗?

  或者,要对魏徵撒谎?

  此时,李承乾心中很冷静。

  他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这样做了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权衡利弊一番后,李承乾选择了妥协。

  政治权谋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不会很满意,最终都会妥协一部分。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比起失去魏徵这个能够保他稳坐储君的帮手,没必要为了对付一个杨妃因小失大。

  他需要的是时间蛰伏。

  孰重孰轻,李承乾心中一清二楚。

  而且,即便是他假意与杨妃合谋,那个杨妃想要完成她的谋划,也不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因为李世民如今还是壮年。

  也就是说,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做准备,然后布局杀死杨妃。

  这样做,比起三天内仓促之间作出的决定,要显得更加明智,也不会留下什么把柄。

  只是,无论如何,也要在三天内尝试一下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实在不行,就和那杨妃虚与委蛇罢了。

  ......

  烛火在青铜灯盏中噼啪作响,李泰肥胖的身躯在宣纸上投下扭曲的阴影。

  他正用金丝楠木镇纸压住《论语》的手稿,突然将整叠纸扫落在地。

  “殿下......”侍卫统领王德慌忙跪地收拾。

  “滚出去!”李泰一脚踹翻案几,墨汁泼洒在蜀锦地毯上,晕开一片狰狞的黑色。

  他抓起鎏金香炉砸向殿门,炉灰在纱帐间扬起细密的尘埃。

  待房屋内空无一人,李泰突然停止暴怒。

  “好个一石二鸟......”李泰冷笑。禁足令下得突然,他豢养的死士都被金吾卫控制。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还会牵扯到汉王李恪。

  李恪暴毙之事,李泰觉得事情非常蹊跷。

  是李佑的人做的,还是暗中的某个人?

  而且,李恪之死,会让父皇的目光落在他李泰和楚王李佑身上,还有太子李承乾三人。

  一下子少了一个皇子争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件事对三人都有利,因为少一个竞争对手,就意味着少一个人抢夺,离那个位置就更进一步了。

  而最有希望的当属他和太子李承乾。

  但是,事情没有到最后一刻,谁也说不好。

  他踱到西窗下,这里能望见东宫的方向,想必李承乾也在筹谋什么。

  \"来人!\"李泰突然高喊。当值太监战战兢兢推门时,他已恢复往日儒雅模样:“取本王的紫毫笔来,再备......备些茶点。”

  待笔墨备齐,李泰又取来前日未完工的玉雕——尊拇指大小的李世民骑射像。

  “王德。”他唤来心腹,指着玉雕上未打磨的箭簇:“你说......这支箭该指向鹿,还是......”手指轻轻转向东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