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十万人头滚滚,帝立道僧录司-《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宣武九年,二月一日。

  大理寺卿狄仁杰查无忧公主刺杀一案,涉及人数达十万一千零三十七人,震惊朝野上下。

  群臣纷纷上奏疏,要求李承乾从宽处理,只惩首恶。

  李承乾将这些奏疏全部付之一炬。

  他写了一幅字,让无仁送到了内阁。

  写的几个字如下:

  再有上疏者,同罪论处。

  内阁以寇准为首的众人,都知晓了李承乾的决心,还有意志,纷纷偃旗息鼓。

  而后,内阁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被朝臣所知。

  众人也都因为畏惧而不再上疏。

  只是,这次刺杀案涉及的人数之广,实在是骇人听闻。

  群臣中有很多人通过早已知晓的人犯名单,似乎猜出了一点什么,各个不再上疏。

  这件事,已经不单单只是一次刺杀案了。

  有很大部分人,与刺杀案无关,也被牵连。

  诸如李靖等人,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他们都知道,这一次,李承乾是在清算以前的旧账,而且,还是一举清算个干净。

  一想到李承乾以往做的一些事情,这些人心中的敬畏更加地深了。

  纵使还有人蛊惑着他们上奏疏,他们也都不再理会。

  在他们看来,若是再掺和到此事中,那可能真的会人头不保,而且,还会牵连自己的九族。

  为了避免麻烦,在知晓内阁的事情后,已经有人在家里门口外面挂着一个木牌子。

  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

  闭门谢客。

  长安城的百姓听闻此事后,也都面如土色。

  但他们想到这些上了名单的人没有一个是冤枉的,又都平静了。

  他们想到了李承乾让他们能够过得比以前更好,而且,家里并不缺粮食。

  于是,他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关于这件事的讨论,他们也只是嘴上道一句:活该!

  宣传司唐寅在《大唐日报》针对此事,发表了一些文章,上面都是大书特书这些刺杀案涉及到的人,没有一个是冤枉的,证据确凿。

  由于《大唐日报》代表着朝廷的权威,关中的百姓率先接受了官方的说法,并对此深信不疑。

  关中之外的地方,虽然起初也有些震动,但也渐渐地平息了。

  七日后。

  李承乾通过锦衣卫,了解到大唐各地民间百姓对于刺杀案一事的影响,在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他立即派人告诉狄仁杰,将这些名单上的人全都捉拿到长安,并依据《宣武律》,将他们都处死在菜市场。考虑到人数太多,分批处死,并当着百姓的面陈述这些人的罪状。

  之后,李承乾就没再关注此事。

  不过,自二月八日起,长安菜市场每天都有人在砍头,一连持续了数月。

  起初,众人还有些好奇和兴趣,后来,长安百姓对此也见惯不惯了。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宣武九年二月十七日。

  这一日。

  在无忧公主刺杀一案后不久,大唐各地同时掀起的灭佛令,可谓影响极大。

  涉及寺院僧人达十万之众。

  据《宣武录》记载如下:

  宣武九年,二月十七日。帝下灭佛令。是以天下寺院灭,仅存者三。僧人还俗者九万有余,依《宣武律》处死者近万僧人,抄没财产无数,田亩数十万,珠宝若干。期间,有寺院僧人叛乱,帝令各道军队灭之。此后,僧人不法之事传之天下,天下惊悚,黎民遂厌佛崇道。

  然,天下道宗领袖恐惧,拒之,不收弟子,更严令门中弟子谨遵祖训。各道宗主于二月二十八日,齐聚长安,联名上疏,愿天下道宗遵王法行。

  帝闻之,大悦。遂立道录司,统管天下道宗,以茅山十代宗师王远知为左正一,正五品,重玄学派道教学士成玄英为右正一,从五品。

  三月二日,玄奘欲见帝,帝允,于乾坤殿谈一夜佛理。帝初不以为意,后心服,遂于此日立僧录司,统管仅存三寺院三百二十七僧人,以玄奘为左善世,正六品,以明瞻法师为右善世,从六品。另,帝下禁令,僧录司三寺院人数有唐一朝总数不得超千人,违之,必究。玄奘、明瞻法师从之。

  三月廿三日,帝再下令:无论道录司,僧录司,皆归礼部制。至于其余宗教,不为朝廷许者,若私建之,则重惩之,必不轻饶。

  转眼间,时间来到四月一日。

  春意融融。

  李承乾正待在乾坤殿处理奏疏。

  就在这时。

  毛骧匆匆而来。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年!”

  “平身说话。”

  “谢陛下圣恩!”

  “来朕这儿,有何事情?”

  “回禀陛下,公主殿下刺杀一案所有犯人,于今日尽皆伏诛。”

  “善!”

  “臣还有一事......禀报”

  “说。”

  “近日,关中有谣言传出......”

  “什么谣言?”

  “此谣言与无忧公主殿下有关......”

  “说说看,是什么谣言?”

  “谣言称无忧公主乃妖孽降世,必为大唐带来亡国之祸......”

  “朕才处理完刺杀一案和佛道之事,怎么,就有人非得将脖子凑到朕的面前来呢?你说说看,朕该如何做?”

  “臣不知......也不敢僭越。”

  “散布谣言者,无论其本心如何,皆死之。这件事,要悄悄地做。懂了吗?”

  “臣......遵旨。”

  “另,让锦衣卫暗中好好地盯着关中各处,能够传出这样谣言的,其心可诛!给内阁带一句话,再出现此种谣言,朕让他们都回去种田。”

  “诺。”

  “群臣近来可有什么异动?”

  “回禀陛下,据臣查探,并未有什么异动。”

  “那么,关于灭国之战呢?都过去了这么久,为何还没有捷报传回?”

  “此事......臣也不知。不过,据各道锦衣卫传回消息,被陛下点将的白起将军、韦孝宽将军为一战灭国,早已做好各种布置,灭国大捷不远矣......至于高句丽那边,尚无消息传回......而大唐南方及南海之国,因路途遥远,暂时不知战况。”

  “朕知道了。你且退下。”

  “诺。”

  “等等!朕问你,刺杀一案涉及到的孔家,有多少读书人为孔家说话的?”

  “这......有不少。”

  “再交给你个任务,好好地盯着这些读书人,派锦衣卫暗监视他们。另外,由朝廷兴建的官学,这么些年来,培养了多少人才?朕希望了解到他们更具体的一些情报。你派人前往各道各州,替朕好好搜集一下这些读书人的经历。若是人品学识尚佳者,可奏报给朕,凡奏报属实者,皆有厚赏。”

  “诺。”

  目送毛骧离去,李承乾若有所思。

  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增多,但想到不久后即将扩增的疆域,怕是有些不够用。

  之前的苏轼,还有杜依艺,都被他派去管大唐教育的事情去了。

  虽然他们也培养了不少弟子,但是,比起不断在扩增的大唐疆域速度,恐怕还是远远不够。

  他忽然想到了百家齐鸣的场景。

  一花独放,不如百花绽放。

  或许,在长安重新修建一座知行学宫,借此可以培养出不少人才。

  让寇准、姜尚、张良、刘伯温等人挂在学宫名下,并让他们传扬自己的学说,借此吸引天下英才。

  而且,让寇准他们多培养一些大唐储备人才,或许,可以解决今后大唐疆域扩增而涉及到治理官员不足的问题。

  念此,李承乾在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他心想:

  大唐虽已是盛世,但,还不够好。

  朕,还可以做得更好。